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重用马谡之谜,被南朝史家一记载解开,诸葛亮形象大受影响

对于诸葛亮重用马谡,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分析,其中最典型的是才华论,即马谡才华横溢,打动了诸葛亮,所以才不顾刘备“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的评价,弃赵云、魏延等宿将不用,而选择马谡为前敌主帅,镇守街亭要地。

然而,南朝史家的一句记载,却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诸葛亮重用马谡这一千古之谜。不仅如此,这一段记载还让诸葛亮形象大受影响。

马谡并非庸人,史载“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两人超越了工作关系的范畴。

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战中,马谡献谋“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为诸葛亮提供了最佳方案,所以后来才有七擒孟获的传说,史书记载是“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由此,诸葛亮进一步信任马谡。

从《三国志》记载中,不难看到诸葛亮欣赏马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才华。当然,诸葛亮也没想到马谡只是纸上谈兵的参谋,而没有指挥作战的才华,因此顶多是诸葛亮的一个失误罢了。

然而,南朝史家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中一句话,却从另一个角度,解开了诸葛亮重用马谡的原因,并非诸葛亮失误,而是另有深层原因。

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裴松之推测马良和诸葛亮是结拜兄弟,或者结为儿女亲家,因为诸葛亮年长,所以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史书有马良称诸葛亮“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的记载。从史书记载来看,除了马良、诸葛均(诸葛亮弟弟)之外,蜀汉文武大臣无人称诸葛亮尊兄。

其实,即便裴松之推测有误,但就马良对诸葛亮的称呼而言,足以证明两人关系非比寻常。

马良又是何人呢?原来他是马谡的亲哥哥,死于夷陵之战。马良死后,诸葛亮痛惜之情可想而知,自然而然的就把情感转移到马谡身上了,于是有了任人唯亲之嫌。

诸葛亮对马谡的感情,马谡亲口承认,史书记载的很清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蜀汉文武大臣谁能与诸葛亮如此亲密?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感情,受到马良的影响。

如果马谡只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那就罢了,偏偏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又立下平定南中的献策之功,所以诸葛亮就快马加鞭的启用马谡。但想要立足蜀汉朝堂,就必须要有充任主官、独当一面的战功,因此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等老将,偏偏让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唯一提到的武将叫向宠,只是夷陵之战中“秭归之败,宠营特完”,保持了完整建制的逃了回来,一生仅有这一功劳,却被诸葛亮提拔为成都最高军事长官,为什么?因为诸葛亮和向宠亲叔叔向朗关系很好,向朗是丞相府的长史。

诸葛亮为何这么着急的提拔向宠、马谡等人呢?真相却让诸葛亮形象大受影响,原因很简单,诸葛亮代表的是荆楚派,而荆楚派虽然文官势力很强,但在军事上却很弱,一直没有得力大将。

不妨看一看诸葛亮重用之人,比如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马谡、马良、向朗等人,都出生于荆楚。相反,四川本地势力,却鲜有掌握大权者,一直被荆楚派死死压住。

所以,诸葛亮宁可重用凉州天水的姜维,牢牢掌握军权,也不愿托付给本地派。难道四川本地真没有名将?显然不是,只是诸葛亮不愿重用罢了。

换言之,蜀汉国内矛盾重重,外来荆楚派一直压制着本土派,两者不是融合,而是处于对抗状态。这也导致邓艾兵临城下时,荆楚派不少人要战,但本地派却要降,最终蜀汉轻松被魏国灭掉,这和诸葛亮执政时,留下的“党争”矛盾不无关系。

因此,从诸葛亮重用马谡这件事上,可以看到诸葛亮的确在经营小圈子,魏延不入小圈子,所以不得重用;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不在小圈子,所以也被贬斥.......相反,只要在诸葛亮小圈子里的人,即便马谡、向宠这些能力一般之人,也能鸡犬升天。所以,诸葛亮是优秀政治家,但却不是真正大公无私的政治家。

当然,诸葛亮这种任人唯亲,或许是想集权,这样达到号令统一的目的,如此才能尽快北伐,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想要这么做,就必须要有一群人支持他,由此只能重用小圈子里的人了。如果诸葛亮真的唯才是举,提拔了反对派人上来,导致蜀国决策层意见众多,又如何能尽快北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