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家养猪的日子:多图超高能!
老乡村是咋过节地呢?
年轻的一代在外奔波,年老的一代在家守着。已经好久好久未在家里过节了,再次经历,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jio。但一旦那些流程走起来,还真是有节日的氛围。
如果是想简单的拜拜(不是告别的那种拜拜),只需要去买点东西,摆上桌,插点香,磕几个头,诚心诚意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想顺着传统来,那么一道一道的,那还真是繁忙。
十五在农家里算是一个特殊的节,得拜挺多位。有在家里小拜的:弄一个小桌子,摆上一点食物,一副“王保复钱,三五条香,一对烛仔,”就可以拜了。
有在外面拜的:把食物载去目的地,摆在土地或专门的庙台上,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一两粒大金”,就又丰富了一些。还有就是再稍微大拜点的:弄一张大方桌,茶烟酒,饭菜肉,水果干货…啥都往上摆,满满一桌,然后持续诚心诚意叩拜一段时间。
所以,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小孩子都是最兴奋的。
去外面拜的话,要用这个不知道叫啥的装出去(欢迎补充)
🕘
节前第一天,得准备拜拜的主料,比如红粿。要做红粿,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得去把材料买全,买回来后得先处理。该洗洗,该切切。
虽说咱啥都不会,也只能尽自己所能帮点小忙。这次做咸菜粿,需要把咸菜泡了洗,洗了就切碎,淘干水。把炸过的花生碾碎,去壳,加进咸菜里。再加入盐、味精、鸡精等调料,混合拌匀(需要大厨来调味)。
馅料要先做好
馅料备好,得备馅皮。馅皮得有经验的人才能揉得出来,一顿猛揉,汗如雨下。馅皮弄好了,就可以开始包了。
这红坨坨就是馅皮,一般人揉不出来的。
科普一下:红色的皮是怎么来的?有人加火龙果,传统是加“花红”。
包这个步骤,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会的包出来的粿皮薄馅多,看起来还好看。不会的,馅皮一摊,馅料一舀,胡乱就抓起来。
是的,我就是属于后者。
此处应有图jpg.
可我在包,哪有手拍鸭~
有时把握不好,这里破,那里破,丑就更不用说了。偶尔包了个像模像样的,煮熟都倒还是令人感到失望。硬邦邦的,皮厚厚的,真是尴尬了。
猜猜哪些是大哥我包的?
包着包着,馅料不够了,又重新找东西当馅料。包好的,放上蒸笼,送去蒸。包完了,各种用具得拿去清洗,再放回原位。一阵忙活,时钟就从早上摆到了下午。
刚下锅的红粿,红紫红紫的,雅~
终于把粿都蒸熟了,就得摆出来拜拜各位神爷爷了,拜完了就可以开吃了。
🕒
第二天,得再补些鸡鸭猪肉鱼。吃过早餐,把东西一收,就出门拜去了。回来后,大桌子再摆上,掌勺的人负责出各种菜品。咱平平无奇,只能打打下手。
一大桌的摆满,香一拿,脚一跪,再拜拜家里的神爷爷或祖先。拜个一会,就可以收拾了。当然,要“化完大金”,才能把东西撤下来,这样就可以准备吃饭了。
减肥?想都别想
菜品一摆,比平时要多出好几盘,可见这节不一般。一直以为是个小节,这架势看起来,跟过年差不多级别,也是忙。
还做了包子,呜呜呜~
或许是太久没有经历过这种忙,又或者是去年的忙碌一直充斥着我的脑袋,以至于再次经历时,竟感觉有些奇特。
除了以上这些糕点,还有一大桌菜没po出来
唯一有些不同的是,少了儿时孩子的吵闹声,一切仿佛都是静悄悄的进行,走流程一般。这个趋势确实越来越明显,因为有好多流程都简化了。
有时还会做糯米包
然后这样
接着这样
最后张大嘴吃吧
因为,老一辈的人老了,忙活不来了。年轻的一辈,总归也没那么会。一来二去,传统也会趋于现代,所以,很多长大的人就会觉得节味、年味越来越淡了。
其实,变淡的是人心啊。
尽管如此,还是会期待大家欢聚的时刻。毕竟,这欢聚也会越来越少吧。
最后再放个小视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