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市邹家:南槎桥畔锦绣村
寒露来兮,秋意满怀,大村邹家靜静地卧在田野间,远处山峦连绵起伏,近处染黄铺金,大地母亲呈现诱人的丰腴,村口菜地里老婆婆撑着长长竹竿打着十月的果实,身后古樟虬枝断然突兀耸向天空,仿佛守卫矜持不事张扬的旧居。
接过栗子将秋天揣进口袋里,巷道麻石板中间深深凹痕令人触目惊心。原来这里丰抚干线没修之前,正是丰抚必经之路,乡亲运粮独轮车经过辗成的一程。如今缝隙草正萋,转转折折,麻石墙裙上竟凿满星星点点,偶尔中间一朵精致石花闪现,你不得不叹服手艺人匠心。单此民居群初建据说八栋,遂有八家巷之说。每一栋无一边角是正,而且每个转弯处都有护角设计。身边老人说当年工匠要是谁多做了一些,活儿就毛糙不精致,可能面临辞工危险,所以只管悠悠做慢慢来,一幢房子建三年,难怪外面清水墙在岁月长河里格外稳固。富贵转眼繁华烟云,留下倒是精湛的匠艺了,你看其瓦刻、石雕、木雕都有高超的工艺水平,还有斗拱、檩椽、窗台等雕梁画栋都很美妙。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八家巷历经时光打磨,默默见证历史兴衰,而今重门深户锁花雕,纵有断垣残壁,仍掩不住昔日光彩。
一幢、一群明清古建筑群就这样悄然栖息无以维复,偶尔只横过老人们踽踽独影,谁听见叹息,谁留下童年嬉戏声音背井离乡?一年一年,天井四角落下碎瓦断木无人修茸,迈进去,绿苔弥漫蛛网生,朱漆斑驳向谁问。故园,是转身后最无奈的回首。莫向稚子问前尘,老屋森森不可进。这不止是邹家老居容颜,还是无数村庄旧貌缩影。
大村邹家位于杜市镇东向,槎水以南,丰抚线侧,挨近揭徯斯诞生之地大屋场,毗邻淘沙镇。又靠近将军故里茂溪邓家村,丰抚线前行一里左右站台标示。因为新居多沿马路伸展,已分成邹一邹二邹三邹四组,阖族一千五百人左右。旧宗祠现在倒孤零零守望在村西田野上,两只石狮络满爬山虎蹲居两侧,溪桥下埠子几乎全是啼笑皆非的旗杆石一横而架就。新砌祠堂外漆朱红伫立在前,与金色稻田相辉映,远望格外醒目,平日已成老年人活动中心。
以八家巷为轴线走到村前,门前池塘寥落,场院里一片火烧地的焦痕,东边一扇仪门,原有“文元”匾,这里虽没有走出状元,但是诗书文章声名源长,匾额惜被盗。仪门三进,厅下、中厅、厅上。说是老屋,相对始迁地“旧厦”又叫“新厦”。迈上去里面空敞两旁可坐,想来昔时聊天侃大山消闲之地,中厅有两扇圆圆木栅门,厅内巍巍两柱据说是银杏材质倍属珍贵。厅上又比前面肃穆乃供祖祭祖之地。老人唏嘘,原来村子里哪家女儿出嫁,哪家新娘子进门,都得穿过这仪门,此一迈,离娘别亲、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仪门里出进是最隆重的告别与欢迎。过日子虽说从容平淡,但这庄重仪式感是留给人们内心最深刻的集体记忆。尘世茫茫人海如潮,在自己村庄自己田园自己的小屋里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谁说是枉然一生,谁又不是平凡一生?若是哪个老人过世棺椁停放,阖族祭拜也在此,仪门从开初诗书为继门第之荣,渐渐变成中心集散地,到眼前零落萧清,见证了村庄嬗变。
站在厅下,右旁民居一样设计巧妙暗门相连,门楼青石上镶有“大夫第”,高楼在前街檐晦暗而逼仄。拐出,八家巷边便可以看到有名的“郡伯第”,溯源建成者传为清代邹思求,其在广东任职。因为依形而筑,大门朝东,外观竟不似中规中矩方形,上额枋雕饰图是“郭子仪拜寿图”。进去二重门,匾额“川岳钟灵”,额枋左右肩上俱是典型的鱼化龙造型装饰。推开乃官厅,意在接待重要尊贵客人,传统的“四水归堂”天井设计,厅内天井前双柱粗壮,须男子双手合抱而围,另四柱支撑。檐枋下穿拱雕缕,朱粉傅金,端的是低调的奢华。官厅既独立又与厅堂前后相连,由偏房右侧相通,各处有序细节精致,而今人去壁空,正堂下摆着刀枪、撑棍及狮面之类用具,原来乡亲大多从小就练把式,因而曾经的邹家村舞狮远近出名。时空流转年轻人出去务工,昔时鲜艳狮头或灯笼早已蒙上了岁月灰尘,掸不去沧桑。另有“玉律回春”结体端方,及表明源出山东的“垚重东鲁”等匾额。
不过邹氏始祖邹思仪乃骁勇武将。谱载:肇祖思仪公(1319-1400),元季人也。偕兄乐安主簿思济公避乱,由智林巷迁居南槎旧厦,大有武略。明太祖洪武定鼎初,太守邓愈见其义勇授以守御职,未几元帅宋晨进剿闽寨掇至摩下,枕戈八年,壬子凯旋,功加金陵总秩……历为世荫后,为官四十余年归甲田园,自此也开启了邹氏繁盛时期,人丁兴旺富甲一方。到嘉庆十九年(1820),其后裔有文《创立军会记》,其中仍记载了邹氏举族之力捐田捐粮捐银为漕运公差,阖族不少富庶。当然,思仪公入赘旧厦杨清仲为其爱婿,在南槎桥一带团聚乡民护卫,方园数十里赖其太平,事迹人皆有知而称道。其始落地旧厦虽狭,但山溪环绕,无论如何涨水不会浸村,传为神奇“水来磨”村。后繁衍发达,熊坑、新厦、淘沙小珠、秀市黄木窠等邹氏都由此开枝散叶。乡亲承先祖尚武风气,天下稳定依旧业儒为继书香不绝,翕然望族矣。族人则敦睦扶危济困,李杜风存谱卷收录,名人雅士多而不可枚举。
走进村头“翠屏烟树”牌坊人家,院中枣叶点缀门楣,又书“月()书室”,真乃清奇脱俗,又与另一头平房学堂呼应传承。即使在民国时期,村中仍设有保学,兴教之风蔚然。纯朴的女主人领着我们内室看她的古床,只觉得朱漆醇厚,木雕图案美轮美奂。哪里想得到这素朴院落里暗藏珠玑?真是地有人杰物有精华。无怪乎辞曰:西窗之朝兮烟霞满林,池莲郁郁兮乔木阴阴。黄鸡啄黍兮秋正深,西窗之人兮美如玉。肆情诗酒兮短长吟,西窗之乐兮乐无遥……大村邹家,南槎锦绣,不知沉淀多少故事,等待岁月撩开它历史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