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脉证解析及临床应用经验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上列经文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7条。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往往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析。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余惊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因而重新细读此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从而深切地体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遂字研究,联系临床实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

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应进一步辨证,或为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另有治法。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3关于脉结代

中医古代对心律不齐有一定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大奇论等篇提出过多种不整脉的形象。《伤寒论》则提出了促、结、代三种不整脉并有具体的治法,相与联系。(《金匮要略》亦有不整脉的记载)如脉促、胸闷之用桂枝去芍药汤(伴有恶寒者加附子);脉促而手足厥逆者用灸法;脉沉结之因于瘀血者用抵当汤以及本条脉结代之用炙甘草汤。这些古代经典关于不整脉的内容应该继承并用之于临床。但是,仍限于古代的水平是十分不够的,今天,有条件应用现代医学检查心脏的仪器,如EKG(心电图)、HOLTER(24,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系统)、心脏彩超等,可进一步明确心律不齐的性质,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方药治疗。就笔者个人的经验而论:如EKG提示为心房纤维颤动,中医脉诊属于不整脉,不仅有促、结、代脉,而且出现“三五不调”、“乍疏乍数”等现象。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可用西药或电击,使之恢复正常心律,中药达不到迅速恢复的效果。慢性者,心房内已产生大量瘀血成块,此时不宜复律;复律有可能导致梗塞。中医用药也不宜着眼于复律,而宜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以改善心脏功能,控制心力衰竭。可以适当应用活血药,其目的不在于化掉心房中之瘀血块,而在于改善心脏功能。余曾治多例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用真武汤、五苓散合参附龙牡,均取得满意疗效,能恢复轻工作和操持家务。如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所出现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即使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或成串,即使24h早搏出现次数多达20,000以上,用大剂量炙甘草汤,适当加减变化,大多能取效。如EKG发现房室阻滞,则炙甘草汤效果不佳,应另外用药(将另文分析)。如属偶尔出现的早搏,中医古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便认为属于正常,可不必用药。心理上对此紧张者可用小量补心丹或安神丸。总之,不可一见脉结代都用炙甘草汤,可借助现代诊断技术加以进一步分析,分别论治之。

4 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
方中共有10味药,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这不是随便掺合,而是具有辨证法的思想。这阴药与阳药、补气药与养血药相配方法,清-张景岳将其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回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道出了阴药与阳药之间的辩证关系。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的关系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5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


炙甘草汤
方10味药中有几味颇具特色,与疗效着实有关,必须说明如下:
清酒是什么酒? 东汉时候的清酒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的“莫笑农家腊酒浑”,就是指奶色的米酒,储藏到来年春天,酒精度数略为增加(约20'左右),色澄清,称为清酒,目前日本仍有清酒之名称。东汉时中原地区还设有高梁酒;高粱酒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的。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再加煎煮,酒精挥发,所服药汁已基本无酒。笔者曾试验过,如不加酒,效果较差。目前,如无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用量酌减,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
生地黄不等于大生地 古代将地黄分为三种:新鲜的称生地黄,晒干的称干地黄,制过的称熟地黄。张仲景在肾气丸中用的是熟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熟地;在薯蓣丸中用的是干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生地;在炙甘草汤中用的是生地黄,应是现在的鲜生地。有些中医论著中误称为生地,是不准确的。炙甘草汤中用的是鲜生地,所以用量很大,为东汉时的1斤,相当于现行公制的250g。可惜近来上海等地药店;均不备鲜生地。被迫改用生地(干生地),对疗效有些影响,用量可改为50--120g/(一天量)。必须用大量才有效,用10~18g的小剂量难以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

桂枝可以用多少剂量 现在有些临床医师畏惧桂枝,更不敢用大剂量的桂枝。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桂枝用3两,合现在公制约47g,这是仲景一般用量,但现在来看已属大量。桂枝温通心阳,对纠正心律失常能起重要作用,用量应该大一些,我在炙甘草汤中常用20~30g。(关于桂枝的应用经验将在另文详说) 。

甘草是不是调和诸药 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用炙甘草4两,合公制62.5g。我在临床用20~30g/(一天量),短期服用,未发现严重副作用。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上列经文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7条。

[体会]

1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

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往往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析。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余惊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

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因而重新细读此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

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从而深切地体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逐字研究,联系临床实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

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

应进一步辨证,或为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另有治法。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3关于脉结代

中医古代对心律不齐有一定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三部九候论、大奇论等篇提出过多种不整脉的形象。《伤寒论》则提出了促、结、代三种不整脉,并有具体的治法,相与联系。(《金匮要略》亦有不整脉的记载)如脉促、胸闷之用桂枝去芍药汤(伴有恶寒者加附子);脉促而手足厥逆者用灸法;脉沉结之因于瘀血者用抵当汤以及本条脉结代之用炙甘草汤。

这些古代经典关于不整脉的内容应该继承并用之于临床。但是,仍限于古代的水平是十分不够的,今天,有条件应用现代医学检查心脏的仪器,如EKG、HCLTER、心脏彩超等,可进一步明确心律不齐的性质,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方药治疗。

就笔者个人的经验而论:如EKG提示为心房纤维颤动,中医脉诊属于不整脉,不仅有促、结、代脉,而且出现“三五不调”、“乍疏乍数”等现象。可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可用西药或电击,使之恢复正常心律,中药达不到迅速恢复的效果。慢性者,心房内已产生大量瘀血成块,此时不宜复律;复律有可能导致梗塞。中医用药也不宜着眼于复律,而宜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以改善心脏功能,控制心力衰竭。

可以适当应用活血药,其目的不在于化掉心房中之瘀血块,而在于改善心脏功能。余曾治多例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心房纤颤,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用真武汤、五苓散合参附龙牡,均取得满意疗效,能恢复轻工作和操持家务。如现代医学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所出现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即使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或成串,即使24h早搏出现次数多达20,000以上,用大剂量炙甘草汤,适当加减变化,大多能取效。

如EKG发现房室阻滞,则炙甘草汤效果不佳,应另外用药(将另文分析)。如属偶尔出现的早搏,中医古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便认为属于正常,可不必用药。心理上对此紧张者可用小量补心丹或安神丸。总之,不可一见脉结代都用炙甘草汤,可借助现代诊断技术加以进一步分析,分别论治之。

4 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

炙甘草汤方中共有10味药,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这不是随便掺合,而是具有辨证法的思想。

这阴药与阳药、补气药与养血药相配方法,清?张景岳将其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回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道出了阴药与阳药之间的辩证关系。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的关系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5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

炙甘草汤方10味药中有几味颇具特色,与疗效着实有关,必须说明如下:

清酒是什么酒? 东汉时候的清酒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的“莫笑农家腊酒浑”,就是指奶色的米酒,储藏到来年春天,酒精度数略为增加(约20'左右),色澄清,称为清酒,目前日本仍有清酒之名称。东汉时中原地区还设有高梁酒;高粱酒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的。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再加煎煮,酒精挥发,所服药汁已基本无酒。笔者曾试验过,如不加酒,效果较差。目前,如无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用量酌减,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

生地黄不等于大生地

古代将地黄分为三种:新鲜的称生地黄,晒干的称干地黄,制过的称熟地黄。张仲景在肾气丸中用的是熟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熟地;在薯蓣丸中用的是干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生地;在炙甘草汤中用的是生地黄,应是现在的鲜生地。有些中医论著中误称为生地,是不准确的。

炙甘草汤中用的是鲜生地,所以用量很大,为东汉时的1斤,相当于现行公制的250g。可惜近来上海等地药店;均不备鲜生地。被迫改用生地(干生地),对疗效有些影响,用量可改为50--120g/(一天量)。必须用大量才有效,用10~18g的小剂量难以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

桂枝可以用多少剂量

现在有些临床医师畏惧桂枝,更不敢用大剂量的桂枝。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桂枝用3两,合现在公制约47g,这是仲景一般用量,但现在来看已属大量。桂枝温通心阳,对纠正心律失常能起重要作用,用量应该大一些,我在炙甘草汤中常用20~30g。(关于桂枝的应用经验将在另文详说)

甘草是不是调和诸药

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用炙甘草4两,合公制62.5g。我在临床用20~30g/(一天量),短期服用,未发现严重副作用。

炙甘草汤为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涎唾多,《千金翼方》复脉汤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不绝。笔者以炙甘草汤治疗老年、危重病人呃逆,收效较速。所收治病例,有脑溢血并呃者7例(其中3例有脑外伤史),脑血栓并呃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呃者2例,肝癌并呃者2例。以上14例皆为男性患者。年龄在64—79岁。服药剂数最少者1剂,多者3剂,呃逆停止。

病例介绍

例一,赵某,男,79岁。病历号15255。1980年2月27日入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1980年3月11日邀中医会诊:患者于3月5日不停呃逆,病房给予山莨菪碱10毫克肌注及胃复安10毫克肌注、针灸、0.5%奴夫卡因10毫升中脘封闭、中药等处理罔效。呃逆频繁加剧,日夜不分,近2天以夜为重,辗转不寐,并牵引剑突部疼痛。患者形体虚瘦,口干无涎沫,头痛,视物不清,无发热,无呕吐,食欲不振,二便难,舌面光如猪腰,舌体成球,舌质红如涂朱,脉弦数。老年肾气虚竭,失其奉纳,戊癸失合而败呃。红人参10克,炙甘草12克,桂心6克,寸冬15克,附子6克,车前子15克,生地10克,麻仁6克,阿胶珠20克(烊化),苁蓉12克,苏子10克,大枣10枚。煎服,每6小时一次,每次200毫升。

3月12日,服药1剂后呃逆即止,舌亦能伸展,并觉有食欲,渐进食,愿继服用。

例二:陈某,男,79岁,退休老工人。病历号656。1981年4月29日患原发性肝癌,进行性食欲减退。近10天因呃逆而住院。

4月30日患者恶心,不吐,厌油腻,乏力,遗尿,呃逆不止。诊见形气羸弱,脱色,目眶陷,毛悴色夭,皮温微汗,舌质绛,脉三候细微无力,呃逆声短而频,节奏匀匀,不能自制,语言不得成句,呃时全身振动,时有遗尿。因精气内夺,肾气不纳,脾气败而内脱,三焦火热皆相失。病虽难堪,症罹眉急,医者当从病苦。炙甘草20克,党参12克,桂心2克,干姜6克,寸冬15克,生地30克,阿胶20克(烊化),白前6克,旋覆花12克(蜜炙包煎),大枣10枚。

5月3日:1剂而得,2剂而安,呃已静止,饮食渐增。5月11日出院疗养。

体会

一、景岳云:“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金匮》有哕无呃。《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哕即呃逆,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诗经》“鸾声哕哕。”谓声有节奏也;呃证匀匀而来,亦有节奏,哕者呃也。呃逆重证多危候,呃虽有热呃、寒呃之分,更有逆呃、虚呃、败呃之别。膈寒气逆谓逆呃;绝其谷气谓虚呃;戊癸不合,火无生源谓败呃。老年、重病而呃者多为虚呃、败呃。

二、本组病例特点是年老、病重、多原发脑血管疾患,其证多舌红、便难、头痛、呃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年老,病重,真阳之气大衰,相火寄于肝肾,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又因腑气不通,浊气上攻是呃逆、舌红、头痛之主因。《素问·六微旨大论》:“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由此形成阳气上亢,君火外浮,老年气惫内夺,为邪火贼其元气。炙甘草汤功在顾元气(人参、甘草),扶君火(干姜、桂心),补北纳肾(阿胶、生地、寸冬)。叶氏云:“舌红是津伤而气无化液,顾阴液,须投复脉。”用药,变味变量是其关键。例一,二便难,形瘦脉弦数,乃肾气虚。阿胶用珠加苁蓉、苏子咸温,温降。例二,脉细微、微汗、遗尿,谓肾气不纳。阿胶、生地量宜重,加白前、旋覆花,变咸寒,寒降。此肾气虚与肾气不纳又不同用药也。但均非张洁古以丁香、柿蒂之属,香涩劫阴,辛散耗气戕伐之味所能收功者也。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g,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主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充脉,而见结代。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g即可。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g;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g。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20多年来,我用秦老加减的炙甘草汤治疗多例心动悸、脉结代患者(心电图诊断为室上性期前收缩),效果较好。

其处方是:

红参6g(先煎,或党参20g)、麦冬15g、生地黄15g、阿胶10g、桂枝2g、丹参15g、茯神15g、远志10g、酸枣仁5g、石菖蒲10g、炙甘草6g。

(0)

相关推荐

  • 名老中医治疗心脏病的一个名方:炙甘草汤医案医论解析

    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炙甘草汤医论医案解析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02篇原创文章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古代名医治疗心脏病的 ...

  • 炙甘草汤方浅析及名家临床运用经验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 ...

  • 『常用方剂』补益汤>补血>崔应珉炙甘草汤临证经验(学术与临床)

    吾师崔应珉,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岐黄之道,业医三十余载,治病无数.余有幸侍诊多年,崔应珉教授经方运用灵活精当,效若桴鼓.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 ...

  • 炙甘草汤-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4.7)---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2)

    14.8 炙甘草汤 那么底下这头一个就是炙甘草汤,这方子咱们讲过,在<伤寒论>里头. <千金翼>里他炙甘草汤他说治这个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 ...

  • 刘绍武◎辨治糖尿病经验-四脉证,五治则,十三方

    刘绍武先生精通<内经>.<伤寒论>,熟知现代医学及唯物辨证哲学,且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医疗经验,独辟" ...

  • 应用炙甘草汤临证经验体会

    作者 /江淑安 刘明 炙甘草汤 别名复脉汤(<伤寒论>). 处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 生地黄30克 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 大枣30枚( ...

  • 临证心得:乳腺增生临床治疗经验

    一 郑右,33,农民,长城镇姚村,2019年阴历二月初诊.患者双侧乳腺疼痛,不能触碰,痛经,月经量少,经期推迟,小腹也天天疼痛,西医检查有盆腔积液,予西药无效.脉来弦细滑. 处方:牡丹皮12,生地18 ...

  • 中医临床阴阳88证解析

    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火神派.火神派的主要精神我归纳为四大纲领:阴阳为纲,判分万病:注重阳气,善用附子:详辨阴证,尤精阴火(假热之象,或称假火):阴盛阳衰,阳常不足.我在各地讲学一直讲四大纲领,我在想还有 ...

  •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浮脉主表,数脉主热,紧脉主寒.表寒证脉浮紧,表热证脉浮数.分别成为表寒证与表热证的辨证依据.殊不知表寒证也可见到浮数脉,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必然导 ...

  • (2) 临证心得:不孕临床治疗经验

    张右,38岁,兰陵县卞庄镇.2017年阴历三月初诊.患者前两胎女孩,想再要三胎,不避孕三年未孕.月经不调,时半年,或两三月一至,经来则量多,腰常疼,左手尺脉沉中带勾(自我感觉,文字不好表述). 此患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