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粮场》 杨 永
简介
诗
人
杨永,生于石河子,长于安集海。1975年毕业于一四二团中学。同年,到一四二团二营七连当农工。1980年7月考上老师,1981年调141团5连任小学教师。1986年调河北保定蠡县教育局工作至退休。闲暇时喜欢诗歌创作。
连队的粮场
遥远的记忆像一摞影像
陈年的旧照片已经泛黄
秋天看到农民在路边晒粮
我总是想起7连的粮场
142团2营7连的粮场
近邻连队东南路旁
东边斗渠上垂柳依依荡漾
西南是条田寂寥空旷
东西公路紧挨着粮场
设计的用意是方便运粮
看场的是一位甘肃老汉
瘦小的身材忠厚善良
每一个连队都有粮场
看场的老汉住一间小房
拴一条大黄狗震慑站岗
1975年职工们普遍缺粮
粮场上堆满了丰收的棉粮
夏天麦子飘香秋天玉米金黄
一堆一堆垒成了山冈
提马灯巡夜的老汉一双警惕的眼光
白天来职工用木锨扬场
上风处麦粒飘起金瀑飞扬
一锨一锨风把杂质吹远
一麻袋一麻袋把干麦粒收藏
拖拉机汽车把麦子运向远方
给职工们留下30%的定量
那时候的白面馍暄腾甜香
好像被炊事班掺进了蜜糖
麦子运走了清理粮场
空旷的土地修理得平整溜光
丰收的秋天五谷又登场
黄豆绿豆芝麻还有玉米棒
黄澄澄的玉米棒堆在场上
脱粒机吼叫着喷吐金浪
圆胖胖的玉米粒堆成金山
男职工吃完定量却拉下饥荒
粮场上的工作都算是轻活
一般是孕妇病号分配承当
七八个妇女围着头巾扬场
连队的新闻在她们口中传扬
装车的时候才有小伙子登场
50公斤的麻袋一肩就扛上
看场房子里铁炉盖上烤玉米粒
噼里啪啦的脆响中吃得真香
连队的粮食年年丰收景象
职工们斗私批修大干快上
早出晚归在大田里奔忙
微薄的工资粮油肉定量
那时候我们年少体壮
三四个200克的玉米馍一扫而光
每个月一个人三十多斤口粮
吃不到月底神仙也心慌
连队里纪律严明不许拾荒
老人们拾麦穗溜玉米都上线上纲
挖社会主义墙角罪不可恕
每一粒粮食都要收到粮场
指导员讲政治纲举目张
粮食是国家大计备战备荒
连长派小分队巡逻查岗
队员们昼夜巡查手握钢枪
粮场在连队受重点保护
看场的老汉责任心最强
粮食上场不能丢失和霉变
老汉重要的像半个连长
刚毕业那年我们是初生牛犊
挖大渠掘冻方饿得狗急跳墙
谁设计了一个方案瞒天过海
穿上大衣到粮场妙计偷粮
安集海的夜晚一轮皓月清光
我们邀请老汉躺在粮堆上歌唱
听他讲过去的故事热烈鼓掌
大家却悄悄把玉米粒往大兜里装
寂寞的老汉高兴得心花怒放
小青年们对他这样尊重景仰
他邀请我们经常去粮场探望
我们却心虚得裹紧了衣裳
我们只玩了一次暗渡陈仓
再也不敢去粮场上搞粮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煮玉米夜来香会引来一群饿狼
这是拿政治生命来赌博一场
一旦被指导员知道会很窝囊
我们都在努力争取入党
不能为了肚子把崇高的荣誉搭上
有一年我当了民兵小分队队长
夜巡时听到房西渠沟里响
哗啦啦树叶声是一个人在爬行
原来是看场老汉背着半口袋粮
半口袋麦粒被我拦截在路上
抓不抓天人交战心里翻起巨浪
我一辈子也难忘老汉乞求的眼光
那一种哀怜表情经常让我受伤
监守自盗粮食是重罪一桩
游街示众批斗颜面无光
粮场换了一个小伙子值勤看场
他长得孔武有力威猛强壮
现在想一想都是那该死的定量
苛刻的粗细比例让人们抓狂
缺粮少肉的日子还要竭尽力量
沉重的农活让连队逊色于地方
怀旧的旅途中我刻意寻找粮场
荒草野蒿和芦苇在田野摇晃
记忆中的粮场和岁月一同消失
只有熟悉的风儿对我呢喃着过往
乌市2017.9.13
编辑推荐阅读
《致长辈们》不周山
爱终究是要来日方长的事情
从《摔跤吧!爸爸》看爱的另一种可能
创作 作家
不周山 | 余长城 | 蒋小寒 | 查文瑾 | 潘慧增 | 书香一瓢
再水一方 | 文海 | 小彤 | 茶香 | 孟奀 | 怀素 | 黄玉生
李全文 | 红叶霜美 杨永| 陆文谿 | 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