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上海越剧的高光时刻,《龙凤花烛》诞生记

多剧种演员联袂共唱戚派经典《龙凤花烛·四季衣》

锡剧名家黄静慧、苏州弹评名家周红

沪剧演员王丽君、戚雅仙之女傅幸文

今夜彩烛耀眼明

——越剧《龙凤花烛》谈往

之所以借用一句唱词作为行文的标题,是因为借助《龙凤花烛》上演七十年的节点回望戚毕合作的七十年,由戚毕合作的七十年引申出合作--静安越剧团的创业奋斗的七十年的话题,每每讲来总是让人心情激动,且常讲常新,此刻毫不例外,我们又如同置身烛光闪烁的夜晚,抬眼望去,满目生辉。

合作越剧团的编剧红枫先生想要将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徐枕亚的《玉梨魂》搬上越剧舞台,最早应该追溯到1948年。因为他觉得原著词藻优美,情节凄婉动人,作为一部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小说,它迫使人们思考婚姻问题,思考固有的传统道德的矛盾冲突问题,这样的题材改编成越剧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经过两年的酝酿和创作,1950年的初秋,以反封建礼教为主题的《龙凤花烛》配合着婚姻法的颁布实施而诞生了。改编之后的《龙凤花烛》已然不是原著的拷贝,而是力求完美的再创作。和他一起创作的,还有导演沈默先生,应该说,他们对忠于原著又高于原著的这部戏是比较满意的。同样满意的,还有剧中徐梅红的扮演者戚雅仙。戚雅仙在《龙凤花烛》之前演过一出历史剧《武则天》,由于历史人物众多,唱词念白深奥,她感觉这种不合自己戏路的角色是不会成功的。

《龙凤花烛》1950年戏单封面

《龙凤花烛》戚雅仙、高剑琳剧照(1950年)

显然,这次的徐梅红一角是符合她的个性的,因为该剧自1950年10月11日在恩派亚大戏院公演后,连演连满三个半月,这对于刚成立才半年的合作越剧团来说,是一空前佳绩。这样一个演出阵容所取得的成功,在合作剧团的团史上也应该被记录的:高剑琳饰演许文宗和鲁玉亭两角,筱水招饰演许冬青,陈金莲饰演许守理,丁兆丰饰演王知县,魏兰芳饰演菊香,陆锦娟饰演马可之,王紫娟饰演秋儿。作曲是刘如曾,助理导演郑传鉴。这次演出之后,戚雅仙被观众誉为“悲旦之王”。1951年的3月,上海益民书局将全剧剧本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发行,这更奠定了剧目的影响力。

《龙凤花烛》1951年戏单封面

1951年6月8日,经由红枫修改后的《新龙凤花烛》在恩派亚大戏院再度上演。作为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社会与家庭制度的剧目,红枫将戏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清朝末年这样一个思考妇女解放、思考爱情自由的新旧思想相互撞击的年代。在人物的处理上,更加强了性格的刻划,这样就给了演员更大的挑战。

《龙凤花烛》戚雅仙、毕春芳剧照(1951年)

对于主角毕春芳来说,这样的挑战似乎不算什么。1951年初离开东山越艺社进而加盟合作越剧团的毕春芳,以头肩小生担纲的第一部戏《彩虹万里》就是一人分饰两角的。而由她和戚雅仙主演的这部《彩虹万里》,在参加1951年的春节戏曲竞赛中一举获得【一等优胜奖】的殊荣。媒体对她饰演的吴三桂和张小武这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赞不绝口,更甚至于形容其表演“达登峰造极之境地”。因此在《新龙凤花烛》中,毕春芳饰演的许文宗与鲁玉亭这一对表兄弟,外貌相近,性格相近,让她有了更高的表演难度与更广的表演空间。观众认为毕春芳的表演在风流潇洒之余,人物个性鲜明,清雅而无俗气。这个版本的演出,剧团请了金风担任导演,刘如曾担任作曲,除主演之外,由陈金莲饰演许守理,魏兰芳饰演许何氏,姚月红饰演许冬青,王紫娟饰演菊香,程奉先饰演马可之,丁兆丰饰演王知县。这次也是创下连演连满三个月的佳绩。

《龙凤花烛》1962年戏单封面

在2005年红枫撰写的关于《龙凤花烛》的回忆文章里提到,该剧在1962年于瑞金剧场三度上演了。这次演出的剧稿,红枫处理的方式基本上是推到重来了。“从场次到人物,从唱词到剧情,都全部重写了。尤其是在唱词方面,更是予以细细修饰。”这一稿本基本上为之后的演出定型了。这次的演出还是由金风担任导演,但是作曲则由连波担任了。剧中,戚雅仙饰演徐梅红,毕春芳饰演施文宗和鲁玉亭,陈金莲饰演施守礼,魏兰芳饰演邱氏,水清莲饰演施冬青,王紫娟饰演菊香,丁兆丰饰演王知县,毛凤珠饰演秋儿。这一次修改的剧本在1963年被勤艺沪剧团杨飞飞搬演,成为越剧史上原创剧目被兄弟剧种移植的佳话。

《龙凤花烛》剧照(1962年)

1983年,劫后重生的静安越剧团在瑞金剧场四度上演《龙凤花烛》,作为继承戚毕流派的佼佼者,杨文蔚和周雅琴主演的这部戏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以至于在1988年,《龙凤花烛》一剧随着四川美术出版社将该剧制作成年画四条屏的发售而被亿万观众所熟知。而对于戚雅仙毕春芳两位流派创始人来说,1986年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灌录的《四季衣》和《读信》这两段唱腔,也似乎帮助我们寻回那段高光时刻的记忆。
《龙凤花烛》不仅仅属于上海的越剧舞台,他更是属于全国的,从这部戏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刻上了反对封建制度,启迪自由思想,呼唤女性解放的烙印。它用浅显的唱词代替了居高临下的说教而被观众喜闻乐见,因此被广为复制也就成为了必然。天津越剧团,韵声越剧团都搬演过此剧。其中,1982年南通越剧团上演的《龙凤花烛》最具影响力,不仅出版了黑胶唱片,更是被江苏人民出版社摄制成影剧版连环画发行全国。
一部越剧舞台上的原创剧目,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这丝毫没有减损它的光辉,反而历久弥新,赞叹剧作者生花妙笔之余,也不得不感叹合作越剧团群星灿烂,团队精神所具有的惊人的创造力。
这是属于戚毕合作的高光时刻!

图文由雅歌春韵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