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之后,是14296274条消费维权信息
作者:福贵
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奶茶妹妹......
说起这些名字,应该能勾起不少人脑海深处的回忆,自第一代网红出现,至今已有15年。
大浪淘沙,有人因互联网成名,也有人因互联网跌入谷底,纵观国内众多网红,一直坚挺的当属罗永浩,在网红周期普遍不长的情况下,老罗已经火了15年。
当过老师,正当红时急流勇退做博客网站,造锤子,做电子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老罗成了“行业冥灯”。
今年3月,老罗宣布进军电商直播,立志成为“带货一哥”,显然,这次老罗站在了行业的风头上,选对了,6亿债务已还4亿。
然而,在直播带货这件事上,也有着不少隐忧。
先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
2020年天猫双11总成交额超4982亿元,342个品牌成交额破亿,京东双11累计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创造了历史。
而从10月21日起,以李佳琦、薇娅直播间为首的双11定金争夺战就开始酝酿。
据直播数据榜单显示,10月21日天猫双十一预售首日,薇娅以53.2亿元的成交额排在第一名,李佳琦以38.7亿元的成交额排在第二位。
来源:知瓜数据
而在这背后,却是触目惊心的虚假数据以及消费者维权。
1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计27天的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14296274条,日均信息量约53万条。其中,峰值出现在11月11日,为1051437条。
监测期内,共收到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334083条,“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等方面。
监测期内每日维权信息数量
而在报告中,中消协直接点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在双11的直播带货中存在造假或者售后难的情况。
汪涵“翻车”疑云
11月6日,汪涵“顺德专场带货直播”中,官方称带货数据相当不错。
然而有参与该场直播的商家表示,其缴纳10万元开播费后,当天成交1323台,退款1012台,退款率高达76.49%,疑似“数据造假”和“刷单”。
针对汪涵疑似 “刷单”行为,汪涵签约方银河众星回应称“这是假的”,怀疑遭到恶意攻击。
17日,爆料者发布声明,称汪涵带货造假传闻属于虚假不实消息。
李雪琴亲历直播刷量
11月11日晚,李雪琴与杨天真等被邀嘉宾在某平台参与了一场直播活动,最终在311万人群的围观和粉丝对李雪琴依依不舍的道别中结束。
李雪琴或许不知道,与其亲切互动的311万观众,有近300万是机器人。(数据来源深网报道)
21日,李雪琴对外声明,那场直播自己仅作为嘉宾参与,工作职责就是和嘉宾、观众互动,自己和团队对直播上的数据问题并不知情,并称“造假的事不会干”。
李佳琦“买完不让换”
一网友表示,在李佳琦直播间费大力气抢的产品有质量问题,想要换货却被告知不让换,只能退货。
而李佳琦也于21日发文表示顾客曾在11月6日将问题反映给品牌方和李佳琦直播间,厂商因为当时货品已售完无法换货,进行了退款。如果对目前的售后解决方案仍有意见,会负责到底。
有意思的是,在中消协发布该报告后,不少网友留言diss中消协,要中消协公正一点。
主播直播带货让呆板的网上购物形式更加生动,同时很多人通过主播推荐购物也是对主播的认可与信任。
但是,电商问题沉疴已久,一直未曾解决。
1、产品质量问题
线上购物首要面对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相对于线下门店来说,网购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效果图以及已购网友评论来分辨产品质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买家想要知道产品质量如何,只能等到快递送到,进行简单试用之后,才能有个初步的判定。
很多人通过主播直播后再购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主播会在直播间试用,为买家提供一些建议,相当于给买家把关。
主播选品质量不行,很难抚慰尾款人被潜规则后的不满情绪。
2、售后问题
产品不满意,找售后解决。
商家想要有个好的展现,获得更多的人流,那就需要更多好评,往往商家会以退换货的方式让买家帮忙给个好评,以此来保证品牌口碑。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商家不理睬,或者找各种理由,采取拖字诀。
所以,就目前来看,整个电商行业还没有一个较完善的售后标准,全看商家有没有良心。
3、虚假宣传
前两年,跟某位从业多年的电商人员交流时得知一个行业潜规则,某宝店小二每年都有绩效要求,资本雄厚的品牌可以跟店小二协商,每年做到多少成交额,就可以得到人流量倾斜。
就算是一个新上线的品牌,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排在相关品类的最前列,不弱于经营多年的老店。
同时,商家通过刷单的方式提升订单量,电商平台虽有打击,但却屡禁不止。
此外,商家在描述产品时,极少有实拍图,往往都是处理后的图片,而产品的功能描述,也常常打擦边球。
只要商家对外的口径是一致的,现实怎么样,那就是买家的事了。
这就像常听到主播直播时翻车,试用时与描述的产品功能不符。
4、随意更改价格
电商公司在产品价格方面掌握着主动权,可以随时更改产品价格,可能一天换几个价,就像笔者在写这篇稿子,与做电商的朋友沟通时,对方表示正在做图涨价,将价格恢复到活动前。
而所谓活动仅剩最后三天,全年最低价,或许这时候的价格比平时还要高些,这些能够引发消费者购买冲动的话语,也仅仅只是噱头。
你以为你是在薅羊毛,其实是商家在割韭菜。
而当哪天价格高了,有些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心里不平衡,遇到良心商家还好说,补差价、退换货都好商量,遇到不良商家,那就只能扯皮了,甚至会出现不良商家报复给差评买家的情况。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适时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尽管该文件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其所传递的加强互联网平台垄断监管的信号已十分明显。
对于平台来说,不用面对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自由竞争;对于商家来说,每年“二选一”站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对于消费者来说,“大数据杀熟”行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在此次意见稿中皆有所涉及,消费者利益有了一定保障。
而在国家层面的市场监管之外,各相关主体也需要有新的认知。
每年的各种电商节日都已基本成型,但是每到节日,不变的促销方式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文字套路已经在消耗消费主体不多的耐性,而消费主体所需要的体验服务却一直未能跟上,这会使双方矛盾不断扩大。
同时,在经济双循环、扩内需背景下,对于线下实体发展也将是一个新的契机,线上消费回流,线上线下的边界被打破或将成为新的趋势。
而这对于线上线下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如何重拾消费者信心则成了关键。
你在网购时踩过坑吗?
遇坑时又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