虹野:奥数成绩能否象征一个国家数学水平?
虹野:奥数成绩能否象征一个国家数学水平?
文/虹野
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结束了,中国队最好成绩15名。消息一出引起社会一片哗然,认为奥数遭遇到了滑铁卢。不少人归因这些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中的失利是因为取消了奥数高考加分政策毕竟中国已经有连续4年没有拿到冠军了。
之所以社会一片哗然无外乎我们常常把奥数当做一个国家数学水平的象征,而数学水平又决定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我相信数学水平的高低确实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但是却不赞同奥数成绩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的象征。
这一点和我们奥运会金牌一样,有的运动拿到金牌是因为我们国家在这项运动中确实基础比较好、水平比较高,比如说乒乓球。有的项目拿到金牌则和普通群众没有太大关系了,比如举重、跳水这些小众项目。当然这些项目的金牌至少能够说明国家在这些项目的拥有顶尖水平。
奥数成绩连国家顶尖数学水平都谈不上,顶多算的是潜力,这些“潜力股”能否变现尚未可知。真正能够把国内奥数成绩和国家数学水平联系上还需要看参赛的同学有多少从事数学研究,有多少能够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可惜的是,从参加奥数赛事以来,这些奥数运动员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用“屈指可数”都有些夸张。
可能有些人会说,正是如此才说明我们需要重视奥数,需要更多的人学习数学。这里不得不说,顶尖的人才的产生绝非是简简单单的给名给钱就能够解决的。奥数的情况可以用中国足球青年杯赛事一样,成绩似乎不错,就是到了世界杯足球就不行了。
对于足球来讲我们可能投入的更多,功利性诱导更大,几乎我们所有的运动员都羡慕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可惜的是水平就是上不去。奥数也是如此,近些年遍地的奥数班,并没有让中国的数学水平提高,甚至使得很多对数学有兴趣的人厌烦了数学。
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用象征来思考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奥运金牌无法解决全民体质弱的现状,金牌第一也不能说明我们的体育就很牛。我们需要思考具体的提高国力的途径,而不能仅仅用这种所谓的荣誉感来当做“政绩”。这种政绩背后都是一种对国力发展的不负责任。
如果我们的奥数在没有全民备战的前提下,在自然状态下发现了很多数学天才,这时候才说明我们的数学基础是好的。我们在用某些评价的时候,往往会采用应对这些评价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分数,在教育中我们美名其曰“以评促建”,而忽视统计中最忌讳的事情:随机。只有随机产生的数据才最具有价值,当我们可以拼凑数据的时候,这些评价已经没有任何的“象征”意义了。所以说,任何功利性的刺激全民参与的成绩都没有了对应的“象征”,除非来自于自然状态。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