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饵的形状不同,搓出什么样的形状才好?

估计大家看到这题目就会笑了,是啊,钓鱼人在学钓鱼的过程中,谁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呢?相邻的钓位,鱼窝有时也共用一个,用同样的鱼饵,钓技也相差不多,但就是渔获量天差地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饵料总是过大。

当能够排除其他因素的时候,我们只能认为是饵料出问题了,经过仔细观察,还真是。渔获量小的钓鱼人,往往搓出来的饵过大,这是一个心理造成的,钓鱼人总感觉饵大能钓大鱼,这是错的,在能适口的情况下略小才好。

二、搓饵手势不对,形状不对。

如果用搓饵,钩上饵团的形状对上鱼影响很大,不懂的钓友会把饵团搓得很圆润很光滑,其实这也是一个心理在作祟,是过于注重饵团的美观了,而忽视了鱼钩上饵料的残留和雾化效果。

三、正确的搓饵技巧。

原因找到了,也就是渔获量小的钓友和量大的钓友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搓饵的不同,那么好饵团是什么样的呢?

这里教大家一下。把饵捏小一些裹住鱼钩,然后只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不用管,也就保持了饵料的散化状态,入水后这下半部分就先散落、雾化,如此才能既有雾化又有钩芯的饵料残留,长此以往,几小时后的渔获量必然大于不这样搓饵的钓友。

好,希望本文能帮到各位钓友,如您有不懂的不清楚的请及时留言发问,如您有不同意见或更好的技巧,也请尽情吐槽和指导。

注:众所周知,鱼儿的活动和水温有直接的关系,而水温的高低又直接受气温和地温的影响。春季是气温初升、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季节,垂钓水域的水面越小、水体越浅,受气温和周边沿岸地温的影响就会越显著,水温也就上升越快,水中的鱼儿也就越显活跃;相反,水面越大、水位越深的水体,其整体受气温和周边地温的影响就会越小,整体水温也就上升越慢,里面包括鱼儿在内的各种生物复苏的脚步就会越显迟滞。

所以,春季钓鱼选择钓场,应首先着眼于水温上升较快,鱼儿复苏较早且相对比较活跃的小水域。随着春天的步伐,我们春钓钓场的选择应该依次是:家塘、野塘、山塘、小型水库、中型水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