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拈寸铁刓云根 ,秦汉旧制纷纭起:悲庵篆刻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为六百年来印人开一门户”,他留下来的印章却不多。翻看《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就会发现,其中有92方(将近40%)的印章来自君匋艺术院的收藏,而且件件精品。所以我们说,没有钱君匋先生完整大规模的收藏、保存和研究,赵之谦再厉害,也许我们今天也不能得以窥见全豹。

我不满足于只是一个印人。

赵之谦(1829-1884)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名字。他学富才高、名动公卿,却四上春官不第,始终失意科场;他孜孜以功名仕进、学问事功为志业,却沉沦下僚,为五斗米折腰;他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本为寄情之余事,无意以之自存,但身后却以金石书画之艺卓然名家,传誉后世;他盛年息刀,却以未及五百的创作数量,为晚清以来篆刻家开辟了审美与实践的新境界。

始于浙派,现在我们看到赵之谦最早的纪年印作,始于咸丰二年(1852)即24岁时。

赵之谦习印之初,对浙派印人作过深入地研究,他服膺丁敬、蒋仁、黄易,浸淫浙派时期屡屡出现“拟山堂、小松法”之类的边款。事实上,从他的作品看,最直接的师法对象是陈鸿寿,可以说达到登堂入室、妙合神理的地步。

师法邓石如,咸丰四年(1854)以后,他与书法上推崇邓石如的胡澍同在缪梓幕府多年。他也于此时开始研讨邓石如的印作,咸丰七年(1857)所作的“季欢”,边款明确说“邓完白法,为季欢摹”。赵之谦篆书、篆刻入邓石如法,胡澍的影响显然是不能忽略的。

对赵之谦篆刻的终极价值来说,此一转变意义重大。邓石如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将印法推向精熟,而在于打开了“以书入印”的路径和确立了新的审美理念。

邓石如印法是一个更为开放的体系。这对于赵之谦的影响就不止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邓派刀法、篆法及整体风格成为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而且促发他摆脱既有的程式,在更多样的取法和更宽博的审美趣味中寻求创作形式的拓展。

取法汉印,在咸丰七年(1857)所刻“镜山”印款中,他开始讥评时人“日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矣”,似乎此时的赵之谦对汉晋古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印学进境有了更强烈的自负。

我们注意到,此前二三年中,他曾居石门,在嘉兴郭止亭家遍观所藏汉晋铜印。他收集不少古印蜕辑为一册,也应在这一时期。

在咸丰七年(1857)所作“何传洙印”边款中,赵之谦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他所谓的“古”与“拙”,在这里是相互联系的一组概念。“拙”是不刻意造作的天质真趣,妙处不在人为斑驳,而是天然,是“拙”的题中应有之义;“愈拙愈古”,不事工巧姿妍的复归古初,表现为“古”意。失去“拙”即为害“古”。

在精熟于浙派印法的根基上,吸纳汉晋元素对于赵之谦当然是一种容易完成的技术转型,但在审美趣味的迅速转变和路径取向上的重新抉择,对他来说不能不是观念与才情的一次检验。从这一意义上说,赵之谦充分显示出了性格,也充分显示出了艺术理想的高远。

由此,赵之谦白文一路的篆刻作品中,汉印的风格类型逐步上升为主体,与朱文一路以邓派为主干的格调,合成了他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创作取向。浙派印法给予他的影响,当然也是此后他偶以为炫技的一种别调,比如同治元年(1862)所作的“沉氏金石”“鹤庐”之类,在赵之谦印式体系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三十岁左右,他在艺术风格上开始进入自觉的创新阶段。如果赵之谦的篆刻由此定格,他仍然可以成为晚清印坛的一位名家,他的早熟与融合丁、邓的成就,已经彰显出不同于从一而终的创作家的才具与高度。但赵之谦的特质在于,他是晚清篆刻名人中真正具有深厚学术资质的金石家,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

赵之谦很长一段时期中所处的文人圈子和自身的艺术旨趣交互作用,自然而然地将他的印事推向了金石家视野下的探索之境,溯流而上,讨源古法,寻觅和开掘成为他最有兴致的学术游戏。另一方面来看,他的印作多属刻赠予师长、友人,是一种更为自我的创作活动,这就使他得以随心所至地作出自由的探索,贯彻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作品的受主也多为同嗜金石文字的知己,这对他来说,探索和创作过程显然更有兴味。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由孙慰祖老师主编,收录赵之谦篆刻作品237件,史无前例地包括了103方原石。分为“自用印“和”他人用印”,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囊括几乎所有代表作品,且附有详细的著录信息。

赵之谦在同治初年所作“巨鹿魏氏”印款中对古今之变发出一番感慨:“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笔墨”是赵之谦篆刻审美观中的又一重要命题。他并未忽视刀与石的意义,但认为更应当重视的是笔墨。笔墨为主导,笔墨为神采所寄,这是篆刻作为文字艺术的本质属性。

他一生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意涵丰富、形式多变、格调高古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多种类型,为后来的印家提供了延伸、拓展、强化的空间。

他的印章布局,初学浙派,继法秦,汉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后于印外求印,广采博纳,成一家面目;印文取秦诏,汉镜,泉布,碑额等文字的结构,字体为之一新,或方整而不失“就形”之古法,或舒展笔势而在邓石如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朱白疏密的构成均不同于时俗。吴昌硕在《悲庵·印存》中题词:“悲庵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深通古籀,而瓦甓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
在边款的刻制上,他开创了以北魏书体刻朱文款识,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实现了他“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的抱负。他的创新实践,影响和启迪了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赵之谦在篆刻使上的创新精神和作出的贡献,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在边款上也作了开创性的变革,他首次将魏碑书体,佛龛造像,变形走兽,马戏杂技引进边款艺术之中,具有石上浮雕之美。而他用小篆,魏体等边款,笔情刀势极为清俊峭拔,很有金石碑刻之意韵,精美而清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在边款上也作了开创性的变革,他首次将魏碑书体,佛龛造像,变形走兽,马戏杂技引进边款艺术之中,具有石上浮雕之美。而他用小篆,魏体等边款,笔情刀势极为清俊峭拔,很有金石碑刻之意韵,精美而清新。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在边也作了开创性的变革,他首次将魏碑书体,佛龛变形走兽,马戏杂技引进边款艺术之中,具有石上浮雕之美。而他用小篆,魏体等边款,笔情刀势极为清俊峭拔,很有金石碑刻之意韵,精美而清新。

延伸阅读:

再读赵之谦:看似无心经营,实则匠心独运 

赵之谦是我极爱的印学大家,几乎稍过几天,就会拿出他的作品来,一方一方的端详,细细思考,趣从中来。今天再说一点。
学汉印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汉印最大的特征就是平实,老老实实的,一点也不机巧,像个农人,就在那里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地,但所过之处,留在地面上的田垄又精巧平直的让人叹息。比如:
(汉印:淮阳王玺)
王字笔画稀少,但依然占有相当的地位,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疆域不乱,大家看上去疏密差别很大,但却不互不相争,印面因此非常安详,赵之谦是深得汉铸印三味的,他的印作,每仿汉铸印时,却都略略动了点小心思,但赵之谦每方印动的这点小心思几乎又都是以无意的状态出现的,让人看上去,这一画,就只有这样刻,才显得平实、安详,又充满意趣。比如:
(赵之谦刻“止亭所书”)
止字的左竖,那一个台阶状的处理,除了本字的左右对照处理外,他处理这一点加粗肯定是对应了“所”字、“书”字的粗壮处,当然,亭字下面的“丁”,中竖处理那么粗,也是有全局意识的,看似无理,完全可以处理的更规整,而赵之谦偏偏处理成了不规整的样子,但却显得踏实安详,这些额外增加出来的意趣,决不是赵之谦无意形成的,而是经过他精心设计出来的,再比如:
(赵之谦刻“江湜”)
江字不作盘曲,这是老实处,但他并没有老实到一点处理也没有,只是直愣愣的刻一中竖了事,而是加粗了这一竖,使印面左右的重量一下子均衡起来,不显得左重右轻了,显然,这个江字的不作盘曲必然造成大面积留红,如果湜字不做处理,就会显得孤单,赵之谦的处理是,是字中的“日”字的中横明显上移,造出了一个空,与下面“止”处右边的留红形成左部的红地与右部形成呼应,吾丘衍说白文印必逼边,不逼边则不古,赵之谦这方印的上下两处的天地留红,也是为了全局的呼应,看似无理,实际于平实中,大含灵动意趣。
再来看一方极小的“朱志復”:
(赵之谦刻“朱志復”)
其实这是放大版,这方印只有0.5X0.5的样子,一方小印罢了。但赵之谦也是做了极多的精巧处理的,这些精巧处理在不经意中表现出来。朱字本来笔画最少,却独成一行,似显得无理,但又处理成狭长形状,合于印面,与左边的志復两字合理配重,这让人想起汉印里占地多少的典型印来,比如:
(汉印“闵滕之印”)
“之印”两字瘦小,就占小地盘,另两个字大就占大地盘,但是形式上又是各占一半天地的,只是一大半与一小半的区别。当然,汉印里缺少更多的文采风流在赵之谦这里补足了,他在復字处伸出一画与朱子连在一起,既打破呆板,又使印面左右两部分发生关系,不至于显得破碎,一方印里的文字就是一个人完整的身体,就是团结在一起的一家人,就是一间完整的屋子。有人说,这是不是赵之谦偶然刻成破残形成的呢,显然不是,我们再看一方大一点的“朱志復”:
(赵之谦刻“朱志復”)
这方印则要大得多,大概的尺寸是4.5X4,但显然,在文字位置的安排上,这好像是那方小印的放大版,朱字仍独占一行,虽然仍稍稍是站长的,但笔画上作了粗壮的处理,使印面平衡了,除了章法上的疏密安排外,赵之谦又在与那方小印相同的位置即復字的右部与朱字做了连接,只是这方印大,连接的地方做成了两处,显然,赵之谦那方小印的此处连接是经营出来的,看上去像是刻残了的笔画,是不经意的,但实际上是精心安排出来的。
我们介绍过赵之谦有一方特别勉为其难的作品,就是这方“坦甫”:
(赵之谦刻“坦甫”)
显然,这方印是赵之谦经营痕迹最明显的一方印,因为他在边款里说,“篆不易配,但求其稳”,那么他求的手段是哪些呢?1、占地各异,坦字横向宽,所以横向占地较大了点,而甫字则占了瘦长的左边;2、边栏的残破,让人视觉上感觉坦字下部的两笔是像是边栏,与左边的甫字浑然形成一体;3、笔画的粗细变化,当然,还有刀法的走向变化。尽管还是以浙派的切刀为主,但其实还是加了较多的经营手段,甚至“坦”字的土字边,干脆快要成为古玺的“中粗端细”的处理方法了。这些经营手段给人并不留下强烈的刺激,而不不激不厉地安排在印面中,不温不火,像是老人在拉家常,声调没有多高,但沧桑感在平实的语言中讲了出来。
平实中的意趣安排,在赵之谦的印章中经常让人读来意味无穷,看似无理加以思考回味就觉得大有意趣的印例很多。比如我们看他的一方细朱文印“无闷”:
(赵之谦刻“无闷”)
后世的有些印人,或者新学篆刻的新手,处理这样的印文,当然可以很容易扰无字中间的线条位置处理的完全等宽,这一点也不难,难道赵之谦做不到,但他就是不那么做,他做了宽度的调整,以此来呼应闷字中部的竖着的空白与印文底部的空白,整方印文,既有线条排叠的整齐之美,又有布白上的空虚灵动之趣,这是非大师不能做到的精彩,难怪后来黄士陵对这种处理方法不断效仿,因为这实在是破除平直排叠呆板感觉的妙法,比如黄士陵的这些作品:
(黄士陵刻“元尚居”)
(黄士陵刻“曼青”)
(黄士陵刻“贞甫心赏”)
仔细观察,排叠线条之间的距离变化,与赵之谦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赵之谦对于汉印领司最深的还是汉铸印,比如这方“小脉望馆”:
(赵之谦刻“小脉望馆”)
这方印之所以成为名印,是因为后来的陈巨来临过一方,而陈的老师觉得临得不错,又代刻了边款“撝叔”两字并落了款。这方印是赵之谦为潘祖荫所刻,曾作为潘静淑嫁资,原藏画家吴湖帆家,后吴赠与陈巨来,陈巨来曾因贫病交困,遂以赵之谦所刻“小脉望馆”印售予钱君陶,每字十元,共四十元。陈巨来22岁摹了这方印,陈巨来的临本是这样的:
(陈巨来临赵之谦“小脉望馆”)
陈巨来的摹工实在很强大,艺术水平高下我们先放一边不提,二弩老人赵叔孺之所以见了欣喜,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方印陈巨来临得好,更多是这方印的原本,实在是太好了。既有强烈的自然天成的疏密安排,又有篆法和笔意上强烈书写意味(这来自赵之谦学习邓石如),同时又有显著的汉铸印的严整印风(这来自于赵之谦对汉印的长期领会),既有书写的提按意趣,又有章法上的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的平实,而“小”字、“脉”字简单的线条中,又有微妙的动感以与“馆”字的静态线条产生对比,同时望字又通过上下部并不严整对齐产生欹侧感,“望”字上部的“月”与下部的“王”、“馆”字左边的“食”字与右边的“官”、馆字与脉字的轻微粘连,又使印面显得浑然一体,无疏散零落之感,但这一切经营,又都显得那么轻松平淡,似乎没有经过任何经营。
真大师!
(0)

相关推荐

  • 篆刻观察——“吴赵对峙”的赵叔孺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论:"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当推安吉吴昌硕, 及先师鄞县赵叔孺时桐先生,可谓一时瑜.亮.然崇昌老者,每不喜叔孺先生之工稳:尊叔孺先生者,辄病昌老之破碎.吴. ...

  • 寸铁云烟 |《一泓轩铭砚集》首发

    · 铁 笔 赋 丹 青 · 砚台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最初萌芽一直到近现代的跌宕回归,几乎伴随了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从具体的留存实物看,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赋予了砚台人 ...

  • 与古为徒 ▏寸铁云烟:一泓轩铭砚集

    寸铁起云烟 驱寸铁是操作,起云烟是境象.二者一实一虚,连绵生发. 延展到文艺品评看是虚实相生,是雄浑与纤秾,也是文人对器物的审美追求.司空图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谈或不谈,两重境 ...

  • 寸铁云烟—一泓轩的砚铭艺术

    ·铁笔赋丹青·砚台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最初萌芽一直到近现代的跌宕回归,几乎伴随了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从具体的留存实物看,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赋予了砚台人文的情怀和艺术 ...

  • 『雕塑头条』展讯 | 寸铁凝心——侯中民钢铁雕塑艺术展

    ▲ 当坚硬废旧的钢铁 被艺术家的巧思巧手所改造, 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艺术发展史上的 一个崭新的门类-- 钢铁雕塑艺术. 寸铁凝心--侯中民钢铁雕塑艺术展 展览时间: 2018年7月6日 - 9月 ...

  • 蒋蓝:寸铁

    多年之前,读到鲁迅先生的四则随想录式的轶文,因为最初发表于1919年8月12日北京<国民公报>"寸铁"栏,文章原无标题,后来学者们用报纸栏目名字命之为"鲁迅寸 ...

  • 俗语:“男儿没性,寸铁无钢;女儿没性,烂如麻糖”,啥意思?

    古人常说一句俗话,叫"男儿没性,寸铁无钢女儿没性,烂如麻糖."这句俗语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有个人的个性.对于男人来说,若是缺乏个性,优柔寡断,那就像是一块不刚硬的铁 ...

  • 袁河文艺(第171期)||【书印园地】翁志彪:近师悲庵 上溯秦汉

    翁志彪先生简介 号师朴斋 樟香书屋 天佑阁 持恒精舍 别属游天峰下一耕夫 师从杨剑先生 现为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右印社社员 鄱湖印社副秘书长 弋阳书协副主席 弋阳县美协副秘书长 作 品 欣 赏 ...

  • 传统武术功法:铁指功、寸劲功、练就手指如剑、坚硬如铁

    铁指寸劲功是练习指力的一种寸劲功法,属于内外兼修的刚劲阳功. 预备势 采用顺式呼吸,鼻吸嘴呼(即:嘴稍张开一点,上下牙齿微微相合,舌尖舐住下牙床,将气细匀地从口中吹出.以下简称为"嘴呼&qu ...

  • 铁指功、寸劲功、练就手指如剑、坚硬如铁

    铁指寸劲功是练习指力的一种寸劲功法,属于内外兼修的刚劲阳功. 预备势 采用顺式呼吸,鼻吸嘴呼(即:嘴稍张开一点,上下牙齿微微相合,舌尖舐住下牙床,将气细匀地从口中吹出.以下简称为"嘴呼&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