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一生残暴,却大是大非不糊涂,最后死在抗清前线!

谈及张献忠,清朝史书上给予的评价,重点是“残暴”这两个字,将四川百姓之死,几乎全部归咎于张献忠,比如透露了滔天杀气的“七杀碑”。当然,现代研究发现,张献忠屠川只是清朝的抹黑而已,清军屠杀的川民数量应该不低于张献忠(清军有过三次屠川)。

但不管如何,从1630年起兵以来,张献忠的确杀人无数,说他一生残暴,也并不冤枉他。然而,张献忠一生残暴,不代表他对民族毫无功劳。尤其是死前遗言,展现了枭雄本色,足以让吴三桂、洪承畴等之流羞愧。

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殉国,大明群龙无首。此时张献忠做什么呢?简单的说,称帝建国,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简单的说,前面起义时朝廷还能“招抚”,但称帝建国之后,张献忠就和明廷不死不休了。

然而,这时出现了新情况,因为清军入关了。1646年7月,清军步步逼近,威胁到了大西政权,张献忠决定北上陕西抗清。

(1)清朝吴伟业《鹿樵纪闻(绥寇纪略)·献忠屠蜀》记载,张献忠抗清之前,“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当然,吴伟业这么记载,主要是说明张献忠的残暴,但实际上张献忠有“断绝后路”之心。

(2)在和清军战争中,张献忠身处前线,结果被叛徒指引,最后中箭而亡,死在抗清前线。曾对孙可望说过这么一句话,展现了枭雄本色,“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张献忠死了之后,大西军的余部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其中,最典型的是李定国,可谓是南明政权的擎天柱。而后来南明的部队,主力就是大西军。

可以说,对于传统中国而言,张献忠是有大功于民族,(1)自身的抗清之举,在大是大非上一点都不糊涂,(2)余部加入南明,继续抗清的行动。换言之,如果没有张献忠的大西军,可能南明早就结束了。

南明存在的意义,不是让战乱时间拉长,而是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意志。如果一个民族,给敌人轻易征服,没什么人反抗,相信这个民族没有前途。可惜的是,汉奸卖国贼太多了。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张献忠虽然残暴,却让人佩服,在民族大是大非一点都不糊涂。至少,与他同时代的洪承畴、吴三桂、范文程、郑芝龙、钱谦益、宁完我等人,在节操和民族大义上完全比不上张献忠。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吧!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之祸,究竟是张献忠造成的,还是清军造成的?其实,在清朝遗老编修的《清史稿》上,赞扬清朝大兵的一句话,却透露了一定的玄机:“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只要一赫怒就屠城的军队,能和四川之祸脱离了干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