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马天羽丨遐·览——第12届中韩雕塑交流展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由中国雕塑学会和韩国雕刻家协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此次展览除广州本地作品外采用线上展览的形式。疫情给人员往来带来不便,但不能阻断中韩雕塑艺术的交流。线上展是永不落幕的展览形式,这是 12 年来第一次将展览进行数字化的尝试。广州美术学院是中国雕塑教育的核心院校之一,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数字化应用与研究方面走在了前列,不仅可以保证线上展技术上的完美呈现,提高交流展的学术影响力,亦更能增添中韩两国雕塑家的友谊。
“遐·览——第 12 届中韩雕塑交流展”的呈现搭建了雕塑交流的桥梁,为了解当下中韩雕塑现状,探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了条件,也为疫情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增添色彩。
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来详细介绍各位参展艺术家,本期介绍雕塑家马天羽

参展作品《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爱国菜02》马天羽

马天宇作品《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爱国菜02》 不锈钢

115×35×125cm 2015~2017年

《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爱国菜02》局部

作品说明:该作品是作者惯用的一种方式,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白菜为创作原进行纪念碑式的解构与重构。作品中的装饰不再是记录伟大事件的文字或符号,那些象征着坚固、永恒、不朽的东西在被具有短暂生命、容易衰朽腐烂的东西替代并解构。这是一种矛盾,一种质疑,一种审美的惶惑或颤栗。你不禁要问:它是蔬菜吗?若不是,那又是什么呢?它亟待命名。该作品理性并且优雅,今天的超级蔬菜从心动奇想逐渐变为客观实在。另一方面,我们对羽翼未丰的生命技术提出质疑,毕竟自然进化论无法成为它的合法化依据,于是作品也是提问式的。如何对待生命技术?怎样看待这些作品?取决于我们自己。

艺术家介绍

MA TIANYU

——————————————

马天羽

1976年生于河南开封

1994—1998年 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0—2003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    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研究院合署运行)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兼    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副会长

中国雕塑学会 理事

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理事

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客座研究员

雕塑杂志 编委

诱发于悖论的艺术思维

文/宋伟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谈到知识即判断。笔者认为,从知识的概念而言,知识意味着判断,当判断形成一种系统,那么,判断就会转化成一种经验。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经验属于艺术思维的范畴,具体到造型艺术,其艺术经验则体现在形象思维、事物认知、造型方式等多个层面,以此形成一种属于艺术思维的视觉经验。本文要讨论的就是一个有关艺术判断和艺术思维方面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人就是著名雕塑艺术家马天羽。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爱国菜01》

材质:大理石

尺寸:110×110×460cm

年代:2016年

一.具有典型性的悖论案例

在艺术的创作规律当中,思维多元,正向与逆向或各行其是,或并置交叉。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当中,虽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多元并存,但是其艺术表现的特征性 、鲜明性,始终是判断艺术创作是否具有审美独立性的尺度。从马天羽的创作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每一阶段的探索、实践、呈现,均显现出他追求艺术思维的独立性的心格。在此,值得讨论的是,马天羽的艺术思维诱发于形式逻辑中的悖论。他长期思考并创作的艺术命题《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作品,便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悖论案例。
在诠释马天羽的艺术思维之时,有必要先对其系列作品的命名做一点分析。因为作品的名称,即作者的思想意旨,透过标题可以审视到作者的思想出口。他以“亟待商榷的命名”作为作品的标题,向我们表示:一是该作品尚未定名;一是作品现行的名称即该作品的名称。由此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假设该作品尚未定名,那么就自然引出亟待商榷的诸多问题;一是如果视现行的名称就是作品的名称,那么,就会产生与“亟待商榷”之间的逻辑冲突。从形式逻辑角度分析,这是由假设它成立,推出它不成立;又由假设它不成立,推出它成立的命题。这种悖论式的命题产生出两种对立的且又可以彼此圆通的结论。隐含着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不对称但却又可以彼此联结的逻辑问题。这种思维逻辑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事物多面性的追问,有利于认识事物的属性关系,有关这种思维的意义将在后半部分探讨。
更有意味的是,此作还以纪念碑式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来承载着他的社会关注、审美意志以及艺术心理。至此,若了解马天羽这种形式与理念的反差与冲突,还得从他所关注的事物与所表现的内容谈起。

二.对生命技术与艺术的思考

近二十年来,马天羽执着于“蔬菜雕塑”,这绝不是“另辟蹊径”的讨巧,而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发现”。这是他在艺术的形式法则和思想指向方面的发现,具体说来,这是他着眼于对生命技术与艺术的思考之结果。从他创作于2003年的《亟待商榷的命名》到诸如以此命名的“美国橙”“爱国菜”等作品,可以看出马天羽始终在追问着当下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现象,始终在捕捉着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和认知符号。马天羽认为当下时代:“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和效应,正以强大的力量重新改造着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生命技术已经使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意识、文明的前景、世界的前途。”在技术革命高速发展的今天,表现在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方面的,最为突出的就是基因问题。从优质基因到基因重组,再到转基因,人们在享受着技术革命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又在担心着可能带来的问题,可谓是喜忧相间。如同3D打印这种技术革命,带给雕塑家的困惑一样,即隐忧于这种技术会取代雕塑“手艺”,同时又在利用着3D打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无所不及的细节。

这种惑疑的心态来自于人类的矛盾心理,是一种双重性的纠结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无限逻辑循环。马天羽对于这种社会现实,采用艺术的手段,找到了一种能够将矛盾性并置呈现的方式,即命题的悖论性和表现形式上的肯定性。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美国橙》
材质:树脂
尺寸:尺寸可变
年代:2003年
关于命题的悖论性已如上文所叙,而肯定性则见于马天羽所采取的表现手法——“纪念碑”。他以纪念碑形态的恒定性来进行着他的“宏大叙事”,这个“宏大叙事”聚焦的不是那种能与纪念碑意义相吻合的宏大事件,而是技术革命时代所产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某种事物。对此,马天羽指出:“基于生命时代的‘艺术’本身就是时代的象征。蕴含着重大的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文化价值上更具宽泛社会内涵意义的这些作品,承载现在人类的观念和未来人类的不懈追求,唯纪念碑的体量可匹配。”显而易见,马天羽的肯定性是在“纪念碑”实在的视觉形象中确立的。
《亟待商榷的命名》在雕塑造型方面包含着马天羽的视觉经验、呈现方式。在思想方面则集中地体现出马天羽认知新生事物的能力以及心胸。因为,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性的精神产品。人的思想意识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是艺术发生的条件。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与所处时代相匹配的艺术语言。新技术和新艺术的产生必然是以新思想、新方式为前提的,新技术会使艺术形态发生变化。我们当下所处的智能时代的量子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带来的是新的认识论、新的方法论、新的生产力、新的价值论、新的消费观,新的社会学等等。这可能是一场正在萌芽、成长、壮大、发展的社会变革和进步。所以说,马天羽的命题不是主观臆造,而是从疑问、困惑、追寻、希望等因素的思辨中,找到了最契合自己所想、所思的具有悖论特性的命题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方尖碑》2020

材质:石材
年代:2020年

三.题外补充

《亟待商榷的命名》这个标题与其作品本身之间的悖论关系,不同于诸如著名的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和意大利艺术家皮拉内西的矛盾空间。这两位艺术家是在作品的构造中利用视点的交错与转移,使得某种事物的形态在定向进展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过渡或转移到事物形态的反面或进入另一种境遇。而马天羽的“亟待商榷”之系列作品,是通过命题与形象之间的不对称性,言说对问题无法判断和始料未及的困惑心理,其意义在于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对于本体论的思考之中。
《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雕塑,已突破纪念碑固有的为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所树立的纪念性标志物。是将社会意识、未来意识、时空观念用“碑”的方式,呈现出的带有社会学层面的“纪念碑”。是一种综合的和跨越时间范畴的“视觉象征”。在此,马天羽巧妙地运用“题外补充”的修辞方式,来诠释他的艺术思维。换言之,这是一个标题与表达之间的问题,这是用文字的力量在连接着受众在可视的形象与命名之间的体会,这种题外补充的意义还在于:当视觉形象得不到有效诠释之时,文字标题反过来会对于视觉形象起到诠释补充的作用。这绝非是艺术语言的无力而需要文字的图解,而是视觉艺术所留下的伏笔,以便更有兴味地来体会和追逐那种弦外之音。犹如文学中的“破题”,是对作品意义的提示、延伸。
马天羽的“纪念碑”带有提问性,警示性。逻辑上兼有肯定与否定等多重语义的文化指向。在塑造手法上,注重以线塑形,以线围和成具有体量感、节奏性的体面与空间关系。呈现出一种挺拔、高昂的崇高感,这是马天羽的审美投射,因为纪念碑的图式与他的心理图式相适应、相吻合,相推演,因此,才会生成属于他自己的视觉符号。

四.双项重心

马天羽的艺术思维之特性,体现出的是艺术思想中的双项重心,笔者在一篇论述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中曾说到:艺术思维大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沿着一种路数走向思维的深处,是谓“正向思维”,即垂线思维;一种是对于既定的观点、法则的背反,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这种具有反思精神的思维方法称为逆向思维。马天羽的思维方式当属后者。这两种方法,虽与一般思维有共同之处,但艺术思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把艺术经验不断进行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时有变数。就艺术作品而言,支撑它的有双项重心,一是体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旨的逻辑重心,一是附着于逻辑之中的情感重心。两者相互作用却各有侧重。
马天羽的“纪念碑形态”是他形成自我意识的主干,这个主干的形成虽时有断续,然而围绕着对这一形态的探索与琢磨却是构成他艺术历程的点、线、面。期间的“蔬菜”作品,如“美国橙”“爱国菜”“一花一世界”“天安门”以及“思翔者”虽非纪念碑形态,但却在无言地显示着马天羽思维主干上的节点和认知上的反复。这些作品无疑在论证着一位艺术家渐近明晰的艺术之路、思维特性和审美指向。这些作品是马天羽捕捉信息的不同侧面和方向的折射,然而,方向的确立却正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纠缠中诞生的。当认知成熟后,方向即可坚定,确立之后的进展也必然会在这种规律当中承续、延展甚至是逆反,如此这般,往复开来,艺术家的艺术观、思想特性也就会独立和具有影响力。
马天羽的命题,表现出他心理感知的敏感性与艺术思维的深度。其中显现出心理感知与社会感知之间的不对称性,体现出艺术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的交叉性,表现出艺术意志与呈现方式之间的探索性。然而,正是他思想的这些特性,产生了多向度思维的《亟待商榷的命名》这样的带有问题意识的雕塑艺术。
马天羽的命题与纪念性意味的统合,发生在当下,但其问题意识却指向未来。这是马天羽审美意志与表现方式的统一,是视觉经验与艺术思维的统一,是形式逻辑与辩证矛盾之间的统一。

系列作品欣赏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一花一世界》

材质:石膏

尺寸:16×12×15cm

年代:2005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方尖碑2017》

材质:金属

尺寸:60×60×800cm

年代:2017 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天安门》

材质:树脂

尺寸:115×38×50cm

年代:2007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11》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3×19×50cm

年代:2010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07》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20×100×33cm

年代:2008~2020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07》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220×100×33cm

年代:2008~2020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15——催眠醒来的鸡》

《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15——自我催眠的蛋》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180×180×46cm

年代:2018年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15——催眠醒来的鸡》局部

名称:《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15——自我催眠的蛋》局部

名称:《十年磨剑》

材质:不锈钢

尺寸:400cm高

年代:2018年

其他作品欣赏

名称:《小陶塑》

材质:陶

尺寸:10×15×18cm

年代:2002年

名称:《新路》

材质:铜

尺寸:15×13×20cm高

年代:2001年

名称:《新疆少女》

材质:铜

尺寸:30×50×60cm

年代:2012年

名称:《罡》

材质:青铜

尺寸:32×106×116cm

年代:2014年

名称:《玄奘取经》(合作)

材质:大理石

尺寸:280×103×380cm

年代:2016年

名称:《大禹像》

材质:青铜

尺寸:270cm高

年代:2019年

 雕 塑 名 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