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背后”惊天大秘密!(转)~~~绝对值得一看

食品是怎样制作的?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了多少,什么样的添加剂?这些事实你知道吗?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在日本食品行业工作20余年,深知食品加工生产的台前幕后。安部司著作《食品真相大揭秘》,揭秘骨汤拉面、火腿、果汁饮料、咖啡奶精、酱油、盐、酒等与大家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制作真相,教你学会看产品配料表,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常识,变成精明理智的购物人!

用白色粉末做成的猪骨汤

“好,下面我给大家演示如何做猪骨汤拉面的汤底。”这是我演讲时经常做的一个表演。

我面前摆着一排装着白色粉末的瓶子。我卷起袖子,大家都吃惊地看着将要发生的事情。有谁能想象,用眼前的这些白色粉末就能做出拉面汤?“这才是真正的‘酌’量添加。”

我一边开着玩笑,一边用勺子一次次地舀出这几十个小瓶里的粉末进行调和——— 因为我已经做了几十年,所以手上有数——— 然后注入热水瓶里的开水,浓浓的“猪骨汤”就完成了。然而我用的材料只是白色粉末,一滴猪骨汤也没加。“好,猪骨汤完成了,要尝尝吗?”我端起杯子来,大家都像吓了一大跳似的躲开了。是啊,把用白色粉末调和做成的东西递到你面前说“这是猪骨汤”,不管是谁都会不知所措吧。但其中一个有勇气的人还是战战兢兢地尝了尝。 “啊,真的是猪骨汤。真好喝。”

此话一出,大家都开始喝了起来。“真的。就是拉面汤的味道。”

“就是一直吃的那个味道。”

大家发出一片惊叹声。

连平常常吃猪骨拉面的人也觉得好吃,然而这汤确实没用一滴猪骨汤,仅仅是用白色粉末做成的。

用黏糊糊的废肉制成的肉丸

那天是我女儿的三岁生日。我早早就结束工作回家了。餐桌上摆满了妻子准备的饭菜。其中,有一个盘子装着肉丸,上面插着可爱的米老鼠牙签。我随手拿起一个扔进嘴里,顿时僵住了。那不是别的,正是我开发的肉丸!我抬头一看,女儿、儿子都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那种肉丸。“等、等、等等!” 我慌忙用两只手捂住了盛着肉丸的盘子。身为父亲的我做出这种慌张的举动,家里人都愣住了。

那种肉丸作为超市的特卖商品,是一个制造商委托我们开发的。那个制造商采购了大量便宜的肉碎。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一般用来制作宠物饲料。这些肉碎既不能做成肉馅,又没有什么味道,可确实是牛肉,而且很便宜。于是他来找我商量,看看用这些肉碎能做什么。

这些肉黏糊糊的,水分多,又没味道,根本不能吃。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能够吃的东西呢?

首先,加进一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养殖的鸡有蛋鸡、有肉鸡。肉鸡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的。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大,价格也不一样。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的肉,价格就更便宜了。

接着加进一种叫做“组织状大豆蛋白”的东西,以便制作出柔软的感觉。这种大豆蛋白也叫做“人造肉”,现在还被用于制作便宜的汉堡。

这样,总算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仅仅这样还是没有什么味道,于是我便使用了大量的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等来增加味道。同时为了使口感嫩滑,还加入了猪油、加工淀粉等。另外,还加进了黏着剂、乳化剂等。由于是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所以作业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为了使颜色好看,我还使用了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使用了防腐剂、PH调整剂;为了防止退色,使用了抗氧化剂。

这样,肉丸就基本上做好了。

最后,再往里混入调味汁和调味番茄酱就大功告成了。

一百支注射器扎出的“火腿”

大 家一定很奇怪:100千克猪肉怎么能做出130千克火腿?多出来的30千克是什么?就是用来增加分量的黏性材料。

要增加分量,花费不多、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加“水”。所以,食品界里有“注水火腿”这种说法。但是,如果直接把水加进去,肉就会变得稀烂。因此,要使用加热后会变硬的胶状物。用100多支注射器同时往猪肉里注入专门的肉用胶状液体,那场景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太让人吃惊了!

接下来便是滚揉,使注入猪肉的胶状液体均匀地扩散到肉的组织中去。注入的肉用胶状物的重量相当于肉总重量的20%~30%。滚揉后肉变得鼓鼓的,然后经过成形、加热等程序,最终变成市场上销售的火腿。在你逛超市时,欣喜地将特价火腿放入购物篮里之前,请看看产品配料表,动脑子思考一下——本来火腿应该是由猪肉做成的,为什么会用到大豆蛋白、蛋清、乳蛋白等成分呢?

你知道看似健康的饭团也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吗?

  前几章我们说了食品背后的故事,也就是在什么食品里用了什么添加剂以及食品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接下来,我要站在摄取添加剂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

  在这里,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一天究竟会吃进多少添加剂呢?
  我想,这个量一定比大家想象的要多。

  一般来说,人均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是10克,一年约4千克。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是11-12克,添加剂的摄入量基本上与此持平。

  对个体而言,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因而各人的添加剂摄入量会有显著不同。大家每天不知不觉地吃进添加剂,是常有的事。

  也许你常常想:“今天做饭太麻烦,就吃便利店的饭团凑合一下吧。”

  孰不知,光吃这种买来的饭团,就会摄取10多种添加剂。

  拿海带饭团来说,就用到了调味料 (氨基酸等)、甘氨酸、焦糖色素、增稠多糖类、山梨糖醇、甘草、甜菊糖、多聚赖氨酸等。

  而且,做饭团所用的米也加进了添加剂。

  为了做出甜味、做得好吃,加入氨基酸等化学调味料;为了延长保质期,加入甘氨酸。此外,为了让饭团不那么干巴巴、变得光润、口感顺滑;还有用机器大量生产时为了使米粒不粘在机器上,要加进乳化剂、植物油。

  • 娜* (dong*) 楼主 2008-10-01 19:01:47

    果汁饮料“无果汁” 我曾经为幼儿园里的孩子表演制作“无果汁”的果汁饮料。柠檬饮料是这样做的:首先把黄4号粉末溶于水,水就变成了很漂亮的柠檬色。接着,再加入酸味剂——维生素C和柠檬酸。然后,注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这样,这杯水就变成了酸甜味。另外,要加进柠檬香料,那才是柠檬汁。最后加入纤维素粉末,纤维素是由“ 锯屑”做成的添加剂。通过混浊的颜色,营造出真果汁的那种感觉。 做甜瓜味饮料的话,甜瓜是绿色的,那么,先在水里加入蓝1号着色剂,把水染成纯蓝色。然后加入黄4号着色剂,水就变成了纯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从石油中提 炼出来的。我把“调”好的饮料倒进杯子,问大家“要喝吗”,孩子们都面面相觑。然而大家平常喝的饮料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以前,饮料里加的是砂糖,但砂糖的甜味太重了,孩子们不喜欢。所以现在换成了“果葡糖浆”。“果葡糖浆”的甜味很清爽,孩子们都喜欢。但“果葡糖浆”存在着让人恐惧的地方, 那就是热量过量摄取的问题。“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源,身体弱的时候最需要,我们生病时打的点滴里就有葡萄糖等营养 成分。 但是,点滴里的葡萄糖浓度不足0.5%。而刚才介绍的粉末制成的“无果汁”果汁,500毫升里含有的“果葡糖浆”就超过60毫升!也就是说,大家平常喝的500毫升的饮料里,10%以上都是糖汁 (糖分)。如果转换成固体粉末,含有的葡萄糖超过25克,果糖超过20克,盛在盘子里会满满的!而且,喝了富含“果葡糖浆”的饮料之后,人并不会觉得饱,仍然和没喝饮料之前一样想吃东西。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含有相当于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也就是200千卡,相当于半袋薯片所含的热量。可是,人喝了之后却觉得跟没喝一样!显然就会引发热量的过量摄取。 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经常饮用清凉果汁饮料,可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每个孩子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体重超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60%。近年来,肥胖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中小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咖啡奶精”不含一滴奶! 很多店里配咖啡的奶精都是免费的,我经常看到有人临走时,顺手拿好几个,回家留着慢慢用。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做的?牛奶吗?奶油吗?不要看到“奶精”中有“奶”字,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用奶做的。其实,制作奶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它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 咖啡奶精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它对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饼干、西式糕点、巧克力派、沙拉酱、炸薯条、炸鸡块、咖啡伴侣等。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名字有很多,一般配料表里标明“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麦淇淋”、“起酥油”或“植脂末”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就要用到添加剂了。首先,使用乳化剂,它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到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把它染成极淡的茶色,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所以,奶精就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只要看看奶精的配料表,就一目了然了。
  • 必须恢复你和家人的正常味觉!   如果你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添加剂,用心亲手做饭,孩子们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我家有三个孩子,现在几乎都不吃方便面和零食。以前他们吃过这些食品,但现在每次吃完都说“嘴里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感觉不好”。这说明他们的舌头已经厌倦了化学调味料、蛋白水解物的味道。   他们小时候也经常吃以添加剂做成的肉丸为代表的加工食品。然而,自从我从添加剂公司辞职以后,家里的饮食慢慢发生了变化。   饭桌上不再是现成的副食品及加工食品,而是以蔬菜为主的家常菜。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变得崇尚自然和传统饮食了。
  • 一味强调食品添加剂危险毫无意义:   与此相对,有些人过分关注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不知疲倦地到处传播其危险性。   “山梨酸很危险。”   “合成着色剂会致癌。”   “这个不能买。”   “那个不能吃。”   他们就这样喋喋不休地说添加剂有毒。而且,大部分有关添加剂的书都在夸大其危险性,通篇充斥着“这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危险的”等类似的“毒性等级表”。   但是,只对添加剂的毒性进行大力渲染并不是我的意图。   我也并不是说添加剂没有任何毒性。毒性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但现状是许多还未被完全证实是否安全的添加剂,仍然大量地在被使用。    虽说添加剂有毒害,但我们无疑也受到其恩惠:要花两个小时才能做好的食物,使用加工食品的话,5分钟就可以完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买到价格不太贵的食品;本来很快就会腐烂的东西,现在经过处理也可以长期储存;忙碌或是嫌麻烦的时候,使用加工食品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准备一桌饭菜。   而这种“便宜”、“快捷”、“方便”,都是食品添加剂的功劳。   我们在享受添加剂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不断指责其危害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且,在几乎所有食品都使用添加剂的今天,废除添加剂,也是不太可能的。   既然现状如此,就算我们再吹毛求疵地叫嚷着“添加剂是有毒的,要加以排斥,要严加控制”,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如果头脑里只有“添加剂=毒性”这一等式,就会忽视许多重大问题,后果无法预计。
  • 消费者可以说是助长添加剂蔓延的帮凶!   你的选择会改变饮食与心灵!既然现状是消费者也支持添加剂,那么“制造商=加害者,消费者=受害者”的等式也就不成立了。消费者的行为正是制造商与销售商行为的原动力。   真的有必要在鳕鱼籽里哗啦哗啦混入10多种白色粉末,把它染成不自然的婴儿肌肤一样的粉红色吗?   真的有必要用从碾碎的虫子中提取的物质,把饮料染成鲜艳漂亮的颜色吗?   真的有必要把蔬菜放在装有杀菌剂的池子里消毒吗? 在超市买东西以及确定当天菜单的时候,请大家为了自己,为了孩子的未来,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我相信,你小小的选择,会关系到恢复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心灵重建等重大问题。
  • 删除 |
  • 知道了这些“秘密”,你该怎么办? 天然食物的美好特性,是很难长期保存下来的。蔬菜的绿色非常容易褪色,水果切开来就会变色,草莓和樱桃的红色遇水就流失,而肉类煮了会变褐。在家里烹调的时候,我们能容忍这些现象,但如果制作成加工食品,为了改善“卖相”,通常就需要添加一些食品色素。 天然食物富含养分,微生物很容易繁殖,甚至产生毒素,危害食品安全。为了在不影响口感和味道的前提下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添加防腐剂。 很多天然食物在储存中容易变干变硬,或者变软变散,但是消费者却希望食物永远保持刚出炉或刚出锅时的口感,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添加品质改良剂…… 总而言之,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而是为了改善食物的颜色、香气、味道、口感,让消费者更加喜爱这种产品。然 而,如果消费者过于重视加工食品的这些感官特性,通常也意味着:吃到食品添加剂等非天然成分的可能性大大上升!虽然这些成分并非毒药,但毕竟它们大多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它们怀有戒心,摄入量不要过多,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添加剂的确带来了美味和方便,而且在许可的使用量下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健康危害,但消费者至少应当明明白白地消费,知道自己买了什么样的食品,并知道食 品和食品之间可能存在着成本和质量的差异。一些用天然原料制作的、添加剂与人工成分很少的食物,很可能在同类产品中成本较高,而口味也可能偏于清淡。如果消费者因为价格偏高的原因嫌弃它们,或因为香味不浓口感不脆等拒绝它们,便会让自己的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传统的加工方式也会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细看标签,认识其添加成分上的差异,就可以选到更加物有所值的产品。由于幼儿的身体解毒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家长要特别注意尽量少给他们吃含有多种添加成分的加工食品。 有些时候,细看食品配料确实能让你避免做出不明智的选择。例如某种“咖啡奶糖”,听起来似乎是由咖啡、奶和糖制成,但是不要仅仅想当然!还是看看配料表吧,原来其中的成分除了糖之外,还有氢化植物油、乳化剂、增稠多糖类、柠檬酸、柠檬酸钠、焦糖色素、香精……事实与想象相差万里,“咖啡奶糖”与牛奶和咖啡其实毫不相干。 乳化剂可以使水和油混到一起,乳化成牛奶一样的白色;增稠多糖类可以使其黏稠;柠檬酸、柠檬酸钠调 出恰当的酸味,还有保鲜作用;焦糖色素染出淡淡的茶色,看上去像加入咖啡,香精则带来牛奶和咖啡的香气。其中最麻烦的是“氢化植物油”,也就是植物油经过 人工催化加氢形成的一种半固态的油脂,不仅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危害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如果不紧紧盯住标签,怎么能够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 问题呢? 总的来说,食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口感越远离天然状态,所含人工添加成分就越多。若是真的重视三餐的健康品质,不妨优先选择购买新鲜的天然食品,以及加工程度比较低、营养品质比较高的加工食品。如果消费者不再一味迷信广告,而是支持那些具有更高内在品质的食品,我们的食品行业也会发展得更加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