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农场子校,我们永远的记忆!
大荔农场子校,我们永远的记忆!
——大荔农场子弟学校旧楼拆除有感
文/彭拥军
上周外出学习,在快手上看到同学发的母校老楼拆掉的视频,觉得真是可惜!那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啊!记得我儿就读的城关中学老楼拆掉时,无数县城的人驻足观看!有的人竟然哭了!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wMTYvMjE1ODA2MDg4XzJfMjAyMTAyMjAwNDI4MDYzMDI=.jpg)
其实无论去纱厂师部,还是到汉村韦庄。无论从技校上班回来,还是从外地出差回来。我总习惯走过从母校四团子校门口走过!看看母校,看看老楼!那两栋楼上面西边楼的的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东边楼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特别是从小上学时,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简单的八个大字。到今天依然管用,依然是与人竞争的法宝!而自从我2007年11月5日到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原来叫农垦技工校)的时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说给老师的话,我时刻铭记在心!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wMTYvMjE1ODA2MDg4XzNfMjAyMTAyMjAwNDI4MDY2NjI=.jpg)
母校的老楼,不但有我上学的记忆,更有我送儿子上学的回忆。
还记得那是我该上小学五年级时,1983年秋季,随在大荔农场机械厂工作的父亲到了这里。与我第一个母校澄城县业善乡新城学校相比,这里大了很多!我们那里只有小学,而且一个年级一个班,那时候是五年制,加上幼儿园学前班也就六个班。而这里,不光有小学,还有初中,光五年级就五个班!现在还记得那时的班主任是王祯协老师,数学是余淑琳老师。我们的教室就在西边的老楼下面最东头一个教室。楼上是一二三班,楼下是我们四班和五班。一班是个子不高却很和蔼的杨永乾老师带。王老师高高的个子,喜欢钓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记得带我们语文,教的特别好,现在依然记得给我们上课时的点点滴滴!余老师的数学也教的特棒!粉笔字的板书规划合理、图文并茂,特别漂亮!现在仍然记得她教我们分数的情景!陈新爱老师教授美术,美术字写得超级棒!后来调离到了城关中学。体育是刘燕老师带,她是个很厉害的高个子女老师,排球打得特别棒!上她的课,再调皮的学生都不敢捣蛋。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我一年获得“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奖状三张,父母非常高兴!那时我个子不高,坐在前排。我那一班大概有将近50个学生,教室坐得满满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记得那时的同学有:四团大院的白峰、白斌、孙春玲、王健,二连的张军合、谭详、马江,四连的王延伟、李红娟,纱厂的凌睿,师部的韩军、任慧玲,还有个安康的同学王开芳,听说那时安康发大水,她投奔到亲戚这里来了!那时纱厂的孩子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家长送,三年级到初三的孩子都是自己走着,那时的车也少,成千的学生上学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连、四连、农垦医院的孩子路长的,就骑着自行车上下学,所以这几部分的孩子自行车骑的非常棒!特别是二连的同学,在浇地的斗渠帮子大约五、六十公分宽骑,就像耍杂技一样!一连都快到双泉了,和五、六连在上吕村那块,离得更远,所以就住校,当然孩子也不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团大院住的是三连、七连(也就是机械厂)、八连(也就是油脂厂),还有子校的子弟。这些都是自己上学。而现在的孩子都金贵,四团大院的孩子都是家长送。那时一下课,老楼的北面,二楼的走廊上、操场上都是学生,热闹非凡!那时候没有手机,孩子们打乒乓球、打篮球……身体特别棒!而现在的孩子,一下课,猫在教室,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那时的运动会,更是热闹非凡!全校学生搬凳子到操场,观看比赛,那个场景不亚于现在观看奥运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而母校的舞台上,不知演绎过多少精彩!每年的开学典礼、重大事件集会,小学部马桂英主任总会在台上强调纪律,那如法院公捕公判大会最高执法官的宏亮声音至今记忆犹新!每年六一,就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各班从五月份开始就准备了!李红梅同学是我上初三的同桌,她从小学习扬琴演奏,每年六一,她的节目都是保留的!她的基本功扎实,演奏很有感情色彩,总是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不少快乐!她也获得过无数掌声和喝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昨天我外出学习回来去学校,看到母校舞台照壁都拆了,再也看不到了!甚是遗憾!于是我走到正面,看到舞台还没拆完,赶紧联系李红梅,听说她就在母校对面的家里办的乐艺成培训学校,就产生了一个邀请她再次登台演奏的想法!告诉她后,她欣然接受,并邀请了一位她学生家长帮忙照像。然后我们一起到学校的舞台上,她演奏,我唱,是《怀念青春》!她演奏得很有激情,我虽然一激动歌词记不住了,只唱了几句,然后哼唱了后面一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她回忆起当初的登台,竟然哭了!我也被感动得眼睛湿润了!听红梅说这舞台的设计者是她思念的父亲李凤鸣老师,李老师是全校公认的和蔼可亲最爱孩子们的老师,她从来没有打骂过学生,从来都是满脸洋溢着笑容的他深受孩子们爱戴!他的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板报设计,都是一流的!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我们学长马凯、同学马宁的爸爸我们大院的陕西书法协会书法马德庆老师写的写的!这两位老人都已经过世。那一代人把我们这一代的梦想托起,成就了我们成千上万的孩子走入社会,贡献社会!我们永远记住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师和建设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下了舞台,我们在校园走了走,聊起来学校历史她说:小学一年级的前半学期她们还在农垦中学的瓦房里上课, 到年底都我刚六岁,就徒步迁校,大家个子小的从农垦中学一起搬凳子,一步一步走到子校。桌子不知道怎么搬来的,反正凳子是那么那么的沉,因为 都是实木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她说记得1975年建校,她六岁搬过来,那就是1977年。也记不清了。搬来后,她们在后面的瓦房上课,初中的大学生才能在楼上上课,小学快毕业时东边的两栋楼也盖好了,(老楼在西边)不过盖楼还有人摔下来残废了 ,记得是八岔口的人。最后老楼都是实验室和储藏室。她还在老楼住过一年。当地的人给咱们农场也出了不少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说:东边新楼我知道,就是我上五年级到初一盖的,我还搬过砖,那时下课时间一个学生搬几块。从料场搬的盖楼的地方。微信问及住在农科所的已经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退休的我表伯父(我母亲的表哥)、老楼和学校的历史,他回复说:我在子校时间很短,大约是1974年春从陕北调入,1976年冬离校调入团政治处,1979年冬又调入渭南专员公署公安处。我在校时没有楼,全是瓦房。所以这两栋楼何时盖的,不清楚。子校何时立校也不清楚。让你失望了。你家周围有冯安才,贾学智,马新民,张俊梅,孙明广老伴芬娃,都是子校老教师,他们可能知道的多,可咨询。抱歉,未能滿足你。晚安。我很感动我表伯父的厚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后来又问了万宪河老校长,他说他是75.7.15调到这个学校的,那时这两栋楼已经有了,而那时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后来1981年农垦中学成立,才把各团场的高中学生集中过去的。关于这两栋楼的历史,我同学冯毅的父亲冯安才老师、徐小平同学的父亲徐建华建筑工程师,最后在徐工的推荐下,在农场现任的项目办主任我同学马宁那里才才查到详细准确数据:西边教学楼1980年建上下9间553平方米,中间教学楼1975年建上下9间共575平方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然后跟我现在的同事原纱厂电力车间主任毕新社老师才得到相同的结论,因为他是在这个学校1971年小学二年级上到1980年高二,可以说,他见证了学校的变化,这其中一栋楼伴随他走过了宝贵的上学时光!冯安才老师是执政农垦管理的最后一任校长2006年7月逐步交给地方,由许庄教育组管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初一上了一学期,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同学张波的母亲,教我语文的余文堂老师,她略胖的身材从来都是满面春风,从来不打骂学生,讲课声情并茂,我最爱上她的课了。如今我写作比较擅长,与她的教诲有很大关系。而因为数学成绩差,就去了澄城县韦庄中学上学,那里的艰苦条件自然不必说,我吃的是七分钱一份的菜和杠子馍,我妈还经常给我带他炒的黄豆西瓜酱,跟我要好的同学也跟着享受了不少!而七分钱一份的菜好多同学还吃不起,不少同学还是从家里背馍拿菜。有个同学一周就吃一瓶洋芋丝,现在想起真可怜!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学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学习竞争的残酷和打饭在窗口拥挤的程度相当激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那里,我度过了痛苦难忘的三年时光!而在那里的教我们初一语文的雷安秀老师教我们和初三的第二学期,因为要考高中,1988年年初,我又回到了母校,因为我在韦庄初二时留了一级,所以当初好多同学都上高中了,回来时认识的就是跟我同样留过一级的白峰。那时在初三一班,新楼北边哪一栋二楼西头那个教室。班主任是厉害的闻名全校的雷婉春老师,学生们老远只要听说她来了,都吓得乖乖坐好,教室真正的鸦鹊无声,不像现在的学生,得班主任吼叫半天才能安静下来!语文是曹太友老师,数学是张满潮老师,英语是盛海云老师,物理是杨选民老师,化学是蔚永全老师。都是教得很棒的老师!也认识了一批新同学,子校子弟苏小利,张华、刘琳娜、李红梅、张娟、任峰、郭强、冯毅、聂朝胜、赵斌、王崇新,垦中的冯敏、张晓虹、许炎,纱厂的王霞倪燕、周黎明、尚波、杨恒志,师部的李杰,四团的刘阿宁、吴金珠……这些都保持多年联系的,这些同学也在后面的人生道路上给我了很多很多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此,也都表示衷心地感谢!其他还有很多不常联系的,但翻看照片时都记得,见面了也都很亲切!那时,我和李红梅坐同桌,曾经记得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别的淘气同学把剥掉的蛇皮灌满水放在我抽屉吓唬我,我趁她没来悄悄放在她抽屉,她取文具时,吓得大声尖叫!现在想想很对不起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这第二个母校我虽然只待了两年,但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再后来,我儿子彭飞在这里上了六年,他应该有更深刻的感情!从这里走出后,去过很多地方,也去过很多大学,如今我的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但每当回到母校,我依然感觉很亲切!愿母校青春常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彭拥军,笔名,信天游,男,1972年8月生,陕西澄城人。现任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焊工实习指导教师,焊工技师。大荔县文昌书画院会员、大荔县诗词协会会员、大荔县作家协会会员。酷爱诗词书法、对联朗诵、写作收藏,喜爱唱歌跳舞、编写小品剧本并导演。爱好文物,逢博物馆必看。钟爱优美文字,享受读书时光,常怀感恩之心,喜用歌声音传递内心情感,善用文字表达喜怒哀乐,爱用手机镜头记录生活的精彩瞬间!作品曾在同州网、《大荔诗词》、《陕西农垦》、陕西技工教育网发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