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一杯清茶忆父亲

故乡浠水多山多水,那一片片茶园就在青山绿水之间滋长。鄂东是著名的茶乡,早在唐代,本县即有出产“紫笋茶”的记载。

鄂东的“蕲门”、“团黄”与安徽霍山的“黄芽”并称为“淮南三茗”(唐代鄂东属淮南节度),是宫廷贡品之一。《群芳谱》记载:“蕲州蕲门团黄,有一旗一枪之号,言一叶一芽也。”

南京老崔茶馆著名茶艺专家晓染女士。


据《唐书地理志》载:“蕲州土贡有茶,而其茶尤以蕲水为特著,蕲水之茶又在县之北山。”至北宋时,“蕲黄贡茶居全国第一”,县北茶山是造贡茶之所。

《浠水县志》记载,宋乾德三年(965年),朝廷在蕲口设榷货场(纳税的交易市场),置洗马、石桥(当时蕲水)山场,专营茶叶。洗马场年卖茶叶40万斤,收入26360贯线;石桥场年卖茶叶55万斤,收入36080贯钱。

唐代诗人刘禹锡、杜牧、“茶圣”陆羽,宋代文人苏东坡、王禹偁、“医王”庞安时等人,游览浠水名胜,品茶吟诗,一时之盛。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内。

故乡浠水是个好地方。中国古人重风水,相地如相人,尤其在民间修房安坟之时。所谓地灵人杰,科学地讲,地有磁场强弱之别,土有贫瘠肥沃之分,影响物产的生长,也影响人的气场。人也不过是天地之间的生灵之一,如草木春荣秋枯,完成世代交替。

我的祖上,一本本家谱相传,元末明初,从江西逃难来湖北,从此在浠水的山水之间安居乐业,繁衍子孙。香火旺盛的佛教名山——神山(城山)的山中,来浠的四世祖巩子荣先生的坟茔犹在。八方族人每逢清明节前去墓前叩头,犹如虔诚的教徒朝拜圣地。

而一家一户的家族墓地,早已由祖辈们划定,依大房、二房、三房来分。在村庄周围的几座山上,逝者们按亲缘关系结伴长眠。一张张家族的谱系图,就那么清晰地在天地之间铺展开来,那是最自然的家族历史纪念馆。

水有源,树有根。追根索源,这是汉民族的集体身份意识和历史意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重视“慎终追远”,重视孝道人伦。所谓“事死如事生”、“祭必诚”、“祭如在”。

死亡从来不是人的一切归零,不是万念俱灰的虚空。死亡不过是肉体暂时归还给了大地,而人的灵魂依旧在,不过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而且是注定会永恒……

我的父亲一辈子不贪杯中之物,可以说他近乎怕酒。逢年过节,他只要抿一小口白酒,脸上顿时红霞漫天,看来属于酒精过敏体质。而我大概是遗传了母亲家族的基因,对酒有感情,独处不想也过,遇到人多的热闹场合,没有酒还真觉得不过瘾。兴之所至,来个半斤八两好酒,大块吃肉,觥筹交错,如同梁山好汉,也算是释放和发泄的方式。

父亲抽烟不多,每天顶多一包就够了。在他的生活习惯之中,喝茶算是多的。久居乡间,外来的好茶接触机会不多,主要就是浠水本地茶叶。

故乡所在地种茶历史也算久远,还办有一家集体企业——茶场,购置了几台现代化的揉茶机。茶场跟前,两座山的阳面,高高低低都是茶树,一年四季披着绿色。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还组织勤工俭学——采茶去。手脚麻利的女生一天可以采摘好几茶篓,兑换成十来块钱现金。而我摘不了一会儿就嫌累,胡乱抓一些老的嫩的叶子塞进去,一过秤,顶多一两块钱,让我觉得很无趣。

本地茶叶,茶场加工好之后,就寄放在代销点出售,大多是按照斤两来称的散货。后来,茶场也用彩色塑料袋分装成一斤装的。那茶叶没有取个正规商品的名字,也没有注册商标。对外就以地理位置来称呼“七里冲茶叶”。

有意思的是,办茶场的厂长姓文,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原来也当过村干部,后来还办过一个高粱酒厂。因为他有些爱认死理,爱“结根”,像地下的竹根一样顽固。于是,人家给他编个绰号叫“竹根”,于是好事者称茶叶为“竹根茶”,白酒为“竹根酒”。不过,年轻人是不敢这样冒犯他的,因为那老厂长骂人可不客气,让你下不了台……

我记不得何时养成了喝茶的习惯。那时,农家就是普遍用搪瓷缸来喝水喝茶,浠水话叫“洋瓷缸”。农村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讲究,一家人可以共用一个茶碗,共用一条毛巾洗脸。不过,我家的条件还算过得去,所以尽量每人一个专用洋瓷缸,还给来往的客人备上几个。

仿造当年的洋瓷缸。

父亲常年在大队忙公务,不是算算账目,就是开开会,很少“落屋”(在家)。回到家里,翻翻邮递员迟到几天的党报,也会陪我们聊聊天。每当这个时候,他会抓一小把茶叶,用洋瓷缸泡上茶水。在氤氲的热气之中,他一边喝着清茶,一边大声念着报上的文章,甚至像语文老师一样讲解着。父亲的这项读报工作,坚持了几十年,悄悄地为子女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外面世界的窗户。

后来,我们三个子女慢慢长大了,也习惯了端上一洋瓷碗的茶水,闲来白天在老屋门前看看报纸或者书本。甚至,冬天早早地过夜(方言,晚餐)之后,也爱准备一杯清茶,放在床头,腿上盖好厚实的被窝,拥坐在床上阅读。而今,人到中年的我,已经很少半夜喝绿茶了,生怕睡不好觉。

几十年来,只要父亲在家,总断不了乡亲们来串门,有办事的,也有来“挖白”(闲聊)的。我家的规矩是,不管来了谁,大人们陪着说话,陪着抽烟。父母随时招呼孩子们现泡上一杯清茶,恭恭敬敬地端过来,双手递到客人手上,或者放在离客人触手可及的桌上或者椅子上。客人喝着茶,其间孩子们还要频频续上滚烫的开水。

茶艺大赛即将展开。

我印象中,父亲没有喝过什么名贵的茶叶,以本地茶叶为主吧。也许,本乡本土的茶叶更养人,更合口味。在很多的筵席场合,父亲喝酒很少,对贵客或者年长者赔着礼说“真不会喝酒”,宁愿选择一杯白开水或者茶水来应应景。

浠水名言:“酒胀英雄汉,饭胀岩石头。”而所谓“岩石头”,指头脑如石头一样不灵光的人。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人们都知道父亲“喝酒不日猫”(不善饮)。但是绝没有什么狂妄之徒,敢在父亲面前自诩为什么英雄汉的,这就是父亲的人格魅力吧。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最初在同样是茶叶的主要产区湖北宜昌。陆羽老先生的《茶经》开篇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三峡地区应该是人类最早发现茶叶的地方之一吧。逢年过节,我也会带点三峡的绿茶作为“见面礼”回到鄂东老家,算是孝敬父母的心意。

在我工作七八年后,终于幸运地考上了研究生。那年8月底,我果断而顺利办理了工作交接手续,彻底脱产读书,并专程回老家一趟。在满满当当的行李箱中,我专门到三峡的茶城购买了一些上档次的茶叶,还分装进一个个的金属圆筒之中。

回到家里,我交到父亲手上。他显得相当高兴,自己试喝着不错,然后还慷慨地分送给他的乡村同事们,而且自豪地介绍说:“这是儿子从宜昌带回来的好茶,他马上要上研究生了……”

大概是遗传了楚人的胆气,对于像我这样爱折腾的子女来说,父亲总是提心吊胆,劝我小心翼翼地过日子。我将要远赴广西攻读研究生的那个夏天,父亲喝过的茶水也许是平生最香的,也是最开心的吧。他大口大口地喝着茶水,还很有底气地对我说:“家里支持你继续读书,经济上的困难你莫考虑,我们还能动一把!”

 著名书法家李建先生题赠的书名。

2005年春天,父亲“走”了。在祖坟山上,掩埋他那高大身躯的小土堆,紧紧依偎在爹和婆(爷爷奶奶)身边。在我心里,他的名字从此竟然无情地与“永垂不朽”这个词语组合在一起了。在我眼里,我还是无数次期待,打开老屋那两扇厚重的大木门,那熟悉的身影会奇迹般地出现在家门口,来到我身边……

今年九月初,我回到故乡浠水,谢绝了一切应酬,专门陪母亲歇了几夜。母亲竟然告诉我说:我回家的第一晚上,她刚睡下没多久,父亲就来到床前,反复叮嘱说:“伢儿回来了,你要给他多搞点么事好吃的……”

70岁的母亲,竟然像年轻人一样精神抖擞,不顾年迈体弱,炒青菜、煎鸡蛋、做包面,忙得不亦乐乎。我很不忍心,一把抢过锅铲和锅盖,还是由我这师从母亲厨艺的“徒弟”来做饭吧!

岁月无情。一晃父亲走了很多年。每当我思念他的时候,就想给他泡上一杯清茶,点一支香烟,说一些心里话,给他汇报汇报。我相信,人的灵魂永远存在,犹如神灵,总可以随时随地伴着他生前爱过恨过的人,如影随形,无远弗届……

(编后语:本文写作过程中,感谢南京老崔茶馆著名茶艺专家晓染女士,就中国传统的茶学和茶艺给予了专业指导。同时感谢浠水乡音群主周东供图。)

(0)

相关推荐

  • 在绿色琼液中,享受中华毛尖 (大愚)‖《济源文学》2021(028)

    在绿色琼液中,享受中华毛尖  大愚 握一把透着碧波的玉液,我端于窗前.初春时节,我想起了十八年前那一月那一天我的信阳山水之行.那一行我作为的是信阳毛尖,想说的也只有中华毛尖. 如在梦里的山水画中,情牵 ...

  • 浅析中国的茶艺

    茶艺师除具有广博的常识和泡茶技艺,最需求的是注重品格的修 炼和品德的涵养,应契合茶的精力. 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茶艺也不例外.所以,在茶艺的动作及程式设计中不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与时 ...

  • 【今日荐读】飘香的茉莉花茶/马誉炜

    作者在恩施伍家台茶场留影 刘炳义摄影 清明时节,与友人一起到湖北恩施伍家台茶场采茶品茶买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偌大规模的茶场,体验明前茶采摘和制作的全过程.蒙蒙细雨中,望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茶树,红 ...

  • 关于茶艺,你了解多少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关于"茶艺"一词,各家说法不同.皎然说"茶艺"是饮茶修身之道,是修 炼的一种手段;封演说"茶艺&quo ...

  • 宋朝设置茶叶专卖市

    宋初,为了加强税赋管理,在淮南.东南.四川等地设立了管理茶场的机构,官府负责茶叶的产销专卖与课税.乾德二年(964),开始专卖东南茶,次年又专卖河南茶,在蕲(今湖北蕲春南).黄(今湖北黄岗).舒(今安 ...

  • 入门级的茶艺基础知识

    亦即品水.要懂得什么是好水,并能区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质.不同的茶类用不一样的水,特殊的茶类宜选特定的水.故曰:"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但大部分茶人通过实践普 ...

  • 茶艺师时代到来,茶艺路向何方?

    各类.各式的茶艺,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式.动作的规范要求,以求得相对的统一.固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前,蔡荣章的<茶道入门三篇><茶道入门--泡茶篇>.童启庆的& ...

  • 泡一壶茶——茶悟人生

    用了哪些的思绪, 沏入哪些的寄予-- 在茶叶茶安全出口那一瞬间,喝的人方知其味. 一壶茶不取决于礼茶,在这里在其中的寻味,更取决于玉秀闲.周作人曾说:"简而言之饮茶--当于砖房纸窗边,山泉水 ...

  • 茶心情丨炎炎夏日一杯清茶,静心清凉意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喝茶的第一工夫,贵静. 道家的虚静飘渺.佛家的静虑参禅 形成了品茶的意境: 淡泊.涤心.随缘. 自然.旷达.超然- 静观品茗,除烦雪 ...

  • 97平新中式三居室,一盆绿植,两杯清茶,忆年少之事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白发苍苍,此时我们不复青春.晚风急,吹皱芳华太无情.唯愿与你靠在木椅上,一盆绿植,两杯清茶,忆年少之事.古木檀香小筑,经文诵的缓.或逢儿女归来,你依然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在暖灯 ...

  • 【留住乡愁】父亲留下的账本

    浠水县城凤栖山下的陆羽茶泉,相传茶圣煮茶处.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71岁的生日,可是父亲的生命在59岁就终止了.如今,他和爷爷奶奶偎依在一起.我想爷爷奶奶一定会好好陪父亲过生日吧. 11年前,眼看快要过年 ...

  • 舅家茶俗 (冯恩昌)【雷奥新能源杯 “我爱临朐,留住乡愁”征文】

    舅家茶俗 冯恩昌 喝茶有诸多讲究,解渴.品香.治病.提神,各人有各人的需求. 我的舅家住在深山里,四个舅,三个是木匠,一个当教员,全都嗜茶成癖,却都有喝茶的条件. 木匠烧水不缺柴,教员喝茶有工夫. 他 ...

  • 半山春雨半生忧,一杯清茶难入喉!山后本是清净地,奈何俗人一身愁! #听雨 #风景 #世外隐居

    半山春雨半生忧,一杯清茶难入喉!山后本是清净地,奈何俗人一身愁! #听雨 #风景 #世外隐居

  • 留住历史 留住文化 留住乡愁 拍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思考

    住久了胡同四合院是麻木的,忽然有一天我们住的胡同也写满了"拆"字,于是,我本能地拿起相机给这些曾经是我的"邻居们"作最后的留影,未曾想这一脚竟踏进了历史文化的宝 ...

  • 忆父亲

    翻到去年4月写的<如刺在喉>,想起了父亲,泪流满面. 那时父亲还没有诊断出疾病.当我在饭桌上突然捏着嗓子表示吞了鱼刺时,父亲嗓音洪亮地积极地分享他的经验. 第二天我鱼刺还没出来,痛苦地忍受 ...

  • 【光明图刊】留住乡愁 让古建筑“延年益寿”

    来源:光明图片2021-04-28 11:16 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多地不断加大对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力度,使这些古建筑.古民居重现光彩,留 ...

  • 《留住乡愁的门等村》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之二十九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 ...

  • 留住乡愁的记忆 ——薛河源头的变迁

    人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大河流域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枣庄市山亭区与滕州市羊庄镇连接地,有一条枣庄境内最大的清水河--薛河.它诞生于史前太古时期造山运动,流淌万年,生生不息,哺育了两岸生灵,孕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