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斗门徐家:闽学宗师徐即登
丰城徐姓出角陂(觉溪)。角陂徐姓以唐末侍御史徐韬(韬公)为一世祖,而徐韬则是东汉高士徐孺子的38世孙。因此,丰城徐姓多以徐孺子为始祖,骨子里流淌着儒雅高洁的气质,历朝历代闻人辈出,俊采星驰,成为丰城望族。
徐韬(827-897),字丕略,号坦斋,仕唐为侍御史,授为金紫光禄大夫。生子四人:晁、晸、晟,旵,晟公于唐末时避乱赘居宜黄涂家,生下儿子徐全。徐全娶老家留台何氏,生子五人:陨、陵、鄩(改名能)、邠(改名捄)、安阝,因思乡心切,留下老大陨公延续涂姓香火,带着另外四个儿子,扶着父母的灵柩回到老家叶落归根。其后,兄弟四人枝分各地,陵公居角陂,鄩公居吴塘,邠公居南兰上泽,安阝公居栗塘晹源庄,成为丰城徐姓四大宗支。
陵公为韬公第4世孙,传至14世伯彻公,赘居秀市井冈陈氏,并定居于井冈。婚后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幼子惟彦又生子三人:一立、一恭、一敬,三代人都住在井冈。一恭(名可寅)生了两个子:龙孙(允録)、丁孙(允鉦),因为不甘于偏远山区的闭塞生活,大约在南宋末年,带着两个儿子从井冈搬迁到丰城邑南斗门,开辟出一个新的分支,这就是斗门徐家。
斗门徐家位于丰城旧城墙的南门和登仙门城墙外一带。“斗门”原本是城内向城外蓄水泄洪的通道。在丰城旧城墙的南门西侧,建有一个水闸,叫“斗门闸”。为了提高市民的防洪意识,同时起到“镇水口”的作用,县衙在水闸的内侧建了一座“斗门庙”,以祈求减少洪涝带来的自然灾害。在南门外的水渠上还建了一座方便出入的桥梁,叫“斗门桥”。现在的斗门,位置大约位于老城解放南路东侧,丰城汽车站对面,村后为四门丁家,与邑南樟树下黄姓共居一处,融为一体,属于剑南街道南郊社区居委会管辖。
城里是富裕而稳定的生活,城外却是水网密布、生活维艰。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底层百姓,纷纷聚集于斗门外,手工百业,三教九流,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集市,叫“斗门南市”。斗门徐姓刚搬来时也和这些人杂居在一起,其艰难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不过,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徐姓先辈就在这个地方顽强地扎下根来,并且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传到第21世时,斗门人徐汉良(1448-1481,字钦文,号梅轩)由吏员入京听选,只可惜还没等到分配就客死京城。
22世徐懋立(1458-1506,字完美,号一轩)从小吏员做到湖北英山县典史,升乳源县主簿。其弟徐懋著(1471-1526,字元聘,号南桥)也是从小吏员任靖州会同县典史。到23世以后,斗门徐家开始厚积薄发,在丰城众多姓氏中异军突起,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为丰城徐姓中值得骄傲的支族。
这个时候正是明代中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事业和科举考试方面更是蒸蒸日上。有了前几代人的铺垫,斗门徐姓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陆续有族人以各种形式各种身份进入仕途。如23世徐光宠(1483-1538,字廷用,号笃斋)由吏员参加礼部考试,获正八品官衔,先后当过湖广当阳县、广西全茗等地小官。他的儿子、24世徐经周(1516-1586,本名燧,字时辉,号龙庄)由一名小小的省祭(监察官),初任广西桂林府仓大使,因为没有及时筹措钱粮,降职为福建延平府下属的大横驿丞,后来在广西万全都司右卫仓大使任上退休。同为24世的徐范周(1522-1604,字时照,号龙潭)以承差(办事员)的身份,先后担任过山东鱼台县河桥驿丞、湖广襄阳司狱等职。
如果说徐经周、徐范周以及往上若干代只是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下级官吏的话,那么到了徐经周的儿子徐即登这一辈,则可谓青云直上,宏图大展,光耀史册。徐即登为韬公25世孙。徐即登(1545-1626),字献和,号匡岳,以易经科中万历癸酉(1573)乡试第六名,登万历癸未(1583)二甲进士。先是担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接着便被派往易州山厂,负责为朝廷征收运送燃料。期间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制,服满之后进入礼部,先后担任主客司主事、祠祭司员外郎、主客司郎中、祠祭司郎中、仪制司郎中,后升任福建提学副使、布政司左参政,终官于河南按察使。
仅从族谱上的这些简历,还不能全面了解徐即登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相对来说,方志上的记载更权威。据《丰城县志》记载:“(徐即登)有志圣贤学,初从徐鲁源(徐用检,号鲁源,浙江兰溪人,明代理学名家)以求仁为旨,继从李见罗(李材,丰城湖茫人,号见罗,明代理学名家)以知本为宗。”徐即登拜在李材门下,针对当时大量学者求玄弄虚、不务实事的现状寻求解决途径。后来,徐即登传承李材的“止修之学”,以伦理道德为目标,以修身养性为方法,从事经世济民之业,追求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着切实的帮助和增益,四处开坛讲学,传播经世济民思想,获得当时士子的认可以及百姓的拥戴。在担任福建布政使时,时人评价他:“当今第一道学,直顶孔孟,天下归宗,巍然落落,泰山岩岩。”当时福建的士子,更是尊徐即登为闽学宗师。
徐即登与他的恩师李材结下了深厚友谊。万历初年,李材被人弹劾“破蛮冒功”,被逮入狱。“即登为礼部官,出则就阙下鸣师冤,入则侍师起居,暇即狱中从业。值朝审,见罗缧絏行,即登左右从,且掖且步,且哀呼白冤状,行路为之感动。”在担任福建督学的1586年,为了迎接李材到武夷山寓居讲学,徐即登曾在武夷山建一座学宫,叫武夷山房,也叫星村精舍。李材去世后,弟子们设祠奉祀,改山房为见罗书院。
之后,徐即登晋升为河南按察使,因与一位御史产生争执,意见不合,辞职回乡,家居讲学,前来请教的士子络绎不绝。这期间,徐即登还受聘到著名的龙光书院讲学,他的门生邱士毅(字远程,丰城人,官至礼部尚书)在《龙光书院志序》中写道:“……己酉(1609)之春,匡岳徐师会讲于此,士毅从焉。……方今承止修之学而得其宗者,吾师也。”邱士毅盛赞徐即登为继朱紫阳(朱熹号紫阳,南宋理学大师)之后,传承圣学道统执牛耳者。
徐即登的弟弟徐即用(1550-1608,字德裕,号龙门),本来在广西万全顶父亲的替守大仓,后来调任广东石城县典史,又升河南荣泽县主簿。因为筑河堤有功,深受当地官民爱戴,官民合力为徐即用建生祠塑真身,当地士子还联名上书,把徐即用供进了当地名宦祠,可见也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
到清代,斗门徐家在科举方面一直鼎盛不衰。28世孙徐天德(1644-1707,字吉士,号四屏),中康熙己酉科(1669)举人,戊辰(1688)副进士,历任任固安、霍山、六安等县令,还担任过两届会试考试官,入祀霍山名宦祠。31世徐肇裕(1710-1772,字芸圃,号留园),中乾隆辛酉(1741)举人,甲戌榜(1754)副进士,任内廷教习、东乡县教谕、万年县训导等职。31世徐肇鲁(1755-1833,字东候,号釐山),自幼习儒业,虽然成绩优异,但与科举无缘,便设馆授徒,门生中举者数人,门生举人刘元捷称赞他“端严仰先正,律谦忠正式,古道风先生,仪范可永宗”。一门儒雅,都是后代读书人的典范。
除了非常熟悉历史的当地人,外人已经很难从拥挤杂居的城市当中准确定位出斗门徐家的具体位置。事实上,现在斗门这个地名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即便说起斗门,也是踌躇莫定,语焉不详。后人只能从浩繁的史料中去寻找斗门的印迹,凭吊徐姓先辈的丰功伟业了。
资源来源:斗门《徐氏族谱》、同治《丰城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