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奚伯初 儿科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奚伯初 简历

奚伯初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著《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父业,医名更著,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知要》、《奚伯初儿科医案》等。

奚伯初 学术观点奚氏儿科学术思想,主要受钱仲阳、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诸家影响,因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纯阳之体,适用于辛凉者多,辛温者少。奚氏处方立法重在滋阴,用药多主寒凉,特别重视阴津的保养,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存一分生机。奚氏认为叶天士、吴鞠通持论平正,立法精细,对外邪侵袭途经的阐述尤为明确。盖伤寒之邪由皮毛侵入,自表及里,始于足太阳经,足太阳属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故始病于此;温病之邪则由口鼻侵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故始入手太阴。寒温二邪必须分清,不可混淆。而人体之阴阳,更应辨明偏胜,凡有所偏即可为病。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二门之辨不可不慎。从儿科而言,温病多于伤寒,热证多于寒证,故温病学说所用之方药更合儿童体质。奚氏临床常用清热保津之法,治疗小儿发热病,投之多应手而效。

奚氏常言,用药如用兵,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不殆,故有常亦有变,用药杂乱堆砌乃医之大忌。奚氏用药平稳精细,分量适中,每于平淡中见功力,药切病情,既能击中要害,又能照顾全面,颇有大将风度。
证治经验

一、乳蛾

奚氏治乳蛾有独到的见地,指出乳蛾一证,以形态而定名,状如乳头,或如蚕蛾,现代医学称为扁桃体炎。其病因是肺胃蕴热,郁结不化,由外来风热而诱发,邪热循经上炎咽喉。此症邪有深浅 ,发有轻重,轻者无热,乳蛾肿凸,微感肿痛,嬉戏如常,重则恶寒身热,亦有兼咳呛痰多者。发于一侧为之单蛾,发于二侧为之双蛾,且有颈核肿大,口气秽浊,吞咽不利。治法轻则疏风清热,宣化利咽,重则凉营解毒或清解阳明。如痰多便闭,可豁痰润下,即釜底抽薪之意,当随证施治。如治17岁病儿,体温39.8℃,咽喉乳蛾欣红作痛,壮热烦躁,有汗不解,舌红,脉数。诊为风热内蕴,熏蒸于上,犹恐热邪化火,而致昏痉之变,治当凉营清泄。处方:鲜生地30 g ,生石膏21 g ,肥知母9 g ,黑山栀9 g ,金银花9 g ,净连翘9 g ,山豆根9 g ,制僵蚕9 g ,淡竹叶4.5 g ,生甘草3 g ,并嘱吹锡类散0.6 g  。药后即愈。

二、泄泻

奚氏指出泄泻《内经》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及“湿胜则濡泄”等病因,后《难经》又补充了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等五种症状,但均未述及粪色的重要性。明代方隅总结古代经验,进一步阐发了溏、鹜、飧、濡、滑五种泄泻,以鉴别诊断,对后世医家启发甚大。奚氏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对小儿泄泻观察粪便极为重要。溏便稀薄,势缓稠粘,色黄奇臭,此乃湿热挟积,交阻阳明,治当清腑化浊,导滞运消。鹜泄如鸭粪,乃肠中寒湿留滞,便色白微黄而不臭,治当健脾燥湿,温运脾阳。飧泄完谷不化,色白不黄,胃寒而脾阳衰微,运行输布失职,故水谷糟粕并趋而下,治宜温中扶阳,健脾益气。濡泄则粪若水,色淡黄而味腥臭,经云“湿胜则濡泄”,此症每见小便不利,治当燥湿健脾,分化利尿,若水谷分清,其泄自止,故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滑则大便不禁,随矢气流出,色黄微臭,此系脾虚气脱,久泄不止,肛门失其约束,气虚下陷所致,治当补中益气。奚氏认为治泄原则,不离以上诸法,故肉眼观察儿童粪便色质,有助于临床诊断。 
医案

案一、顿咳(百日咳)
    王某,4岁。
    初诊  11月3日。体温37.4摄氏度,时邪外袭,寒包热外,热处寒中,舌质红而苔薄白,咳呛阵作,面赤舌伸腰曲,头颈脉管怒张,眼泡浮肿,稍住又作,入夜益剧,脉来滑数,仿麻杏石甘汤加减治之。
    生麻黄3 g   (后入) 生石膏21g   (打) 杏仁9 g    甘草2.4 g     炙苏子4.5g    知母4.5 g    紫菀4.5 g     牛蒡子4.5g     象贝9 g    橘白3 g     前胡4.5 g     2剂
    二诊  11月5日。散太阴之外寒,泄肺金之内火,两日来,咳嗽益剧,舌红更甚于前,盖肺经之寒邪已化,痰火因此勃发,今晨咳呛时,鼻衄鲜红,渴喜冷饮,肺热阴伤,迫血上逆,重表之剂,不宜再进,当予补阴降火,清肺化痰。
    北沙参9 g     京川贝3 g   (研末另吞) 炙马兜铃4.5 g    甜白杏9 g     冬瓜子9g    金石斛9 g    麦冬9 g     知母4.5 g     蛤壳21 g    浮石15 g  
    三诊 11月7日。咳次已减,鼻衄未现,稠痰已能咯出,舌红转为淡润,肺金之火,不如前鸱,药既应验,原议增损。
    北沙参9 g     川贝母3g   (研末另吞) 甜白杏9 g    炙马兜铃4.5 g     炙桑白皮4.5g     炙白前4.5 g    甜瓜子4.5 g     炙款冬花4.5g     橘白橘花(各)3 g  
    四诊 白天咳止,夜间尚有一、二阵。
    原方去炙兜铃加生甘草2.1 g     蜜炙枇杷叶9g   (包) 连服五帖即愈

案二、顿咳 (百日咳)
    朱某  3岁
    初诊  8月9日。顿咳两旬不愈,反复阵作,呕吐干恶,眼泡微肿,舌下韧带糜碎,痰血混出,肺络已损,痰火内踞,渴喜冷饮,脉滑数,症属肺虚火盛,仿钱乙补肺阿胶散加减。
    阿胶珠9 g     牛蒡子6g     炙桑白皮4.5 g    黛蛤散21 g     甜白杏9g     冬瓜子9 g    川贝母3 g   (研末另吞) 炙马兜铃4.5g     生甘草2.4 g    糯米一撮
    二诊  8月12日。痰血虽减,咳呛如前,痰火凌金,依然鸱张,今当清热泻肺、以泻白散主之。
    北沙参9 g     黄芩4.5 g     女贞子9 g    白茅花4.5 g     冬瓜子6g     炙桑白皮6 g   地骨皮9g     炙马兜铃4.5 g    生甘草2.4 g     川贝母4.5g     知母4.5 g    粳米一撮
    三诊  8月15日。呕吐已愈,痰血亦止,阵咳之势较前顿挫,胃热已降,肺火未彻,清热泻肺,仍属必要。
    北沙参9 g     冬瓜子9g     甜白杏9 g    海浮石15 g     生蛤壳30g     炙马兜铃4.5 g    炙桑白皮4.5 g     地骨皮9g     麦冬9 g    知母9 g     生甘草2.4g     枇杷叶露60 g  (冲)

案三、痄腮
    李某,9岁。
    初诊  2月28日。体温38.5摄氏度。温毒炽盛,挟肝胆相火与胃热上攻,循于少阳之络,以致两腮肿胀,波及颌下,酸痛隐隐,咀嚼不利,微寒身热,脉象滑数,治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板蓝根9 g     紫花地丁9g     昆布9 g    海藻9 g     知母4.5 g     金银花9 g    连翘9 g     制僵蚕9g     薄荷3 g    (后入)  竹茹4.5 g    大青叶9 g     夏枯草9g  
    二诊  3月2日。体温38摄氏度。两日来腮肿渐退,尚有酸胀之感,身热不净,微咳有痰,温毒稍解,风热未彻,脉来滑数,再予化痰软坚,而清余热。
    象贝9 g     制僵蚕9g     连翘9 g    广郁金4.5 g     山栀9 g     薄荷3 g  (后入)  桔梗3 g    昆布9 g     竹茹4.5 g     海藻9 g    蝉衣3 g

案四、痄腮
    王某,12岁。
    初诊  12月8日。体温38摄氏度。痄腮发于偏左,肿硬作酸。数日来,邪热下注,客于厥阴之络,以致睾丸胀痛,苔黄脉数,上下为病,图治较艰,姑予流通疏化,表里并施。
    炒柴胡2.1 g     川楝子9g     广木香3 g    炒枳壳4.5 g     昆布9 g     海藻9 g    川郁金4.5 g     广青皮(各)4.5g     紫花地丁9 g    犀黄丸0.6 g   (另服)
    二诊  12月12日。腮肿平复,睾丸胀痛不减,厥阴之气结聚不散,治当理气泄肝,流通疏利。
    炒小茴香2.4 g     金铃子9g     广木香4.5 g    炒柴胡2.1 g     荔枝核15g     金橘核12 g    丝瓜络9 g     炒枳壳4.5g     青皮陈皮(各)4.5 g    茯苓9 g     延胡索4.5g

案五、痢疾
    闵某,2岁。
    初诊  7月24日。体温38摄氏度(肛)。湿蒸热壅,气机失调,纳谷不化,熏腐脏腑,痢下五色,迄届两旬,形神羸悴,目露项软,舌红口渴,脉沉微数,正阴两伤,急为扶正养阴,而健脾土。
    西洋参3 g   (另煎冲) 枫石斛3g     炒白术4.5 g    白芍4.5 g     茯苓9 g     炙甘草2.4 g    淮山药9 g     麦冬9 g    扁豆9 g  
    二诊 7月26日。体温37.5摄氏度(肛)。清养胃阴,而扶正气,兼调脾土,神情稍振,舌色较前渐淡,痢下五色如前,按腹柔软,肛门下坠,元气虚乏,攻下非时,经由塞因塞用之例,仿仲景赤石脂禹余粮汤加乌梅汤合法治之。
    炙乌梅二枚(去核)  川黄连1.5 g    阿胶珠9 g     炙甘草1.5g     茯苓9 g    黄芩4.5 g     黄柏4.5 g     赤石脂9 g  (包)  禹余粮9 g  
    三诊  7月28日。体温37.5摄氏度(肛)。投以养阴敛涩法,三日来下痢渐减,五色稠腻之物已极少可见,惟气虚不能收摄,肛门依然下坠,脉已软弱,原法参以培土调气。
    党参9 g     炙黄芪9g     升麻3 g    炒白术4.5 g     炙乌梅二枚(去核)  茯苓9 g     禹余粮9 g    白芍4.5 g     小青皮3g     赤石脂9 g  (包)  炙甘草1.5 g  
此方连服五剂,便已成条,肛门上收矣,继服健脾醒胃调理即愈。

案六、痢疾
    孙某,3岁。
    初诊  8月14日。体温38.6摄氏度(肛)。肠胃热灼,津液不升,舌红咽涩,食不得下,恶心干吊,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身热神燥,面赤唇红,脉来细数,苔黄而干,已成噤口重候,急为清化湿热,降逆止恶。
    盐水炒川黄连1.5 g     吴茱萸1.8g     仙半夏1.5 g    陈皮6 g     广木香3g     黄芩4.5 g    滑石12 g   (包)  炒扁豆9g     秦皮9 g    黄柏4.5 g     玉枢丹0.6g   (调服)
    二诊  8月16日。体温38.2摄氏度(肛)。脉象如前,诸症不减,恶心依然,粒谷不思,三焦格拒,上下之势浑如两截,痢下如前,苔干黄稍化,质红口渴,再当和中开噤,兼养胃阴,仿金鉴参连开噤散加减。
    西洋参3 g   (另煎冲) 盐水炒川黄连1.5g     石莲肉9 g  (杵)  黄芩4.5 g    白芍4.5 g     炒扁豆9g     麦冬9 g    川石斛9 g     陈仓米一撮 茯苓9 g  
    三诊  8月17日。体温38摄氏度(肛)。汤药不纳,难于咽饮,噤口干吊,有增无减,恙势仍在险途,仿古法香脯散与石莲散两方并施。
    将精猪肉30 g ,薄批一片,炭火慢炙,味香即可,放儿鼻间,欲食则尚有胃气,可稍与食之(香脯散原方有“腻粉”一味,性猛有毒,胃气已败,食之不宜,故去之)。继用石莲散煎汤缓缓予服,翌日已不复恶,香脯散如法连用三日,儿果欲食,稍与食之,续服石莲散(《证治准绳》方:石莲子、茯苓、公丁香)五剂即愈。
案七、痢疾
    赵某,4岁。
    初诊  8月20日。体温37摄氏度(肛)。痢下旬日,白多赤少,攻之不应,腹痛后重,脉濡细,舌黄腻,此乃脾脏有寒,肠有湿热,治当温运太阴之寒,分化阳明之热。
    肉桂1.5 g     (后入)  白芍4.5 g     温六散12 g  (包)  广木香4.5 g    炒枳壳4.5 g     川黄连1.5g     焦山楂9 g    焦六曲9 g     黄柏4.5 g     黄芩6 g  
    二诊  8月22日。体温37.5摄氏度(肛)。后重已缓,腹痛亦减,痢下赤色已无,白沫尤多,并带粘腻,神倦嗜睡,脾阳暗伤,正气亦虚,治当温补脾脏而疏肠府。
    炒党参9 g     肉桂1.5 g   (后入)  广木香4.5 g    白术9 g     槟榔9 g     炙甘草1.5 g   青皮陈皮(各)4.5g     茯苓9 g    砂仁1.5 g   (后入)  炮姜炭2.1g     炒枳壳4.5 g

案八、疳积
    陆某,3岁。
    初诊  3月1日。腹大如箪,按之坚硬,形瘦骨立,易饥善食,大便干薄无常,胃刚脾柔,土不旋运,气血凝滞,已成疳积,所幸先天充沛,后天失调而已,治当先攻后补之法。
    川厚朴3 g     莪术4.5 g     青皮4.5 g    乌药4.5 g     陈皮3 g     枳实4.5 g    槟榔9 g     焦六曲9g     砂仁1.8 g  (后入)  谷芽9 g  
    另用活蟾蜍一只,将春砂仁纳入蟾腹中,尽量塞至不能再塞为止,外用黄泥涂在活蟾身上,在炭火上炙至泥红为度,将泥去掉,研成细末。服法:一日0.3 g ,第二日0.6 g ,三天0.9 g ,四天1.2 g ,五天1.5 g ,至1.5 g  不能再加,以后每日1.5g ,约连服三只可腹膨渐消。
    二诊  3月11日。前进蟾蜍等疗疳泻积化滞,旬日来大腹胀满已消其半,按之松软,纳谷仍旺,胃气尚强,乘隙攻消,势不容缓。
    莪术4.5 g     枳实4.5 g     大腹皮9 g    茯苓9 g     制川厚朴3g     青皮陈皮(各)4.5 g    乌药4.5 g     金铃子4.5g     焦山楂9 g    五谷虫4.5 g     续服蟾蜍壹只(制法同上)
    三诊  3月21日。两进攻消泻积,理气化滞,腹胀已消,大便稀溏,纳食不如前旺,儿体易实,中病即止,治当消补并施。
炒党参9g     炒白术9 g    陈皮3 g     仙半夏4.5g     焦山楂9 g    枳壳4.5 g     炙鸡内金4.5g     淮山药9 g    茯苓9 g     炙甘草2.1g     广木香3 g    砂仁1.5 g   (后如)  炒谷芽12g

案九、疳积
    曹某,2岁。
    初诊  9月3日。哺乳不满两周,后天安得不亏,脾气虽虚,胃气尚实,嗜食疳味杂物,运化无权,以致泻痢无常,绵延日久,肉脱形枯,虚热不清,项软而发枯如穗,腹膨且硬,青筋暴露,古人云:“状人无积,虚则有之”,足证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耳。诊得六脉细数无常,舌光无苔,脉症并参,已成疳积,姑予以补为本,消为佐。
    太子参9 g     使君子9g     淮山药9 g    白茯苓9 g     大腹皮9g     银柴胡2.4 g   野白术4.5g     炙鸡内金4.5 g    胡黄连4.5 g     炙甘草2.4g  
    二诊  9月10日。周来虚热已弭,大便已稠,昨今两日大便已成形,神情不若昔日之萎靡,腹膨稍松,肉脱形枯,当难一时恢复,书有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既应手,拟从原意,更加血肉有情之品,调和气血。
    炒党参9 g     炙黄芪9g     阿胶珠9 g    鹿角霜4.5 g     炒白术6g     淮山药9 g   茯苓9 g     炙甘草2.4 g    五谷虫4.5 g     炙鸡内金4.5g  
    每日嘱吃牛乳半磅、鸡鸭血佐餐。此症调理数月,肌肉丰盛,恢复如常。

案十、马脾风
    丁某,3岁。
    初诊  11月28日。寒邪客于肺俞,日久寒郁化热,闭塞肺经,肺失通降,上逆暴喘,声如拽锯,痰涎壅盛,咳如破竹汗润发巅,胸凸脘陷,鼻翼煽动,面色青滞,脉象滑数,已成马脾风险候也,急为开肺宣闭,平喘下痰。
    生麻黄4.5 g   (先煎去沫) 生大黄4.5g     生石膏30 g    杏仁9 g     甘草2.1 g    黑丑3 g    槟榔9 g     枳实4.5 g     炙苏子9 g    葶苈子4.5 g  
    二诊  11月29日。投以麻黄开肺宣闭,大黄攻里荡涤,槟榔黑丑下气通利,解出胶状稠痰颇多,由此三焦通利,喘平咳扬,肺气得宣,喉头拽锯之声,已告平息,胸脘亦趋平复,可谓因病施药,以药合证,峻药不可猛浪,中病即止,不宣再施,今当清金化痰,不致变幻乃幸。
    橘白橘络(各)3 g    川贝母4.5 g     炙桑白皮9g     冬瓜子9 g    大白杏9 g     炙甘草2.4g     炙紫菀6 g     炙款冬花4.5 g    茯苓9 g     炙白前4.5g     炙马兜玲4.5 g

案十一、马脾风
    肖某
    初诊  11月2日。夜卧露被,寒邪深伏肺俞之穴,内合肺系,日久寒郁化热,壅阻肺气,更兼新感诱发,勃然暴喘,嘶咳,口张撷肚,摇身抬肩,胸高脘陷,面唇青紫,脉数而促,舌苔薄白,马脾风已成,危殆旦夕,急为开上通下,定喘涤痰。
    生麻黄4.5 g     生石膏30g     杏仁9 g    生甘草2.1 g     葶苈子4.5g     白芥子3 g    莱菔子9 g     黑丑白丑(各)6 g     炙远志3 g    槟榔9 g     保赤散0.3g   (分两次服)  痰竹油30 g    姜汁滴入少许  日服两剂
    二诊  11月3日。暴病急治,日投两剂,上则涌吐痰涎,下则泄痰如胶,胸中氛瘟之气既撤,是以喘定促平,惟倦怠纳呆,喉间尚有痰鸣之微声,舌见白腻,肺经郁热虽解,湿痰尚未全化,今当调中利气,而化痰湿,仿二陈、导痰汤和法加减。
姜半夏4.5g     陈皮4.5 g    枳壳4.5 g     陈胆星6g     茯苓9 g    甘草1.5 g     生米仁12g     炙苏子9 g    杏仁9 g     竹茹4.5 g

案十二、痿证
    方某,男,3岁。
    初诊:1965年10月22日。体温38.8摄氏度(肛).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呕吐四次,食欲不振,食之恶心,精神倦怠,大便两日未解,小溲潴留,腿软不能站立,双侧下肢呈弛缓瘫痪,难于行动,仅左下肢趾端稍能动弹,全身软弱无力,苔薄黄舌质红,脉濡细。此系湿热蕴蒸脾胃,浸淫筋脉,故下肢痿不用,二便闭塞不通。然起病之本,在于阳明,书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治宜清解湿热,养血通络。制茅术3 g ,石膏30 g ,知母4.5 g ,黄柏6 g ,天花粉9 g ,丹皮4.5 g ,当归9 g ,桑寄生9 g ,秦艽6 g ,川牛膝9 g  。3剂
    二诊:10月25日。体温37.2摄氏度(肛)。投药后身热退,二便通,呕吐亦止,食欲渐增,病势转轻,惟下肢瘫痪如前。苔黄已化,舌质仍红,脉濡细。湿热之邪,随气下行,经络失于濡养,仍宗原法加行气通络之品。原方去丹皮,加络石藤、海风藤各9 g ,橘白橘络各3 g  。3剂。
    三诊:10月28日。迭进清解湿热,行气通络之剂,右脚已能动弹,但尚难站立,精神已振,胃纳大增,苔黄尽化,舌红已转淡。湿热虽化,经络受损未复,营卫失于调和,拟再疏通经络,兼调气血,仿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4.5 g ,桑寄生9 g ,秦艽6 g ,当归6 g ,赤芍6 g ,炙甘草1.5 g ,细生地15 g ,炒杜仲6 g ,川牛膝9 g ,白茯苓9 g ,络石藤9 g ,海风藤9 g   。5剂。
    四诊:11月3日。服药后疗效显著,扶持已能站立,但无力起步。盖肝主筋,肾主骨,湿热虽化,但肝肾两伤。再宜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炙虎骨9 g ,当归尾9 g ,赤芍白芍各4.5 g ,川牛膝淮牛膝各9 g ,宣木瓜9 g ,细生地9 g ,炒地龙3 g ,桑寄生9 g ,络石藤9 g ,海风藤9 g  。7剂。
    过五日家长欣喜来告,患儿行动已恢复如常。再嘱其服健步虎潜丸一月,每日二次,每次3 g ,用开水化服,以巩固疗效。

案十三、虫积
    林某,女,四岁。
    初诊:1974年11月7日。腹痛绕脐,阵发无定,痛后如常。鼻孔痒感,颧部白痕如圈。睡时流涎。面色萎黄,善纳易饥,内热口渴,此属虫积也,治予杀虫化积。芜荑4.5 g ,使君子肉9 g ,苦楝根皮9 g ,贯众9 g ,鹤虱9 g ,黑丑4.5 g ,雷丸9 g ,槟榔9 g ,枳实4.5 g ,胡黄连4.5 g  。
二诊:11月10日。服药后第三天,排出蛔虫八条,腹痛止,流涎亦减。惟纳呆不贪,大便稀薄。此为虫积虽除,脾胃受损,治宜和中健运,调补脾胃:广木香3 g ,枳壳4.5 g ,焦山楂9 g ,炙鸡内金4.5 g ,五谷虫4.5 g ,淮山药9 g ,炒白术6 g ,砂仁3 g  (后下),炒谷芽12 g ,茯苓9 g  。5剂。

案十四、慢脾风
    盛某,男,20月。
    初诊:1964年9月17日。久泻不止,四肢厥冷,面青且滞,目露项软,囟门下陷,干恶,手足微搐,舌淡,指纹淡红。一派纯阴无阳之象,已成慢脾重候,惟有温阳一法,尚可挽救于万一。治予培元益气,温阳补脾:人参3 g  (另煎冲),制附子4.5g ,肉桂心1.2g ,炒白术4.5g ,干姜1.2g ,陈皮3 g,姜半夏4.5g ,茯苓9 g,炒白芍4.5g   。2剂。
    二诊:9月19日。前投培元益气、温中补脾之剂,四肢渐和,干恶已止,手足微搐已停,泄泻次数亦减。惟项软目露、囟陷如前,舌质淡白。虚象依然,危症未脱,再当回阳救逆。原方加春砂仁1.5 g  (后入)。2剂。
    三诊:9月21日。今日哭声已扬,大便转稠,手足已温,脾气渐充,此阳气回复之征。药既应手,再拟原意出入:炒党参9 g ,炙黄芪6 g ,制附子4.5 g ,炒白术6 g ,砂仁1.5 g  (后入),淮山药9 g ,茯苓9 g ,炙甘草1.5 g  。3剂。
此方连进三剂,症情渐次递减,继则用太子参、炒扁豆、米仁、山药、茯苓等药调理脾胃而愈。
验方
一、定惊汤
组成:黄连3 g,石决明21g ,钩藤9 g,竹叶3 g,朱灯芯3 g,朱茯苓9 g,首乌藤15g ,炙甘草3 g,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9 g,枣仁9g   。
攻效:清心平肝,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夜啼症。

二、化裁万应丸
组成:芜荑4.5g ,使君子肉9 g,苦楝根皮9 g,贯众9 g,鹤虱9 g,黑丑4.5g ,雷丸9 g,槟榔9 g,枳实4.5g ,胡黄连4.5g   。
攻效:杀虫化积。
主治:小儿体实虫积(蛔虫)。待虫下后,用健脾方:木香3 g ,枳壳4.5 g ,炙鸡内金4.5 g ,山药9 g ,炒白术9 g ,砂仁3 g ,茯苓9 g ,香谷芽12 g ,九香虫6 g ,焦山楂9 g ,和中健脾,调理肠胃。

(0)

相关推荐

  • 贾六金,儿科常见病验方,咳嗽专病发挥

    儿科常见病的选方 1,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小柴胡汤+银翘散 组成: 柴胡.黄芩.银花.连翘.牛子.桔梗.大青叶.地丁.板蓝根.荆芥.淡豆豉.姜半夏.炒三仙.甘草. 辛凉解表,和解消食.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 ...

  • 抑郁症多因痰作祟,痰湿也有般般样样,5法分治疗效好

    百病多由痰作祟,抑郁症更是如此.抑郁症患者通常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障碍.病人常敏感多疑,对亲人漠不关心,有时可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敏感.脾气暴躁,甚至可以出现悲观厌世,自杀的想法. 最 ...

  • 秋冬痰多,怎么清脾是生痰的“万恶之源”,...

    秋冬痰多,怎么清 脾是生痰的"万恶之源",而肺为娇脏,一旦感受外邪,就容易形成痰浊的温床,成为"贮痰之器" 想要化痰就从脾和肺一起抓--健脾清肺 痰湿名方你要了 ...

  • 【奚伯初:上海名医儿科经验】

    奚氏儿科学术思想,主要受钱仲阳.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诸家影响,因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纯阳之体,适用于辛凉者多,辛温者少.奚氏处方立法重在滋阴,用药多主寒凉,特别重视阴津的保养,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 ...

  • 奚伯初证治经验

    一.乳蛾 奚氏治乳蛾有独到的见地,指出乳蛾一证,以形态而定名,状如乳头,或如蚕蛾,现代医学称为扁桃体炎.其病因是肺胃蕴热,郁结不化,由外来风热而诱发,邪热循经上炎咽喉.此症邪有深浅 ,发有轻重,轻者无 ...

  • 奚伯初验方

    一.定惊汤 组成:黄连3克,石决明21克,钩藤9克,竹叶3克,朱灯芯3克,朱茯苓9克,首乌藤15克,炙甘草3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地9克,枣仁9克. 攻效:清心平肝,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 ...

  • 奚伯初医案

    案一.顿咳(百日咳)     王某,4岁.     初诊  11月3日.体温37.4摄氏度,时邪外袭,寒包热外,热处寒中,舌质红而苔薄白,咳呛阵作,面赤舌伸腰曲,头颈脉管怒张,眼泡浮肿,稍住又作,入夜 ...

  • 王伯岳儿科经验琐谈

    中医书友会第283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王伯岳老从事儿科临床多年,学验俱丰,对中医儿科造诣很深.作者曾随王老学习,并将所学经验知识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编辑/闫奇峰) 王伯岳儿科经 ...

  • 经验三方(上海名医刘嘉湘方

    [组成]经验方1:生黄芪30g,当归9g,川芎9g,赤芍12g,白芍12g,地龙30g,瓜蒌皮15g,王不留行15g,夏枯草15g,海藻15g,生牡蛎30g,生南星30g,蛇六谷30g,蜂房12g.本 ...

  • 马龙伯老师妇科经验之点滴  名医真传京城

    马龙伯老师妇科经验之点滴 天津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王宝书 马龙伯老中医生前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教授,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马老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和教学工作,学识渊 ...

  • 上海名医丁福保先生用仙鹤草治疗汗症经验

    杏林讲坛 公众号 1.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 2.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 3.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 4.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 5.仙鹤草30g 大枣20枚治体虚之自汗.盗汗.疗 ...

  • 小儿王王伯岳:儿科经验琐谈

    传统育儿说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I导读:王伯岳老从事儿科临床多年,学验俱丰,对中医儿科造诣很深.作者曾随王老学习,并将所学经验知识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 王伯岳儿科经验琐谈 整理/幸良诠 李年春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