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人民大会堂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一度让世界瞩目和向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比故宫面积还大的建筑,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仅仅10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了包揽多项世界之最的人民大会堂,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要知道,当时同时期的其他世界知名建筑:联合国总部大厦从建设到完成,用时7年,日内瓦的“万国宫”是8年,而悉尼歌剧院甚至花费整整14年,才建设完成。

那么作为我国最经典的建筑杰作之一,人民大会堂是如何在10个月的时间里,建设完成的呢?

1958年,我国最大的会议中心,能容纳的人数只有千余人,但我国的会议人数有时会出现万人以上,代表们无奈只能露天开会,风吹日晒再加上声音限制,很不利于大家商讨大事。于是建设一所能容纳万人以上的大会堂,迫在眉睫。不过这样一座建筑,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不仅没有任何先例可寻,还要在10周年盛典之前建设完成,简直比登天还难。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而当时的北京建筑设计院,除了大会堂,还肩负着国庆十大工程的另外七项,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时间不等人,3天的时间里,全国17个省市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全部抵达北京,有些专家接到通知后,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到了北京,他们就立即投入工作,只花了5天的时间,就设计出了第一稿的设计图纸,又过五天,第二稿也完成了,接下来的一周,他们又完成了第三稿。然而无一例外,这三稿都没通过。因为专家们各执己见,关于大会堂的位置,到底是在广场西边还是南边,还有大会堂的高度,是否要超过天安门城楼,一直没有定论。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这时有人提出,大会堂可以建在广场的西边,高度可以高过天安门城楼,位置终于确定下来。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大家又遇到第二个难题。

因为一开始划定的大会堂建筑用地标准,东西宽是140米 南北长为270米,建筑面积也不能超过7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要建的是一个万人的大会堂,如果按照这个面积去算,平均到每个座位,也不过就是7平方米的面积,有人可能要说,这不小了。的确,这不是不能做到,但上面的要求是这个大会堂除了,要能容纳万人开会以外,还要能够让5000人在这里吃饭,7万平方米是远远不够的。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当然设计者们也想了各种办法,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数字,设计方案一个接着一个,但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眼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工程相关人员都心急如焚。这时,40多岁的建筑师赵东日,在亲自测量过后,大着胆子提出了一个方案,将整个大会堂的面积设计成210米*340米,面积直接提高到17万平方米。当时的赵东日在参与建设的专家们当中,着实比较年轻,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赵东日提出的这个建设方案通过了。

方案确定后,附近的居民为了积极配合大会堂的建造,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完成了搬迁,然而工程刚一开动就被迫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在人民大会堂一开始的设计方案里,地基要挖到4米深,才能保持地基的稳固。但是动工之后,大家才发现,这里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必须挖到8米深才可以。这就导致一开始预算的人手,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然而开工不到一个月,万人大会堂的建设工地上,就出现了一支壮观的队伍。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义务劳动者,在听说大会堂的建设需要支援的消息,很多人就自愿报名参加。而有了他们的加入,工程的地基建设进展飞速,但很快大会堂建设的最大难关出现了。

1959年初,万人大礼堂开始建设顶棚,它的高度为33米,大概有10层楼那么高。按理来说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是这个顶棚要满足,“满天星斗 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要将这个理念体现出来,难度着实不小。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除了要考虑顶棚的高度,还要考虑跨度,要想实现预想的理念,在这样大的跨度内,不可能仅仅有一根立柱。于是工程师们就想,可不可以用钢梁支撑起顶棚。

因为整个万人大礼堂的三层,均没有立柱,都是用钢梁支撑起来的。但是大家三次将钢梁吊起,却还是失败了。

就在这时,一个叫做包瑞林的工程师,想到一个“土法”,而这个办法还真的起了作用。

包瑞林想得这个“土法”,就是用两个钢制的龙门架,固定住钢梁,在原来的梁上面再加一个水平梁,接下来再做一个菱形的钢架,直接固定在钢梁上面,从而改变钢梁的受力结构。工程师们经过研究,发现此办法可行,于是连夜赶工,3天之内就将所有准备工作完成,果然,第四次起吊时,包瑞林的“土法”立竿见影,钢梁顺利就位,最大的难关终于克服了。然而此时,10个月的完工期限已经过半,而大会堂的内部,还没有一大部分施工没有完成。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有了这个“土法”的经验,施工团队知道,一味地蛮干是不可能按时完成工期的。于是在各方的集思广益之下,施工现场出现了很多创新工具和提高效率的方法,用巧干来加快工程的进度,不仅发明了用计算数据代替传统的放大样模式,还采用了“见缝插针”的办法,将捆扎钢筋的任务和木工活同时进行。

就这样,工人们用自己创造的工艺流程,在规定期限里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大会堂的建设。最让人惊讶的是,当时大礼堂的9997个座位,是施工团队在看不见大礼堂的情况下,直接设计制作完成的。就这样,从大会堂的外部到内部,从顶棚到座位,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1959年8月底,万人大会堂建设完成,在经过大半个月的审核后,正式交付使用。

人民大会堂“建造之谜”:历时10个月创造奇迹,包揽多项世界之最

短短10个月的时间,我国劳动者就建造了这样一座建筑,包揽了多项“世界之最”,比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平板玻璃,世界上最大的单块地毯,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棵移植松柏,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劳动者的智慧。张眼看世界,罗叔聊风云,喜欢的朋友记得点个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