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零售:向平台要流量,向供应链要效率

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也在保持高速增长,但背后也有一些隐忧。

1

得生鲜者得零售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以62.9%的高速增长,达到2638.4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升至3117.4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20年的疫情使得生鲜电商迎来“重生”,未来,随着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新零售电商模式的崛起、年轻一代采购生鲜电商思想的转变等因素助推下,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

这一判断与目前火爆的生鲜赛道实际情况高度相似,近日生鲜电商巨头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让这一原本“火热”的赛道再次躁动。同时,据媒体报道,生鲜零售巨头钱大妈、百果园、鲜丰水果等品牌都在筹备上市,蓄势待发。在大卖场被细分的品类形成的“专卖店”和“垂直细分业态”中,生鲜零售成为最后王者品类,也是最难操作的品类。

零售业有句不成文但被大家公认的理:得生鲜者得零售。

生鲜是互联网攻破传统零售的最后一道壁垒,这个业态本身最难操作的品类正在被行业玩出了各种新花样,新零售,社区团购,前置仓,网格仓,打氧包,到家与到店,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论是什么模式和花样,都在围绕零售商的效率和消费者的体验在进行。

根据Euromonilor数据,从2010年到2019年,从生鲜品类购买渠道的市场份额来看:分散经营的菜市场,其市场份额从52.6%降到47.9%,超市份额则由34.4%上升为36%。增速最快的是线上市场份额,从0.5%增至6.3%。可以看出,线上市场份额增速最快,但占比依然很低,潜力无限。

以前是零售看生鲜,现在是生鲜看线上。然而线上生鲜并不是那么容易。

2

生鲜火爆,巨头争霸

流量见顶,供应链掣肘

虽然随着物流日益的完善,生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成熟,消费者购买习惯逐步养成。但生鲜电商行业依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流通环节长、产品损耗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先订单后送货的“预售式”社区团购模式对传统超市的生鲜品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此类模式“野蛮生长 ”背后的供应链不完善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配送效率问题也日益突出。近日同程生活申请破产,给社区团购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否认社区团购模式本身,但我们依然担忧社区团购鱼龙混的供应链体系和百亿补贴给市场带来的扰乱。

前置仓式的“三公里半小时送达”模式也对传统超市的生鲜品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此种模式一直被“履约成本高、获客成本大、低毛利率”所掣肘。虽然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成功上市,但这三个问题一直是悬在其头顶的三把剑,也是其目前仍然亏损的主要原因。

所以,生鲜零售们纷纷使出新招,前置仓、无接触配送、社区团购、共享员工,同城零售等模式先后被尝试,试图通过短期的模式微更改去降低成本,拓宽流量,提升效率。然而,没有好的,完善的体系与模式,似乎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生鲜电商平台以前置仓模式、自建店模式为主要模式,下沉市场同步发展社交电商模式。前有社区团购围追堵截,后有互联网巨头百亿补贴,生鲜电商头部效应初现。如何维稳供应链、转增量用户为存量用户,如何在存量基础上寻求新增量已经成为生鲜电商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

3

向平台要流量,向供应链要效率

“食品拉销售,百货拉毛利,生鲜拉客流”,这个在传统超市铁定的规律,却在复杂的新零售大环境下失效了。生鲜零售“被”百亿补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用生鲜拉流量变成了用低价拉流量。但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于此类行为的打击和规范,通过补贴去获取新流量已经不再现实。

大河有水,小河流淌。本地生活平台正在成为生鲜零售们的新流量入口,有人搭台,有人唱戏,不论搭台的去唱戏还是唱戏的去搭台,显然都是不专业的。通过专业分工,才能共筑品牌。

《零售圈》获悉,日前,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盒马鲜生、钱大妈、清美等30多家生鲜电商均已入住饿了么平台,加入其“新服务伙伴计划”。数据显示,饿了么的买菜频道全国头部生鲜商家覆盖率已超过90%。而这与饿了么“新服务伙伴计划”有关,6月29日,饿了么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达成合作,启动了这一计划,在品牌提升、人才培训、行业标准、线上管理、绿色发展等五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

据了解,仅钱大妈一家在饿了么平台的线上门店数已超过1000家。饿了么方面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买菜频道的资源投入,以提升平台在流量共享、品牌营销,以及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能力。

2018年4月,阿里以95亿美元重金收购外卖平台饿了么,随后,阿里整合饿了么和口碑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近日,阿里巴巴宣布最新升级的组织架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重注生活服务业务。将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合并组成生活服务板块,由俞永福出任负责人,直接向CEO张勇汇报。可见,阿里本身对于本地生活的投入和重视程度,通过多个流量入口共筑,为品牌商赋能。

饿了么除了为生鲜零售搭建舞台,提供流量入口,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只做“开放型”的服务平台。只搭台子不唱戏,做专业赋能的事情,把舞台完全交给零售品牌自己去展示,没有自营,给入驻的商家都有平等的展示机会。而电商平台美团既有自营品牌,也有品牌入驻,在开放程度和生态机会上,相比饿了么略逊一筹。

《零售圈》猜测,背靠阿里巴巴,饿了么不仅可以给生鲜零售品牌在本地生活平台提供新的流量入口,将来或许会结合阿里数字农业,在供应链上给生鲜零售品牌更多的赋能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