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本质:非思辨后的理解与解释,唯有心智系统转换后能感应到
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真理」,其实是「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对「显性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在已有的源自于「显性世界」的知识基础上的「解释」。
对于一般人来讲,绝大多数人对「真理」的「解释」,只是运用到了「显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而大哲学家们则主要运用到了「隐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
但是,不管是「显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还是「隐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只要是运用到了「意识设定」的思维,都不是自由状态的思维。
不自由的状态下的思维,怎么可能真正认识到「真理」?
所以,以亚里士多德的方式,去追求「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认识到「真理」的。
基于「语言」的逻辑思维,充其量,只是「隐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
换言之,亚里士多德与他所追求的「真理」之间,存在着一条他永远都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所能获得的真理,仅仅是一些基于他已有知识基础上,对一些现象的「解释」而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些「解释」,都被后来人的新「解释」推翻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
甲骨文的前身——「黄帝密文」,为我们揭晓了这一答案。
从「黄帝密文」中记载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可知:真正的「真理」,其实是隐含在「隐性世界」中的、决定整个「重叠结构世界」运行的「系统自动力」。
在古代,中国人称之为「道」。
这种「系统自动力」,对于「重叠结构人体」来说,「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上的「意识设定」都是无法认识到的。
只有在「重叠结构人体」中,可以内外移动的「感知的主体」,在摆脱了「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意识设定」的束缚以后,才能感应到这种「系统自动力」。
「感知的主体」对「系统自动力」的感应,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认识和理解是两回事。
「感知的主体」在感应「系统自动力」的同时,「重叠结构人体」就会去顺应这种「系统自动力」而产生行为。
这种状态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
这种「系统自动力」才是真正的「真理」,也是王阳明所说的「无定在」的「义理」。
所以,要真正追求「真理」,只靠西方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现代哲学是没用的。
要真正感应、顺应「真理」,唯有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让「感知的主体」去感应「系统自动力」、顺应「系统自动力」——这正是轩辕黄帝所创「黄帝密文」中所承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