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灭亡前仅剩一郡之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汉·贾谊《过秦论》
前几天笔者正好赶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举办的全国巡展,虽然展厅不大,也没有亲自去西安感受上千兵马俑来得震撼,但也算是让笔者这种没什么空闲亲自去瞻仰一番的普通人感受下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魅力。
秦国的起步不高,也非一开始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全靠始祖秦非子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才得以建立附庸国。秦地苦寒贫瘠,四周还有各部落环伺,并且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不通,在习俗上也与中原诸国不甚相同,一直以来都被其他国家所瞧不起。
但艰苦的环境训练出了秦人的铁血意志,一直驻守边陲与游牧民族抗争的经验使得秦国训练出了一支精锐之师,秦襄公得以在犬戎进攻,西周覆灭的时候,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拉开东周序幕,秦国也因此终于摆脱附庸国的称号,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
秦穆公在位时期,秦国打赢了多年的老对手西戎,因此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彻底显现出了称霸的野心。从此一代又一代的秦人在为这一共同目标努力着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以来,秦国就开始迅速富强,之后秦惠文王继位开始称王,又经过秦武王、宣太后、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等的共同努力,终于让秦王政摘取了最为甜美的果实,剿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制国家。
秦灭六国当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徐徐图之,并且剿灭六国的顺序也很有讲究,比如说为了鼓舞士气,以及战略军事要地,秦国第一个下手的就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韩国。
韩国的前身乃是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之一,晋国。公元前403年,原本强盛一时的晋国被国内的三家列卿所分,一家得了一部分,拆分出了三个新的诸侯国,是为赵、魏、韩,“三家分晋”也成为了春秋与战国之间划分的标志。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继承了强国晋国一部分的韩国,一开始的确势头还不错,但耐不住这个地理位置实在有点尴尬。韩国主要国土基本在如今的山西与河南地区,我们都知道河南嘛,古代的中原地区,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韩国四周都是其他诸侯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可谓是四面受敌。
对于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哪个国家都想要,但哪个国家都不敢真的要,于是今天你借个道,明天我借个道,今天我拿你一城,明天他拿你一城,总而言之就是动不动被其他强国各种针对欺负。
面对这种情况,韩国也没办法好好安心发展,只能依靠各国想要维持稳定,谁都不敢放任其他国家真正占据韩国的心思,在夹缝中生存。挨打了就去找其他国家求救,至于求救需要付出的代价,那稍后再说,这样的韩国如何强大的起来?
如果要说韩国真的没有强大过,那也不至于,至少在申不害变法时期韩国还是实力很不错的,事实也证明了在战国时期但凡搞变法,基本都能获得强大。申不害活着的时候,韩国国盛兵强,其他诸侯国还真不敢掠其锋芒:“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申不害变法相比起商鞅变法或者吴起变法还是有一定的弊端,所以等到申不害一去世,便没有继续执行下去,因此好不容易强大起来的韩国也再度落寞。
除了变法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韩国的统治者也不太行,我们熟知的韩非本是韩国贵族,结果就是因为韩国内部王室倾轧,不得不出逃,不然韩非留在秦国搞变法,同样能够替韩国续一口气。只能说时也,命也。
夹缝生存的韩国靠着割地来维持韩国王室的享受,在秦灭韩国之后,打下的地盘仅仅只能设置一个颍川郡,等于说这时的韩国仅剩一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