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王保捷、侯一平《法医学》短评
当年看《名侦探柯南》时有个梗:“别惹我,我可是看了700多集柯南的人,会600多种杀人方法,精通200多种密室圈套,认识上百种毒药,制造各种不在场证明……”而且数字随着柯南集数的增长与日俱增。也许就是为了应对身边这些潜在的“危险分子”,于是看动漫之余,我还阅读了《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痕迹检验》以及这本《法医学》。说笑归说笑,从购买这书到今天读完足足隔了差不多七年,毕竟本书与我的专业隔了十万八千里,若说作为通俗读物,那这书未免太硬核;要说拿来娱乐身心,那这人未免太硬核。
平常我所写的一些书籍短评,基本都属于严肃读物一类,换句话说,就是看起来还比较“正经”的;除了这些“正经”的以外,更多时候我还阅读了大量“不正经”的读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网络小说、流行小说、期刊杂志、地摊读物、心灵鸡汤、青春文学以及封面上动不动就有一个人西装革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那种稀奇古怪的书。这其中包括了《法医秦明》《纳妾记》等不少与法医相关的小说,这大抵是对法医职业和专业技能产生兴趣的源头——当然,还有像《我有一座恐怖屋》里边法医学院学生“为死者言,捍生者权”的中二之魂作怪的因素。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这种兴趣后面可能还有着别的因素。我怕死,畏惧死亡这种现象本身,各种生命消逝后的呈现,死后未知的状态以及因为死亡而带来的别离。林欣浩在《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里边讲加缪的那一章说:“我死亡”这件事本身更为荒诞。因为理性无法表达“自己不存在”的概念……一旦我们试图想象“我的理性、我的意识永远消失”这种感觉,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恐慌和无所适从;或者,在多年前,我父亲做过肿瘤手术后,我曾哭着对他说“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以后没有你会怎么办,我连想都没有想过”。阅读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消解这种恐慌和无所适从。
感想就抒发到这里,回归到书籍本身,对普通读者来讲,这本书的特点大体是这样的:
1.本书更适合叫《法医学基础》或者《法医学概论》,样样涉及,样样不精。本书十四章,除了第一章绪论外,前八章基本都是在阐述“死亡”相关的问题,就是各种概念、方式、形态、机制、过程、征象以及鉴定。后面五章讲的则是活体损伤鉴定、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医疗纠纷、亲子鉴定、生物性检材的个人识别以及法医学鉴定。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你去看看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那一系列的法医学教材,什么《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现场学》……我想你应该打消这个念头;
2.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此外,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知识都有所涉及,比如第十二章的《亲子鉴定》,或者各种生物性检材的检测技术,又或者影响电流损伤的因素。哪怕这些东西都不涉及,随便翻个医学名词,什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什么“弥散性轴索损伤”,这一般就不是非专业读者的知识储备内容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本书非要参照别的书籍,那最好应该是医学基础或生物学基础读物,辅以《痕迹检验》这种书,读起来不至于兴趣丧失,闻风丧胆;
3.由于采用黑白图片,因此部分图例的区别度或者明显度不友好,就是非专业读者难以观察区分所讲解的现象,而有些现象估计应该在医学基础里学过,所以就连图例也没有了,比如对生物性检材的各种鉴别,而多采取表的方式呈现区别特征;当然也有非常详尽的,比如第八章的“处女膜类型模式图”,这个详略取舍与安排有点让人费解;不过,如果要是像《法医学彩色图谱》那种配图,那就真是太凶残了;
4.黑体着重的使用有点随心。比如第十四章中讲鉴定的四项客观性原则,为什么一三项要着重,二四项不着重,为什么合法性原则的五个方面就不着重;在第九章第四节《诈病与造作病(伤)》,为什么括号内外字体和着重不统一,看起来有点奇怪。
读了本书后,就会发现看了700多集柯南还是没意识到什么。人在死亡后,理性与意识消失是什么状态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起码会知道自己的尸体现象是什么样子,这是一种很真实、客观的表述,没有人会超越这种现象。“花开了,然后会凋零,星星是璀璨的,可那光芒也会消失。这个地球,太阳,整个银河系,甚至宇宙,也会有死亡的时候。人的一生,和这些东西相比,简直就是刹那间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瞬间,人降生了,笑着,哭着,战斗,伤害,喜悦,悲伤,憎恨,爱,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邂逅,而最后都要归入永久的长眠中。”——沙加·《圣斗士星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