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办好高质量的暑期托管 不能只是“看孩子”
原标题:办好高质量的暑期托管,不能只是“看孩子”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托管服务,就很可能“一头热,一头冷”。
近日,北京、江苏、河南等多地教育部门表示将开办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班,令正在为暑期“看护难”犯愁的家长喜出望外,一些人认为,由政府部门开设“公办暑期托管班”值得点赞。
在假期中,为学生提供托管服务,主要目的是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暑假活动去处。而要开展好托管服务,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经费,二是师资,三是服务质量。如果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托管服务,就很可能“一头热,一头冷”。
开设暑期托管班,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社区主导、团委与教育部门多部门参与的暑期托管班,这也可以称为社区(社会)教育模式,比如上海。自2014年起,上海团市委、上海市教委等14家单位共同主办爱心暑托班,除2020年因疫情原因停办之外,累计开办暑托班2925个,已连续8年成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政府实事项目。
二是由教育局(教委)牵头,学校为主体的暑期托管班。北京今年就要求,各区教委本着公益、志愿的原则组织暑期托管服务,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计划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学生以就近的原则选择托管服务。
很显然,以学校为主体的第二种方式,是今年暑托班的新动向。相比社区主导模式,由学校主导的暑期托管班,覆盖面会更广。不少舆论也把这种方式的暑托班与当前治理校外培训乱象联系起来,认为由学校开展暑期托管班,不仅解决了孩子的假期去处问题,还有利于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有了这样的暑期托管班,即使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里举办补习班也没有问题。
但是,办好这样的暑托班并不容易。
开展托管服务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假期开展托管服务,意味着需要教师(本校教师或外聘教师)加班。这就涉及开放校园提供托管服务的经费问题。北京提出,可适当收取费用,但显然,由于托管服务属于公益性质,就是向家长收取费用,也必须按成本进行分摊。如果费用过高,家长可能未必愿意支付。
收费高低,还取决于开展怎样的托管服务。如果只给学生提供学校场所,不组织活动,收费自然是很低的,这类托管服务,只适合那些暑假家里没人看管的学生。而要开展兴趣课程,则要看兴趣课程的质量,如果质量高,即便收费高一点,家长也愿意送孩子去学校,反之,如果兴趣课程的质量一般,家长就不太愿意把孩子送去学校。
此前,有传言称,为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我国可能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节假日进行线上线下补习。落实这一禁令,就必须由学校和社区“补位”。从现实看,有的家长在假期里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是出于无奈——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不安全,带去办公室也不是长久之计,权衡下来,就只有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对于这部分家长,如果所住小区和就近的学校能提供托管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虑,也就不必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
但托管服务,如果只是提供照看学生的服务,而没有科学设计的托管课程、活动,恐怕也难以令家长满意。部分希望利用暑假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发展孩子兴趣的家长就不太会选择托管。即使禁止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补课班,家长也会选择请私教,或者送孩子去没有合法资质的、在小区里租房开展地下培训的地方。
因此,对于暑假由学校提供的托管服务,不应该做过多的限制,而应该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从满足家长和需求出发,设计托管服务活动,由家长自主选择。部分基础性的托管服务,如使用学校的场馆,学校提供基本的照看、辅导完成作业服务,可以不收费。而拓展性的托管服务,家长则根据学生选择参与的项目缴纳部分费用,用于支付参与托管服务的教师的付出。
此外,学校在假期开展托管服务,不能简单地要求所有教师参与,而应该基于保障教师的休息权,采取外聘教师、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推进托管服务。
由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被认为是变相“取消教师寒暑假”,最近频频登上热搜,但取消教师的寒暑假,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校之所以要放寒暑假,是为了给师生休整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暑假也是充电、学习的好时机,如果要求所有教师都投入参与假期的托管服务,会让教师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并滋生职业倦怠感。
因此,外聘教师、购买第三方服务提供托管服务是比较适合的方式,这笔经费应该由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道理很简单,如果向家长收费,只有几个学生参加选择托管服务,收来的费用如何支付教师的加班费?这可能导致托管服务“叫好不叫座”——政府部门很热,学校态度一般,家长反应很冷。
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是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托管服务的学校则门可罗雀。即便校外培训机构不开课,家长想让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假期生活,也不会对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自习,或者自娱自乐的托管服务感兴趣。
从根本上说,要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属于自己的假期,需要全社会携手给孩子提供有意义的去处。与此同时,还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我国家长普遍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排名,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实现“逆袭”“赶超”,不解决这一问题,就很难把孩子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图片编辑:张旭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