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5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有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其“病”和“证”的关系,是人为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表达同一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如何处理好这种主观意愿的“病”和“证”关系,对临床中医是个挑战。本来是中医,却要按照西医的逻辑去思考“病”,而且还有和“证”去对号入座,是文化的不公平。

在实践活动中,一般人的思维,很难满足跨文化的操作要求。如同一个物理科学家,在同一个实验装置内,在进行原子对撞的物理实验的同时,要求他还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都会失败。中医的病历规范,要求临床中医在面对同一病人,具备跨文化的思维活动,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本质的逻辑分析,形成“病”的诊断的同时,做出“证”的判断,“证”的判断还要合乎规范的“病”“证”关系。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大多数中医屈从于强势的西医文化,于是,打着中医的幌子,走着西医的路子也就成为了极其普遍的临床现象。在跨文化的“病”、“证”结合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西医成了中医临床、教育的把关者,真中医每况愈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经常收到一些老中医的信件,说自己祖传几代的中医考不过病理学,被取消了行医资格。”他“深深忧虑,纯中医、真中医是否还能在中国吗?”[16]

“病”的诊断,依据病理生理的形态理论,治疗服从药理和病理相对应的逻辑;“证”依赖五藏阴阳等病机理论,治疗服从理、法、方、药、护的病机对应逻辑。在文化和理论的逻辑关系上,“证”和“病”犹如两条平行线上运行的车,缺乏相交的路线引导。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中的病,主观规定为西医的“病”,而且当成中医临床的治疗目标,逻辑混乱是可想而知的。摆正“病”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地位,明白“病”在中医学的理论属性,是正确把握“病”“证”关系,保证理、法、方、药、护逻辑条理性的基本前提。

现象可以直观,本质无法看见。在中医学,所有感知性、感应性的东西,都属于疾病现象范畴,如脉浮头痛、面赤烦躁等。“病”的客观性在哪里呢?在直观感知性,显微镜感知、X光感知、B超感知等仪器感知,由此可见,西医的“病”都是直观感知的内容,进入辨证论治皆属疾病现象的范畴,是“观其脉证”(这里的证,语义为症状,为尊重《伤寒论》原著,故仍用证字表达)-四诊收集和确认的客观对象,要成为“随证治之”的治疗目标,必须经过“辨症求机”,明确其病机性质。在辨证论治的临床逻辑,“病”和“证”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内容,“病”属临床症状,要求直观性的感官可靠;“证”属疾病本质,要求病机思维的逻辑可靠。

“病”和“证”的关系与“辨症求机”思维中的病种之辨的病和“证”的关系完全不同。“病”“证”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病种之辨形成的病,和证候同属于疾病本质,只是病机单位大小、层次高低的差异,它们的关系是病机的一般和病机的具体之间的关系,我将其概括为“线”与“珠”的关系[10]。

西医“病”中医“证” 的“同病异治”的“同”,是疾病现象的同,不是病机本质的同;“异病同治”的“异”是疾病现象的异,不是病机本质的异。把“病”当成中医治疗目标,在“病”的基础上划分证型,规范的处方,没有了“随证治之”的圆机活法,没有了实事求是的论治决策,实质上反映了一种中医文化的大倒退,倒退到了《黄帝内经》之前,没有理论指导的对症治疗。

学习中医文献,我们毫不费劲地发现,历史上的中医,都是通过疾病现象,求病机本质的中医,从不把直观感知的东西作为治疗对象。随便举两例:

《证治准绳·第一册》寒热门的潮热:“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愊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者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若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尫羸,虽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

潮热是症状,具有“潮水之来,不失其时”的发热特征,而病机性质有虚有实,实者又有参苏饮证、小柴胡汤证等的不同,虚者也有茯苓补心汤证、十全大补汤证、养荣汤证等的区别,分析潮热的虚实性质,辨别实的寒热之性和虚的气血之属,是“随证治之”决策的依据。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汗证门的自汗、盗汗:“无因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盗汗属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表虚濈濈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加附子汤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味承气汤攻之。……盗汗心阴虚者,睡则多汗,以酸枣仁汤主之;心热者,火伤阴也,身多烦热,以当归六黄汤主之。”

同样自汗、同样盗汗,证候病机不同,或玉屏风散主之,或桂枝加附子汤固之,或白虎汤清之,或调味承气汤攻之,或酸枣仁汤主之,或当归六黄汤主之,温清攻补,皆以“辨症求机”的病机结论为对应。直观感知为对象的治疗,本质上是“随症治之”,自汗就用自汗的方,盗汗就用盗汗的方,不是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王磊,常存库.“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J].医学与哲学,2003,24(10):59~60.

[2]尹常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9月28日第三版.

[3]周然.重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行性.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1月26日第三版

[4]任秀玲.排除“反常”迎接中医理论变革.2012年7月39日第四版

[5]申维玺,孙燕.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医学与哲学2004,25(1):55.

[6]刘刚.反思当代医学模式的缺憾.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年4月24日,A6版

[7]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现中医科学属性的理性回归.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5月16日第三版

[8]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

[9]隋双戈,李凌江. 现代医学诊疗的是“病”还是“人”.医学与哲学,2005,26(10):4~7.

[10]黄开泰·中医之和[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3-5,80,216.

[11]黄开泰.“证”是论治依据,“和”是疗效标准[J].河南中医,2010.30(9)841~845.

[12]黄开泰.“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分析[J].河南中医,2008,28(12)增刊:1~4.

[13]黄开泰.《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2):71~73.

[14]北京中医学院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

[15]黄开泰.论病机层次和要素[J].河南中医,2004,24(3):12~13

[16]张伯礼·疾风劲草浪淘沙练就纯真比辉煌·医师在线:2013年6月18日,第22版   2014-7-16

(0)

相关推荐

  • 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再认识—学经典和仝小林院士“态靶医学”有感

    前列腺炎尤其是三型慢性前列腺炎在临床上高发常见,症状复杂,而且治疗难度高,反复难以根治!是让医生头痛,让患者伤心的一种慢性疾病! 我们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思路都是通过控制"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4

    人类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自然客观是衡量文化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外医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用人文拯救医学.中医学的人文价值极高,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无不充满了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文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3

    常识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无不因应于日月之运行.地域之物产.人文之情感.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2

    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及其生存关系,有许多内容是不确定的.体质性格不确定,文化教育不确定,自然寒热燥湿的早晚微盛不确定,人生观念.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不确定,--.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活生生的人,面对受自然环境.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西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 ...

  • “病”与“证”的客观分析和文化关系

    西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证候病机简称,后同)."病""证"是不同 ...

  •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两例分析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CAA-ri) 是血管壁对β-淀粉样蛋白 (Aβ) 炎症反应而导致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伴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癫发作和脑卒中样发作等.大多数脑淀粉样血 ...

  • 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证型特点及中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近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淋巴瘤相关性贫血且接受中药治疗的5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 ...

  •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尚云冰 娄政驰 曲  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 要] 检 索 1979- - 2013 年四逆汤医案 209 例 ,分析认为 四逆汤的使用原则是 :以&q ...

  • 第三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伍炳彩治疗湿病临证经验

    提要: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湿伤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重点辨小便浑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