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丨细极微发,方得神韵—玉雕梳毛
冰映寒光动,虹开晚色明。雅容看更澈,余响扣弥清。
自与琼瑶比,方随掌握荣。因知君有用,高价伫连城。”
——叶季良·《赋得琢玉成器》
玉雕动物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图腾生物,且几千年一直长盛不衰。动物题材又称五灵题材,五灵即蠃、鳞、毛、羽、昆。
蠃,也作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指人类及蛙、蚯蚓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人为蠃之长。
鳞,即鱼类及蜥蜴、蛇等生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龙为鳞虫之长。
毛,为体表覆盖毛发的兽类,麒麟为毛虫之长。
羽,即禽类,凤凰为羽虫之长。
甲,多称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甲虫之长。
长久以来,国内外动物题材的玉雕石雕,多写实。
老鼠的机灵、猴子的灵活、牛的憨态、骏马的张力全部呈现出来,但仅仅形态的表现还不足以完全体现玉雕动物的真实。
为了使玉雕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更加真实,战国晚期的玉雕大师根据动物的体毛特征,创制出一种特殊的玉雕技艺,后,在汉代得到大力发扬,日趋成熟。
这种线纹是用一种非常尖细的坚硬器物在玉器上进行雕刻,其难点在于,若用力不均,会出现叉道和若断若续的“跳刀”。
春秋战国至汉代玉器中常见的纹饰有束丝纹、卷云纹、花枝纹、草叶纹、绺毛纹、细鳞纹、细网格纹、禽兽五官细部、人物发丝等。
“梳毛”之名最早出于扬州工艺美术大师冯钤。在扬州玉雕界,很多人不叫他的名字,而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冯小熊”,一提到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熊都是比较凶猛的,但冯钤却将熊处理得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熊这一题材的认识,独辟蹊径地表现手法得到了藏家的青睐。
梳毛的关键在于寻找毛发的生长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使雕刻出的动物毛发自然且质感突出,即使拿在手上把玩也不觉得硌手。
想要做到这一点,梳毛的纹路处理就一定要足够细密顺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玉雕动物的毛皮显得既自然又栩栩如生。
梳毛早期又叫“游丝描”或“游丝毛雕”,是汉代玉器中常用的一种阴刻细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毛发。后人称为“梳毛”技艺。
再加上玉雕动物造型生动、寓意吉祥,深受大众的喜爱,不仅成为新的时尚饰物,还可以保佑人们各种各样美好的祈望。
要确认一件作品的雕琢技法为“游丝毛雕”,必须:线条琢磨为“双钩碾法”、形构为“双钩阴刻线”;阴刻线细如发丝;阴刻线弧曲状,婉转流畅;线条雕刻精整清晰、疏密均匀,无交接断续之处或阻滞壅塞痕迹。
而且它的阴刻线也略有粗细、繁简、深浅之分。
梳毛主旨是表现人、动物须毛纹,但不局限于此,凡细而密集的纹饰都可以引申为毛雕的工艺范畴,也就是说游丝毛雕除须毛纹的主体表现形式外,还有延伸的多重表现形式。
包括:禽兽头部五官轮廓线、肢体屈曲部及羽翼,人物的发式、服饰、佩件,流云纹、卷云纹、变体兽面纹、变体几何纹,束丝纹、花枝纹、网纹、短平行斜线纹及细微文字的刻划等。
千年的技法历久弥新,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