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先敲他一下
为了营造课堂的氛围,我在课前播放了一首精心选择的配乐散文。
优美的音乐,暖心的文字,精彩的画面,磁性而有穿透力的朗诵,让教室里充满了优雅的情调。
可一切,并不如我所想。教室里的人有说的,有笑的,有趴着的,有出来进去的……没有人静下心来看看,听听。
我站在书架边,有些默然。无端地竟然有了一层落寞,喧闹的教室似乎突然远离了我,周围是无边的荒野,冷清又寂寂。
在办公室跟同事们说起时,依然还有一些失落,总觉得许多的美好被辜负了。
有同事说,其实,这也有你的不对。学生没有理解你的意图,更何况是在课间。如果你能组织一下,说说你的想法,调动一下大家的情绪,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算是一些榆木疙瘩,你也敲一下,他也会发出一些回响。
心里突然受到了震动,道理原本可以这么理解,换个角度,却是不一样的境界。
许多时候,我们其实也是在一厢情愿地做事,得不到响应,就会生出惆怅和烦恼,甚至会埋怨,以为现在的学生都怎么怎么了,竟然如此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心,对自己付出的一切感到可惜。时间久了,或许就要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
不要企望每一个人都那么善解人意,也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高大。谁也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俯下身来,细细地揣摩,把握学生的心理,更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出现尴尬的局面,只能自己悄悄收拾。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如果不能走在同一条轨道上,教与学就会脱轨。教学同样是一种艺术,教师是艺术的传播者,也是引领者;学生是艺术的接受者,也是再创造者。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来维持。如果只有一方的投入,而另一方却无法接受,那一切就成了虚空。而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就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做好学习过程中的引领。
就算是个榆木疙瘩,敲他一下,也会有回响。学生不是榆木疙瘩,必要的提醒,是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环节,做好了,可能就会有让自己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