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四章
大家好!
现在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道德经》,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来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44章,下面大家一起把第44章的原文读一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章和上一章一样,很短,但是却意义极其深远。我们下面把这一章的字面的意思先一起串一下。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值得珍爱?身体与财货比起来,哪一样更值得重视?得到与失去,哪样更令人担忧?过分的仁爱,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什么是足够,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章一开始,先讲了三个比较。这三个比较,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相对好回答。外在的名声和我们自己的身体生命,哪一个更值得珍爱呢?大家当然都容易理解,我们本身的生命才是最根本的。那么我们的身体和那些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多更值得重视呢?当然是我们的身体更值得重视,给你很多很多钱,但是要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交易一般我们都不会去做的,因为知道身体更重要。下一个就不好回答了,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容易令人担忧呢?这就牵扯到了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实际上得与亡,我们要看该如何去看待。底下就进一步讲到了,真正比较时候要考虑到的问题,就是:甚爱必大费。过于的爱取,看到它,因为爱而想得到,这些过于的爱,那么一定会有更大的损失。多藏必厚亡,过于的积敛财富,收藏这些东西,一定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所以最后给出了总结,故知足不辱,知道应该是什么时候足够,那么就不会遭受屈辱。知止不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就不会有危险。当能够做到知足不辱的时候,当能够做到知止不殆的时候,就是可以长久。
在这个里头我们来看,知足不辱,大家都能够知理解,这句话说的也很多,可是这句话,真正大家很多时候容易偏到了,不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是认为不足就是不辱,停下来就是没有危险,这个是有一个本质差别的。其实前面所有的那几则,都是在讲什么,都是在讲我们的权衡利弊得失。法家和道家的这一脉相承的思想,是认为,人既不是人性本善,也不是人性本恶,而是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就是,只要是能够得到利益,人就会去趋,就会趋向于;只要是知到是祸害,就会远离,就会逃避。所以人的智慧,就是在判断什么是利,什么是弊。当他判断出来以后,都会趋利避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取祸,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利是什么,真正的害是什么。小的地方,说给你一些名声,要你的命,或者给你一些钱,要你的身体,我们还是容易判断。但是当得到和失去,得与亡孰病的时候,就判断不了了。而甚爱必大费,当我们看到爱取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贪去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后面会有重大的损失、重大的代价。当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喜欢聚敛财富收藏,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那样一定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而不辱,知止而不怠,也是同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财富,我们勤俭,这其实并不是知足,这个是你没有物质条件去满足而已。这个情况下,并不是真正的知足,也就并不会不辱。什么是真正的知足?就是,你可能短期内你是有条件去得到更多或者是更高的享受,而你不去,你停下来。所以我有的时候跟朋友们说,就是你能挣到多少钱,那是你的福报;但是你如何花钱,才最是看一个人的智慧。因为你可能你能买得起很多的东西,你不去买,你守一个知足,那个才是真正的知足。
同样,知止不殆。你明明可以往前冲,可以进攻的更多,适可而止,并不对敌人穷寇紧追,避免落到危险的境地,这样你才是知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所以你才会不危险。如果一味的固守自己的领域,被动的挨打,被动的等待,该进攻的时候不进攻,那个并不叫做知止,那个也就谈不上没有危险。所以知止的前提,是一定你有进攻的能力,但是你判断形势而停下来,这个才叫知止。
同样,知足不辱,是说你可以有更多的索取,而这个时候你选择满足,选择停下来选择不进一步的去扩充,这个才叫真正的知足,只有这样,一切都是以自己的智慧的判断出发,在自己现有的情况下,权衡长久的利害得失,然后主动的去选择知足知止,这个才是不辱不殆,这个才是可以长久。
好,我们今天这一章很短,所以我们也就把这一章的关键点提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章再读一遍。原文,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好,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明天再见。
(来源:丹阳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