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体里住着一个“良医”,但只有1%的人知道如何唤醒他

人生病了怎么办?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吃药。但实际上,身体越吃药越弱,身体越弱就更容易生病,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药。其实,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内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它是我们身体中住着的一个“良医”,可以治疗各样的疾病。

世界自然医学联合总会的主席马永华说过这样的话:“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潜能,这个潜能具有一种神奇的力强,并且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我们身体中住着的这个“良医”,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唤醒他。一旦唤醒,人们获得的健康益处将是非常大的。

神奇的“自愈力”

人体内其实有一个自备的“大药库”,其中包含着各样的激素,这些激素就是药铺中的药材,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30多种药方来。同时,人体还有一位非常负责的“医生”,这就是人体的自愈系统,其中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内分泌调节能力、应激能力等。当人体出现不适时,这位“医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的异常信号,并通过调节人体功能,调动“药铺”来治疗疾病。

上海的一位肝癌治疗老专家说过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位经过他治疗的女性肝癌患者,虽然经过手术治疗以及各种化疗和放射治疗后,但是癌细胞还是扩散转移了,这位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但是问了这位患者一个问题,“你会游泳吗?”患者回答:“会游泳,并且非常喜欢游泳。”老医生说:“那你就出院吧,每天坚持游泳。”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这位女患者出院后坚持游泳,身体的各样症状逐渐减轻了,10年过去了,这位女患者依然健康的活着。我相信,除了这个故事,大家也经常听说过类似的故事。

为什么在医学技术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身体竟然能自己好转?这就是我们身体中的“良医”在悄悄地医治我们。但是这位“良医”不会轻易露面,需要我们唤醒他。

如何激发人体的“自愈力”?

1、激发骨骼健康自愈力

医学研究发现,当人在骨折的时候,骨骼中的活性成分骨细胞就会被激活,骨细胞对骨骼有很好的修复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其他的方式激活骨细胞呢?那就是通过维生素K的补充。维生素K可以锁定和激发骨细胞的活性。建议大家每天适量吃些菠菜或西兰花,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坚持运动也有助于刺激骨细胞,增强骨骼修复能力。

2、激发心脏、血管健康自愈力

我们身体中的所有血管和心脏都是相连的,心脏健康了,血管有点小毛病也就能自己恢复。想要激发心脏健康的自愈力,就需要每天在饮食上少盐,多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心态的平和。太多的负面情绪会不断地压抑着我们的心脏,使身体产生大量毒素,降低心脏的自愈力。大喜、大悲都不是有益心脏健康的行为。

3、激发肠胃的自愈力

我们的吃饭的时候,不可生气,不可忧伤,不可过喜。这些情绪都会影响到肠胃的自愈力。生活中遇到难事、挫折、痛苦,都要懂得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且更多专注于好的结果。当我们专注于好的结果时,全身的细胞都会获得稳定和平衡,免疫能力也会正常工作。

4、激发大脑自愈力

我们要懂得和自己对话,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经常冥想可以激发大脑的自愈力,当我们冥想的时候,大脑中的一切思虑都会被抛诸脑后,我们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平静,大脑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会提高,大脑也会得到很好的修复。每天30分钟的运动,也可以激发大脑神经元的生成,唤醒大脑的自愈力。

“自愈力”最怕的5件事

有人说:“在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过度治疗死的,还有三分之一才是病死的。”这种说法虽然未必精准,但却很有启示意义。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源主要是不健康的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愈力”最怕的五件事,建议大家少做。

1、细胞组织“中毒”

很多健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病毒的入侵,而是由于人体内的毒素破坏了免疫力。想要提高人体的自愈力,就是要注意排出人体肠道、血液、淋巴、皮肤等器官毒素。排毒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出汗、多喝水、注意排便。

2、细胞组织缺氧

德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5%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容易出现变异或是病变。而运动可以提升人体血液流动速度,加深呼吸,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氧。因此,建议大家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懒惰可能会使人体细胞缺氧。

3、细胞营养不均

当人体细胞缺乏一定的营养时,就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例如如果人们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力就会下降,身体的自愈能力也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生病或是手术后,医生会建议病人多吃鸡蛋、鱼肉等食物的原因。想要人体细胞营养均衡,就需要大家每日摄入丰富的食物,建议每日食物摄入种类为12~15种。

4、细胞组织缺水

人体细胞组织的代谢离不开水,细胞缺水会使组织细胞无法获得充分的养分,也无法及时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素,降低人体自愈能力。因此,每日补充足够的水分,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基础。

5、人体微循环不畅

人体微循环不畅会造成身体细胞组织缺氧、养分不足、代谢不畅。导致人体微循环不畅的原因有高血压、高血糖、心脏功能下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