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热药——牛蒡子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含漱。
注意
《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备注
(1)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炮制
牛蒡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复方
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文献摘录
1.《中药学》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②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③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④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
【按语】
①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②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③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2.《玉揪药解》
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经。清风泻湿,消肿败毒。
牛蒡子发散风湿,清利咽喉,表隐瘾疹郁蒸,泻气臌水胀,历节肿痛之症。庸工习用小儿疹病。
3.《药鉴》
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
4.《本草易读》
酒蒸焙干,研粉用。大力子、恶实、鼠粘子。
辛,苦,无毒,性降。除瘾疹之风湿,解咽喉之风热,平疮疡之肿毒,开腰膝之凝滞。
处处有之。三月生苗,高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 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 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黔。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浮肿咽塞,酒下末。(验方第一。)
头痛连睛,同石膏末,茶下。(第二。)
头痛有痰,同旋花末,茶下。(第三。)
咽膈壅涎,同炙草、荆穗末,汤下缓之。(第四。)
喉痹肿痛,同马蔺子末服。(第五。)
咽中痘疹,同桔梗、甘草煎。(第六。)
风热瘾疹,同浮萍炒末,薄荷汤下。(第七。)
痘热狂,咽塞便秘,同荆穗、甘草煎。(第八。)
便痈肿痛,炒末,同芒硝蜜水下。(第九。)
蛇蝎虫毒,煎服。(第十。)
水肿腹大,炒末丸服。(十一。)
手脂肿疼麻木,或连肩膝,同羌活末服。(十二。)
5.《本草求真》
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瓦斯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6.《本草经解》
气平.味辛.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一名恶实酒蒸拭净焙)
牛蒡子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甘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牛蒡气平清热.味辛散郁.郁热清.则目得血而能视矣.所以明目.中者阴之守也.人身阴阳.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气下降则阴生.所以补中也.风伤于卫.卫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则皮毛解散.所以除风伤也.
【制方】
牛蒡同紫草、犀角、生地.治痘血热不出.同桔梗、甘草.治风热咽痛.
7.《本草害利》
〔害〕其性冷而滑利,痘家惟宜血热便闭之症,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切勿妄投。痧疹不忌,泄泻用之不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亦不宜服。
〔利〕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诸肿疮疡为痘疹要药。
〔修治〕七月采子,十月采根。凡用子,拣净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捣粉。用根,以竹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捣绞取汁用。
8.《本草撮要》
味辛.入手太阴经.功专消肺风.利咽膈.得荆芥治咽喉不利.得生草治悬痈喉痛.得甘桔治咽喉痘疹.得薄荷治风热瘾痧.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性冷而滑利.虚寒泄泻者忌服.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9.《本草便读》
苦辛入肺.散结清咽.润降松肌.消痰化热.解风温于上部.利膈疏邪.宣疹痘于周身.通肝达外.(牛蒡子一名大力子.三月生苗.初夏开花.至秋结子.故其子得秋金之气.辛胜于苦.性平.专治肺病.兼通于肝.宣散润降.均擅其长.一切咽喉痘疹诸病.凡属于肺者.皆可用之.)
10.《本草备要》
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症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汗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翻花疮(肉翻出如花状)。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