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一匹石马,揭开一段尘封历史:诸葛亮又看错一人?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只看错一人,即失街亭的马谡。刘备评价马谡志大才疏、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因为马谡兄长马良,以及巩固荆州派势力,而强行使用马谡,最终酿成了大祸,不得不停止第一次北伐。

然而,诸葛亮所看错的人,可能不止马谡一人。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处的石马乡田间,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匹石马。随后考证发现,这匹石马的背后,隐藏了一段三国悲情历史,更重要的是,这匹石马的出现,证实了诸葛亮可能真的又看错了一个人。

其实,这是魏延墓前的一匹石马,原本是一对,但岁月无情,另一匹石马早已消失,剩下的这一匹也被残破不堪。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修建川陕公路,魏延墓遭到彻底破坏,这一匹残破石马也被随意丢弃在附近田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再度被发现(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师不利,死于五丈原之后,杨仪状告魏延谋反,魏延状告杨仪谋反,但最终蜀国重臣裁定魏延谋反。

《三国志》: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既然魏延是蜀国罪人,尸骨肯定草草掩埋,为何还有一个较为体面的墓葬?毕竟,当时汉中属于蜀国控制,想要给魏延修一座有石马等的坟墓,这不等于给魏延翻案,打脸蜀国重臣吗?

实际很简单,诸葛亮、魏延死后,蜀国重臣逐渐意识到,诸葛亮又看错了一个人,这就是杨仪!

225年,杨仪任丞相参军,此后就一直跟随诸葛亮。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杨仪任长史;诸葛亮临死之前,将军权交给了杨仪。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对杨仪是“深惜仪之才干”,对魏延是“凭魏延之骁勇”,但“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就才华而言,杨仪与魏延各有千秋,然而坏就坏在性格上。

魏延“谓亮怯”,对诸葛亮出言不逊,导致诸葛亮误判魏延是性格矜高、难以约束。杨仪在诸葛亮面前,却一直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让诸葛亮对杨仪印象极佳,让杨仪在他死后节制诸军。

可以说,诸葛亮对杨仪极为信任,对魏延印象却不怎么样。

受到诸葛亮的影响,费祎、蒋琬、董允等人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所以才有魏延的悲剧。

杨仪率军返回,又诛杀了魏延,自认功勋卓著,应该接班诸葛亮成为丞相,于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然而,诸葛亮身前留下遗言,“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所以蒋琬接班诸葛亮,而杨仪仅拜中军师。

这让杨仪勃然大怒,多出怨言,甚至对费祎说出“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至此,杨仪本来面目暴露无遗,费祎、蒋琬、董允等人终于看清杨仪为人,从而反悔魏延之冤屈了。

在此之后,蒋琬说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杨仪等”,明确指出魏延没有叛逆相反;费祎更是将杨仪谬论上表给刘禅,请刘禅治罪杨仪。可以说,一时之间,杨仪成了过街老鼠,魏延叛逆罪名也被取消。

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有人会认为,诸葛亮身前留下密信,指出杨仪“以仪性猖狭”,没有豁达胸襟和容人之量,难以胜任丞相之职,说明诸葛亮看清了杨仪为人。

其实,透过诸葛亮死后杨仪做派来看,诸葛亮只是认为杨仪不能胜任丞相之职,而没有否定杨仪这个人,更没有想到杨仪会策划杀死魏延,并诛杀魏延三族。

尤其魏延死后,蜀国损失了一员才华横溢的重将,这对蜀国未来极为不利。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说,诸葛亮的确又看错了一人。

杨仪在世时,魏延尸骨肯定是草草掩埋,不可能给一个体面的坟墓;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蜀国给魏延平反冤屈,自然谈不上建墓。既然如此,后来魏延墓又是谁盖起来的呢?

历史还是留下了三个线索,证实很可能是蒋琬、费祎给魏延平反了冤屈。

考古专家确认:如今发现的石马石刻,与东汉后期石马行制、风格、雕刻技法基本相符。

根据史书记载,延熙元年(238年),蒋琬曾“总帅诸军屯驻汉中”,延熙四年费祎来到汉中,与蒋琬商议事情。这两人都在汉中,会不会这时给魏延平反的?

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南郑县志》(所谓南郑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因郑人南奔而得名)中有一段记载,“延固宿将,有战功,虽未路猖獗,身死族诛,蒋琬原其本意,但欲除杀杨仪,不便背叛。当日追述前劳,必有以礼收葬之事。石马遗址,传之故老,未必无因。”

可见,种种迹象表明,诸葛亮魏延死后,杨仪本性毕露,蒋琬等才看清了杨仪一直隐藏着的真面目,而蒋琬等给魏延修墓,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诸葛亮的确看错杨仪!

其实,诸葛亮“识人、用人”上,远远不如刘备,犯下的错误并不少,蜀汉后期遭遇人才瓶颈,与诸葛亮不无关系。当然,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识人、用人上的失误,并不能由此否定诸葛亮的伟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