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档案失踪之谜,却被一奇书解开:刘大夏蒙冤600年!
作为人类航海史上一个空前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郑和下西洋却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档案资料神秘失踪,让后人没办法了解这一辉煌历史,只能从史料和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一鳞半爪。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究竟去了哪里?根据内库档案写成的《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一段话,成为传统史学界的观点,即:刘大夏毁掉了郑和下西洋资料。
三保(即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所谓“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就是应该烧掉,以断绝皇帝的这种下西洋的想法。当时,明宪宗想要消防明成祖朱棣,所以就让兵部找资料,做准备下西洋的准备。然而,刘大夏认为下西洋耗资无数,于国无益,所以就“毁掉”了这些资料。
后来,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连明朝人也这么看。万历时期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但作者又自称,本书荒诞不经),就将矛头指向了刘大夏。到了近代,有更多的人认同刘大夏毁掉资料,比如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郑和之后再未有派遣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
刘大夏有作案动机,但有没有胆量呢?当时,刘大夏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车驾司郎中),对兵部条文应该很清楚,按照明朝管理规范,刘大夏这一行为罪行当斩。更诡异的是,一年之后,刘大夏升任兵部尚书。
《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
不过,明朝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一言不合就骂皇帝,所以姑且认为刘大夏胆子大,敢于顶风作案知法犯法,最后还能瞒天过海,以至于把皇帝都蒙蔽了。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几十年之后,刘大夏有没有烧毁的郑和下西洋档案资料,却一本奇书给揭开了真相,刘大夏蒙冤600年!
嘉靖年间,有一个叫茅坤的官员,职务也是车驾司郎中,他正在编写一本叫《武备志》的书时,就曾查阅过《郑和出使水程》(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主要就是这本书)。如今还能看到,这本书中就收录有《郑和航海图》——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显然,刘大夏没有毁掉资料,可能是藏匿了起来,后来又放了回去,不然茅坤如何能看到《郑和出使水程》等资料?有学者感慨,难怪不是刘大夏,《武备志》清楚的给出了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武备志》(乾隆时期成为禁书)是一本奇书,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百科全书”,虽然知名度不算高,但却记载了从春秋到明代兵学的各个方面。这本书不属于原创,但却是茅坤、茅国缙、茅元仪祖孙三代接力编修整理而出,全书一共有240万字。
既然刘大夏不是真凶,那么谁是罪魁祸首呢?有学者还提出一个看法,就是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频发,可能这一批资料在乱军之中被毁掉了。
但这一观点,还是经不起推敲,原因很简单: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的《明史稿》中,就有不少郑和下西洋舰队规模、线路、以及技术装备等的描述。在《明史》定稿之后,郑和下西洋的描述,全部被删除了。
还有一个关键在于,《明史稿》中记载的下西洋内容,在明朝其他史书上没有。由此可以推断:清朝时期,《郑和出使水程》还在。
清朝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一书中,记载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旧港。但在如今正规史书中,却认为这一年下西洋是“停摆”。后来考古发现,这一记载是正确的。乾隆年间的这本书,如何知道300多年前的事?答案一目了然。
联系到乾隆在《明史》定稿之后,就将1000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销毁,只留下3000多份明朝中后期的资料,就很能说明郑和下西洋资料去向了。后来,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毁掉的存目(四库全书中记载被毁掉书籍的书名)和不存目书籍不计其数。
比如,《四库全书》存书仅仅3475部、79070卷,但存目焚毁6766部、93556 卷,毁掉的比保存的还要多,《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中,还不确定被删改了多少。
从乾隆之后,就再也没有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流出,说明乾隆才是毁掉档案资料的罪魁祸首。或许,乾隆自己都没注意,随手一勾,《郑和出使水程》就和无数明朝资料被销毁了。
乾隆的这一举动,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困惑,也让中国历史变得模糊起来。郑和下西洋的真相难觅,只是乾隆带来的麻烦之一,在《明史》中还有很多问题,无数原始资料被毁,如今很难确定明史记载的准确性,明朝虽然离我们不远,但现代人却始终难以看清。正因如此,所以有学者研究之后感慨:乾隆不愧是历史毁灭者!
所谓“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乱人心,欲乱人心,毁其太祖”,乾隆是一个高明的权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