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棋牌游戏中的海怪
古代有一种棋类游戏,谓之“彩选格”,靠掷筛子或旋转陀螺来决定前进步数,棋盘或圆或方的螺旋形状,谁先进入中心,便可获胜。彩选格在民间又有凤凰棋、飞行棋、升官图、选仙图、葫芦笨等俗称,也是人们在春节时必玩的游戏之一。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该游戏可以追溯到汉代。王珪《宫词》云:“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上筹须占蓬莱岛,一掷乘鸾出洞天。”说的便是这种游戏。
彩选格多有涉及神仙鬼怪者,《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等神魔小说的流行,其中的精彩情节进入彩选格,譬如《八仙过海》中的龙宫大战,《西游记》中的龙宫借宝,《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还有各种故事情节的杂糅。在这些彩选格当中不乏海怪的身影,众多海怪没有狰狞可怖的形貌,反而有着谐谑可爱的一面。
现存的清代潍县版画中有《八仙斗海怪》的棋盘图样。八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清代无垢道人的《八仙全传》集民间传说之大成,其中提到八仙过海之时与龙王发生争执,两下里大打出手,展开混战。
《八仙斗海怪》即是龙宫混战场景的再现,八仙与海怪的名号各用小字标出,虽简洁却形态各异,抓住了角色的特征。吕洞宾手持宝剑,汉钟离挥动宝扇,韩湘子的笛子和蓝采和的花篮产生了混淆,海怪则有夜叉、虾精、蟹将、蛟精、鱼精、龟精、鳖精、螺蛳精、鲇精、鳌、报事水卒,以及龙王。从右下角的葫芦开始进入,最先进入中心的龙宫为胜,还会有一些事先约定的规则,比如遇到海怪退几步,遇到吕洞宾之类法力高强的人物,则可连进多步等。
海怪的法力高低不等,法力较高者,完全化作人形。法力稍弱者未能完全化成人形,譬如虾蟹成精,头部是虾蟹的原形,下面安置人的躯干和四肢,姑且称之为“嫁接式”,海洋动物与人体的组合,构成海怪形象。海洋动物与人嫁接的造型,有着古老的传承,山东武氏祠的汉画像《海神鱼龙出战图》中,就已有了类似的海怪形象。
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八仙斗海怪》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对海怪的了解程度,相当于今日对动漫人物的熟悉。清代的青州版画中还有一幅《状元祭塔》,也是彩选格的棋盘,与《八仙斗海怪》形式相近,但用的是《白蛇传》的故事。
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她的儿子许士林考上状元,回杭州祭塔。棋盘的中心,是身穿红袍的许状元在塔前施礼,状元身后有侍者撑着伞盖,前方有一塔,即是雷峰塔,塔中有人影露出,就是白娘子了。该图中混入了许多海怪,似乎是“水漫金山”的桥段混杂其中,这些来自龙宫的海怪,曾是白娘子与法海决战时搬来助阵的,有鱼精、龟精、蟹精、虾精、螺精。另有几条小蛇,当是青白二蛇的属下。
这里的海怪,则呈现出一种叠加式,即人形身后背着一只海物,就像背娃娃一样,后背背的是虾,便是虾精,背的是螺,便是螺精。这种模式相较于嫁接式,似乎更为符号化。该图中还有一些法力更为低微的,则保留了原形,比如鱼、蟹、龟的形象。
也有的彩选格里的海怪全都保持原形,未修成人形。譬如这幅清代的《龙王宫彩选格》,产地不详,有鱼虾蟹螺贝等动物,中心是一条龙,棋子在众水族的身位上走过,寓指众水族需要步步为营,才能变成龙。
清代漳州的《大闹龙宫》,则使用了螺旋的棋路,与前述几种方折形状不同。有虾、海马、蟹、蚌精、乌龟、鱼精等,还有唐僧师徒和龙王,全图汇集了神话故事中有关过海、闹海、借宝等神仙与海怪争斗的热闹场面。
与之类似的还有清代桃花坞的《水晶宫图》,套色彩印更见精美,螺旋形的通道模仿波浪的起伏波纹,除了常见的虾兵蟹将,还有赖豆元(癞头鼋)、海马,还混入了虎精、象精、鹿精、蜘蛛精等《西游记》中的精怪,群魔乱舞的场面。
在纸牌游戏中也有海怪图样,似与棋类游戏同源。譬如清代江苏南通的纸牌,将八仙、西游和白蛇的故事三合一,八仙、唐僧师徒,青白二蛇,法海,同时出现在一副牌里,海怪则有龟精和蛤蜊精二种,符号化的形象,简洁而又传神。
棋牌游戏里的海怪,是作为龙宫水府的兵将出现的。受到民间故事及通俗小说的影响,嫁接式和叠加式的海怪造型,后来也流于程式。有些画师深居内陆,没见过海中动物,因此将虾蟹画成淡水的虾蟹,将蛤蜊精画成河蚌,甚至还添加了蛤蟆、癞头鼋、螺蛳等内陆江河的生物,将它们放到到海怪家族之中。小小棋盘上的海怪,见证了一种农耕传统想象海洋时的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