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扑着身子打人” ——品评李仲轩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逝去的武林中李先生簡单几句话就概括了形意拳打人的方法(不是“抡着胳膊打人”,是“扑着身子打人”)、力量的源泉(“提肛”)、效果(“对手困不住你,也防不住你”),可谓言简意赅。但怎么打就是“扑着身子打人”呢?它和“提肛”、“腰劲”又是一种什麼关系?对這些似乎不大好理解的问题,我想就个人所知、所学,并结合形意拳谱试着解釋一下,不当之处,敬请識者批评指正。
《李述》说“掄著胳膊打人不是形意拳,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竄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
先說“抡着胳膊打人”。所谓“抡着胳膊打人”,是靠胳膊的屈伸、摆动去打人的。这种打法,一是双脚不动,或钻,或摆,或直拳,依靠胳膊和拳掌去打人;二是双脚仍不动,依靠身体前倾或加大弓蹬步的程度,抡着胳膊够着去击人;三是向前跨半步或后脚越过前腳前进一步,前脚不動仍用胳膊够着打人。其特点是手动脚不动,或只动一只脚。
而所谓“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则不仅手动、脚动,而且身子要拥进(不是前倾),是保持体位中正不变的情况下向前位移。拳谱云“手不离脚,脚不离手,手脚不离身”、“打法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意思是只要手动,脚就要动,身子同时也动,是手足身同时动,而且是只要一脚动,另一脚也要动。比如前脚前进半步,后脚也要跟半步(“手快不如半步跟”),后脚要站到前脚的位置。拳谱云“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前后一条线,后足站前踪”就是这个意思。或者是後足越过前足,前进一步,原前足也要跟进半步。距离远是这样动,距离近也是这样動。正如《李述》所说:“窜出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虎扑羊就是这个势头,是窜出去将羊扑倒,不是靠虎爪将羊打倒。但“虎扑羊”和“扑着身子打人”也是不同的:虎扑羊是虎身向高处跃起,然后落下扑羊。形意拳是两脚平起平落,身子作平麵位移,不起跳。形意拳和一般拳术的步子也是不同的:一般拳术是前进之脚抬起迈出然后落下,形意拳是两脚擦地而进,脚不抬起,这叫“迈步如犁行”。这样的步子不抬,没有预动,是“起无形,落无蹤,行动好似卷地风”,无形而又快,不易为对方察觉。
“扑著身子打人”的力源在何处呢?
拳譜云:“消息全凭后腿蹬”。脚一蹬,催动前脚和身子前进,但力源并不在脚。正像《李述》所说:“形意拳先要提肛,肛門一提腰上就来劲,腿上就跟着来劲,后脚蹬的是腰上的消息。”这似乎有点矛盾,后脚蹬的是腰上的“消息”,还是提肛的“消息”?也就是说力源是在腰上,还是在提肛?我想加以说明:形意拳的发劲方法是“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肩催肘,肘催手”,是丹田鼓动(按《李述》所言是“肚子微微向前一顶”),使腰(命门)自然后凸,又促使胯(臀)下坠前收,这时肛门会自然提起。胯收也催膝力下行至足,是腰催臀,臀使肛提的,是腰上的“消息”,不是提肛的“消息”,也就是说力源在腰。但是實际上,丹田、腰、胯(臀)肛是互动的,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好像四个互相啮合的齿轮,只要其中一个动,其它齿轮也会随之按序而动,而且一个部位动得正确,其它部位动得也正确,腰凸、则臀收、肛提。反之,如臀不收而突,则会使腰不凸而馁,肛不提而坠,丹田气不沉而浮,一错俱错,一对俱对,这一点大家可以试一试,一试便知。所以说“肛门一提腰上就来劲”也不为过,只是力源在丹田,丹田是主动轮,其它是从动轮。形意拳家刘殿琛说“丹田亏,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力不足”,这就是内家拳的练习者苦苦追求丹田充实的理由。
这种“扑着身子打人”的方法,既有向前的扑力,又有挨着对手时手打的力,两股力合在一起,能起到力半功倍的效果。正像《李述》所说:“只要一动就有很大的冲击力”,“对手困不住你,也防不住你”,“这种威势又怎是打一拳踹一脚所能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