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247条-25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6月05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肖春宏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247条、248条、249条、250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 247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陈青:跌阳脉,候脾胃后天之气,浮为胃阳亢盛,涩主脾阴不足。脾胃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现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使脾之功能受了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而失于胃中以滋润大肠,而小便愈多、津液愈伤,脾阴愈弱,则胃燥愈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许永芳:趺阳脉候胃,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涩主津液虚,小便数则耗伤津液。浮涩相搏,脾不能为胃行津液,大便则硬,名曰脾约,麻子仁丸主之。
林利城:趺阳脉候一身之胃气。趺阳脉浮,浮脉属是阳气亢盛于外的表现,说明胃气强盛;涩脉主津液不足,涩脉是由于小便频数导致的脾阴亏虚,浮脉和涩脉同见,正是胃阳盛而脾阴虚,脾阴亡失,无法为胃行其津液,大便硬结,成为脾约证。治疗方选麻子仁丸,润肠通便,滋脾阴而调胃热。
庞冠松:趺阳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动脉,用以候胃。浮示胃气强,胃气热盛;涩主津虚,小便数则耗泻津液。浮涩相搏,亦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受到制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林佳明:麻子仁丸的辩证,为胃热津虚,浮涩相搏,津液虚于里则大便硬,麻子仁丸为小承气汤中加润燥的麻子仁,芍药,杏仁,安中缓下
陈青:脾约有两个意思:一,约者,穷乏也。津液素亏,脾无津液输布而穷约。二、约者,约束也。脾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约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脾约之证,治以麻仁丸润下通便。
麻仁九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方用小承气汤以泻胃气之强,加芍药以滋养脾阴,麻仁、杏仁为滑利滋润之品,可润肠以通便;又杏仁可利肺气,以助胃气的通导下降。以蜜为丸,取其缓缓润下之意其服法采用渐加法,即初服梧桐子大者十丸,日三次,如不下,每次服用量可渐加直至大便变软,易于排出即可。此即所谓“渐加,以知为度”。
曹丽君:其脉浮为胃气强,主胃中有热,涩主脾阴不足,为脾约,因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谁偏渗于入膀胱,而不得濡润于入肠道,故小便数,大便硬,宜用麻子仁丸润下通便。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林佳明: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此为太阳传入阳明,属于阳明里热,用调胃承气汤。
许永芳:太阳病三日,虽经发汗不解,反出现蒸蒸发热者,此为邪热入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陈青:太阳病发汗不解,指太阳病发汗病邪未除而向里传,现病已由太阳之表转属阳明胃腑之里,里热蒸腾,必致腠理开而汗出。里热伤津,发汗又伤津,故本证以阳明燥实为主;加之病属燥热初结,故治以调胃承气汤软坚润燥,泻热和胃。
曹丽君:条蒸蒸发热,是里热亢盛,如热气蒸滕,从内达外,当伴有全身濈然汗出可知,此为燥热内实之征,故属胃也,既属阳明内实,亦有心烦或谵语,腹胀满,不大便写燥热结实,故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和胃。
林利城:患太阳病三天,发汗后,病未缓解,说明发汗不当,患者出现蒸蒸发热,阳热由里向外蒸腾而发,热势较重,一般不伴有恶寒,这是阳明之热,说明病邪已经传入阳明,方选调胃承气汤,清泻阳明邪热,也说明应该有大便硬结的表现。
庞冠松:248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发热者,此热发自于里,属于胃,宜于调胃承气汤主之。
条文248与249相互联系,下面我们讨论条文249,以更好的学习调胃承气汤。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林佳明:吐后腹胀满,此属胃不合,与调胃承气汤,与66条汗后腹胀满者,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此为阳明病里热内结于的腹胀满,66为太阴里虚的腹胀满,又与痞证的半夏泻心,甘草泻心有鉴别的意义。
许永芳: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乃因吐而胃不和也,仍属阳明里热,可与调胃承气汤。
陈青:伤寒吐后,表证虽解,但胃的气液受伤,邪气内陷而化热,津伤化燥而成实,燥实阻滞,阳明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而腹胀满。此腹胀满,乃因燥实而致,故其治仍以调胃承气汤和胃润燥。燥实去则腑气通,腑气通则腹胀除。
庞冠松:伤寒吐后,腹胀满者,是胃气不和所致,宜以调胃承气汤。
曹丽君:伤寒吐后,是原在上焦之实邪,虽能回吐而得到排除,但在中焦之病邪,却化燥成实,且吐后伤津,使热邪内聚于腑,成为实证,故腹胀满。
林利城:太阳伤寒误用吐法后,正气受损,津液不足,外邪乘虚而入,由太阳传入阳明。阴液不足,阳亢则热,燥热之气阻塞胃肠,故见腹胀满。但尚无腹痛,潮热等燥实之证,说明尚未成实,不需使用大承气汤等重下之剂。可与调胃承气汤,调和胃中燥热之气,腹胀可消。
陈青:以上两条,从蒸蒸发热和腹胀满的内外证候,反映并概括了调胃承气汤证的特点。由于此调胃承气汤证来自于太阳病汗吐后津伤化燥,初结阳明,故其治不用大承气汤,而用调胃承气汤,从这个意义上讲,调胃承气汤证又可看作是胃家实的一个轻证,而带有正气不足的一面。
三承气汤药物相似,作用相近,下面我们条文250小承气汤证。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陈青: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津液损伤,正气内虚,势必邪气内陷传入阳明,化燥伤津,加之小便数,热迫津液,下渗膀胱。津液大伤,“大便因硬”。邪上扰神明而心烦。治疗当用小承气汤下其大便,和其肠胃则食。
许永芳:汗吐下后亡失津液,致胃中干,故微烦。肠道失润,因致大便硬结不通,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则愈。
庞冠松:太阳病,吐,下,发汗后,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不和,故微烦,若复小便数,津液亡失更,致胃肠枯燥,大便干燥硬结,宜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即愈。
林利城:患太阳病,误用吐法、下法,或是过用汗法治疗后,出现微微发烦,是因为误治伤了津液,表热入里了,如果小便数,说明热迫津液外泄,津液不足,阳热更盛,则大便硬结,若无其他潮热汗出,腹痛拒按等症状的话时,说明燥屎未成,可先与小承气汤调和肠胃。
林佳明:汗吐下后,津液丢失,又小便数,津液更不足,则大便硬,烦为里有热,用小承气汤。
陈青;小承气汤与麻子仁丸都可治疗因误治伤津而导致的“小便数、大便硬”,但两者在病机与治疗上均不相同。老师,那鉴别点有那几个?
肖春宏:小承气汤,适用于仅有阳明热结轻证,而麻仁润肠丸,存在的问题多,脾虚,肺气不降。津亏。麻仁润肠丸,从肺(杏仁,降肺气要药)到大肠一路降气。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