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耳失聪、截肢,到拿下世界金牌”,感谢跳出舒适区的自己
1
如果Amy没有说出她的故事,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看出来她是个残疾人,正靠着一双假腿站在舞台上做演讲。
Amy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生,她从小向往自由的生活,梦想将来能够周游世界。高中毕业后的某一天,她忽然患上细菌性脑膜炎,她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经过两个半月的治疗后,她被切掉脾和肾,左耳失聪,膝盖以下截肢。往后的日子里,她只能靠一双由笨重金属打造而成的假腿走路,她想到未完成的心愿,对未来感到十分绝望。
从医院回家后的几个月她都躺在床上。某天,她忽然向自己发出一个提问:“如果你的人生是一本书,你是书的作者,你会怎么写你的故事?”
这个发自灵魂深处的叩问改变了她的人生。她又像小时候一样做梦,梦想周游世界,玩单板滑雪。她终于能够勇敢的面对失去双腿的自己,并开始尝试追求梦想,她去玩滑雪板,亲自为自己打造适合滑雪的脚。
她重新参加工作,创办公益组织,帮助像她一样身体残疾的人追求梦想,前往非洲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们,给他们带去希望。她还拿下两块世界金牌,成为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女子单板滑雪运动员。
在最艰难,对未来丧失所有希望的时刻,改变她的人生的是她对未来的思考,她找到了人生方向,这给她走出舒适区带来巨大的勇气。
2
舒适区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心理舒适区。
顾名思义,舒适区一定是让人觉得舒服的,自在的,不会有任何压力的,能给人带来享受的快感。但舒适区的弊端是,它意味着保持固有的习惯,思维和行为等。
就比如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待了很久之后,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会流程化,模式化,每天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完全不需要做出很多的思考就能够顺利完成。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岗位上的人往往就是处于舒适区的,它会让人感到做这件事非常轻松,不会有任何难度,也不会有挑战。
我们都说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很难走出来,只有跳出舒适区,才能获得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倘若一直在舒适区里,很容易形成懒惰,往后再想改就很难了。
3
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Amy的故事,她就是敢于跳出舒适区的人,她完全可以因为自己失去双腿而选择一辈子坐在轮椅上,享受家人和社会的照顾,但是她没有。
因为她心里有梦想,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渴望什么。虽然失去了双腿,她也没有因此被禁锢住,没有被困难吓倒。
为什么说“如果你的人生是一本书,你是书的作者,你会怎么写你的故事”这个问题改变了她的人生呢?
因为这个问题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指引着她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及人生梦想。
当她把自己当作人生故事的主角,她希望把故事写得精彩纷呈,而不是等到将来老了,回过头看忽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相对于跳出舒适区,她更害怕的是待在舒适区里过着没有任何追求的人生,她愿意去挑战那些让她感受到痛苦的事情,重新学习走路,适应假腿,学习滑雪,参加体育竞技比赛。
虽然失去双腿,她却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她很感谢那个敢于走出舒适区的自己,如若不然,也许她只能过着平凡的人生。
4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很厉害,很成功的大人物,极少有待在舒适区的,他们无一不是一直在参加挑战,跳出舒适区,去做哪些更高难度,挑战更大的事情,越艰难的他们越愿意尝试。
他们从来不害怕跳出舒适区,怕的是一直原地踏步。
走出舒适区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享乐心理,都希望能够舒舒服服的,可如果不走出舒适区,很难做出成就来。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我在舒适区里待得好好的,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无忧,干嘛要没事给自己找事做。当然啦,如果你没有更大的追求和梦想,完全没有走出舒适区的必要。
这里说的走出舒适区只适合那些心怀梦想,有追求,迫切想实现个人理想的人们。如果既想实现梦想,又不愿意走出舒适区,那几乎是没有可能实现梦想的。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放弃过去的舒适,要做出很多改变,去做那些很难,超出自己原有能力范围的事情,因为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任何难度,只能说明依然在舒适区内。
很多人误以为跳出舒适区就一定要跳槽,其实不一定,如果你有一份不那么忙,工资也不错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跳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即可,去参加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学习一项技能。
走出舒适区,是每个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等到将来有一天我们心想事成的时候,一定会感谢当年那个敢于跳出舒适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