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责任被无限放大时
责任意识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勇于担责、敢于担责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所以相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责任感意识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
从责任的分配形式看,责任有着内化与外压之分。所谓外压就是外部加给个体的责任,如法律法规、社会规范、社会公德等是外部加给个人的必须接受、认可并遵循的责任,这也是社会文化化的标志之一。所谓内化,就是个体具有了责任意识,在一定范围内勇于担责、敢于担责,并在责任范围内不断的付诸行动,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最终达到敢担责但却无责可担的效果。
责任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其实也是边界。以教育为例,从教育的责任来看,从古至今教育自然都承担着育人和育才的责任。如果从外压的角度来分析教育的责任,其实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首先要承担并努力尽到的责任,否则教育就会偏离方向,二是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的普遍心理,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好成绩,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中得到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三是社会的要求,社会对教育一直有着一种无形的要求和期翼,希望教育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从内压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没有哪一个校长不希望自己学校的学生考取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没有哪一个校长不希望自己的学校办成名校,以更加吸引优质的生源,二是教师层面,没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极个别的师德败坏者例外,但是注意的是极个别的这个词,极个别的不代表整个教师群体,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区分度。
责任的限度首先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教育是一项慢的工程,之所以用慢这个词,其实就是说教育的成果显现并不像企业等那么明显,或者那么快,企业可以通过加班加点或者改善设施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但教育不同,因为教育有着其极强的规律性,教育的政绩也不是通过加班加点就能够立马显现的,甚至有时候可能会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周期的循环,教育的周期性决定了教育成绩的慢性。同时作为学生也有着其个体发展的规律性,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什么阶段学习什么知识都有着科学的界定,我们不可能希望通过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彻底的改变孩子,尽管我们不断的婆婆妈妈似的的一次次的唠叨,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并非能够彻底的改变他们。当然,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去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但行为和思想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
最近听到了几则责任无限放大的教育案例,一是暑期的到来既给孩子彻底的放松自己带来了机会,也给家长的管理带来了困惑,尤其是每年都特别强调的溺水事故,尽管从上到下每年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孩子进行防溺水教育,但不同的时间却依然上演着同样的悲剧,所以无论是平时的学校管理还是放假前的学校教育都会通过诸如班会、全校学生大会等形式,还有引发的告知书、防溺水宣传册等媒介,所有这些工作无疑会对防溺水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溺水现象却依然重演。于是乎有的家长将责任一股脑的推向了学校,说学校没有尽到责任,甚至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舆论反应,为了平息舆论,领导部门也把责任推向了学校,要求学校排查周边的河湖沟海,并且在可能会溺水的地方进行24小时值班,看似是一个压实责任的做法,其实在一定承担上也是责任外推的表现。首先学校不是监护人,对于学生的管理来说,学校的责任就是守好自己的二亩八分地,守好这份责任田,然而对于责任田之外的地方,学校作为弱势群体来说,没有这个能力来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某某明星偷税漏税也可以归结为学校的责任了,这个明星在上学的时候你们学校怎么就没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呢!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所有的犯罪也都可以最终将责任推向学校了,这些犯罪现象的出现你们学校当时怎么就没尽到教育的责任呢!这其实就是一个责任无限放大的问题。二是某某重点中学因为本年的高考中高分人数离社会和领导的预期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对学校进行指责,什么难听说什么。诚然,学校承担着将更多的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的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社会的预期达到所谓的高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这也是责任无限放大的表现。
所以,面对责任我们不能逃避,既要接受还要承担,并且尽力做好,但是如果把责任无限放大的话,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任何一个人,都将会变成没有一点瑕疵的圣人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