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名字,不普通的人生。
他的名字很普通,估计公安局系统跳一下,有上百个这样的名字,就连他的长相,据说也一般,走在路上一点范儿都没有,他的名气不大,不提他的儿子基本上没有人会记住他的名字。
如此看,他是个普通人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的历史规律是很有意思的,当所有的普通都融合在一起,那么普通就不再是普通而是极为不普通。
他叫王华。王阳明的爹。壹
公元(1446年),王华出生在余姚一个富裕家庭,祖上经商,到了他这一代,妥妥的富豪级别。按照这个设定,富二代的王华其实用不着如何努力就足够上一所好的大学,再不济,退而求其次做个富甲一方的商人,日子总会过得不错,但王华却没这个打算。
他似乎很早熟,很早就明白,再多的钱财,再多的房产都比不上读书,一个有学问的人走哪儿都能带着知识财富的光环,而一个商人带去的只有一身的铜臭。
这个认知很惊艳,也很符合大明的价值观,就连他老爹也认同了这一点,积极支持他读书。
如果说聪明人有等级的话,那么王华绝对是一等的聪明人,尽管他的名字很普通,架在他脖子上的脑袋却一点都不普通,基本上学什么会什么,两三岁的孩子,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这个特长在王华这里宛如一个难以解开的方程式,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他总能做到最好。
如此傲人的成绩,任谁看了都能赞扬两句。时任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并大加赞叹,以状元及第期许。由此,王华名闻遐迩,大家世族争着前来礼聘他为子弟师。当时浙江左布政使宁良请王华到他的家乡祁阳任教,宁家有数千卷藏书,王华执教之余,足不出户,闭门读书。
如此天赋,还如此努力,不成功天理难容了。贰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在祁阳教学期满,回乡参加乡试。
考试这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考出好成绩的,比如后来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才华不用多说,绝对是杠杠的,可结果如何,考到了60岁才有个小官做做。写出鬼怪小说的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直到古稀都还在参加科举考试,直到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这就是有才华没天赋的一类人,而另外一类人,天生就适合考试,比如同时代的张居正,那完全是科举考试的宠儿,只要走入考场,基本上都是好成绩,十二岁童子考试,一把过,二十三岁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妥妥的考霸!
王华就是属于第二种人。
天顺六年(1462年),王华中秀才,与好友谢迁并列第一。
看到这个结果,估计李白、杜甫都要说一句,这小子考运太好了,给点我,没准我也是个状元郎。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华由于学问高深,直接被校方报送录科考度的儒士。
厉害么?
这不是废话。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以浙江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原本王华本应是第一,因答谢考官时身着白衣,被主考认为不成体统降为第二名。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在会试中名列第三十三位,录取他的正好是他的好友——“礼记”房的同考官谢迁。
没关系,中考第一第二没多大的分别,关键是高考。
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殿试。王华被点为第一,状元及第。
有人说不就是一个状元么,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又不是他一个,没见过别人这么自吹自擂的。状元的确年年有,但要站在这个领奖台难度有多大呢?首先这些人绝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学霸,其次这些人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没有人天生就是牛顿、高斯、爱因斯坦,所以面对这个状元,我们应该为其点赞。
如果说考试王华是自带主角光环的话,那么做官他绝对是自带加速器。
王华从翰林修撰、日讲官、学士、礼部左侍郎到吏部尚书——正儿八经的二品官,他走得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任何的磨难。似乎天下的好事都排着队等着他。
看到这句话,王华估计要笑了:我也不想,可实力不答应呀。叁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华晋升翰林学士,仍兼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因为才学出众,器度不凡,又在讲幄授课最久,明孝宗特别器重,命赐金带,四品官服,圣眷日隆。
就这一条,足够他吹一辈子,但他从未这么做过,相比于才华,他似乎更在意的是德行。
明 陈老莲 人物图
六岁时,王华与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看见一位喝醉了酒的大叔来河边洗脚,走的时候把钱袋忘在河边。
王华拾起,打开一看,内有数十两黄金,搁在现在,黄金都是值钱货,更别说是大明那个时代,这妥妥的一笔横财,大人见了都难免动心,不要说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面对黄金,王华选择了等待,但这么一笔横财,难免引人心疼,所以他将钱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足足等了四个多小时,那醉汉才一把眼泪一把汗水的跑了过来。
王华迎上前说:“是来找你的金子吗?”于是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给他,醉汉找到金子感激非常,拿出一两酬谢,王华笑道:“不拿你数金反要你一两吗?”尽管醉汉一再坚持,王华就是不接受。
面对真金白银不动于心,这操守,绝了。
有人说,也许人家不好这一口,王家本就有钱,见怪不怪了。
这话有道理么,也许有,也许没有。
但下面这件事,和王家有没有钱绝对没关系。
王华成年后,曾借居一富翁家,富翁见王华一表人才,还是个读书人,就动了心思。
到了晚上,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华借点东西,好给自己生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小妾到了,拿出纸条给王华看,说:这是主人之意。
纸上写著:“欲求人间种。”
王华提笔在旁写道:“恐惊天上神。”
任她百般诱惑,王华就是不答应。
年少气盛,这样的好机会,又几人能做到柳下惠呢?
至少王华做到了。
也许你会说一两次算不得什么,好,那么接着看第三次。成年后的王华因为才华横溢,被人请去当老师,后来期限满了,一帮学生们设宴为他饯行,他们想试一下王华的节操,特意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并事先藏了两个漂亮妹子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都告辞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两个漂亮妹子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王华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
拾金而不昧, 色而不动心,这是妥妥的君子,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呢?
羡我同年老状头,贤郎名位颇相侔。
龙山佳气重重见,舜水恩波滚滚流。
调味查梨同入鼎,济川桥梓共为舟。
相看尽道登科乐,却合同担廊庙忧。
——黄珣《贺年侄王伯安登第》
这是王华的同榜进士榜眼黄珣,在王守仁登第后写给王华的赞扬诗,除
了妥妥的羡慕之外,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对人品的喜欢和敬佩。
老子婆娑看儿曹,整顿乾坤,当代重逢王海日;
吾皇神武安天下,扫除纷乱,家祭无忘陆放翁。
(王华晚年号海日翁)
这是晚清四大名臣李鸿章自题的对联,看来他对王华,除了一股脑的喜欢,还是喜欢。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痴于肉体,迷于声音,醉于深情,最后,折于物质,还给现实”。
这是吴桂君 《喜欢一个人》里的一段话,用在王华的身上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肆
正德二年(1507年),宦官刘瑾专权,朝中大臣纷纷上门拜访表示投效,唯独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这人是太监,却喜欢有才华有品德的王华,面对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表示出了足够的诚意,曾两次派人找了王华,并且让人告诉王华,他很喜欢王华的才华和人品,若王华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
面对诱惑,王华不为所动,加上长子王守仁也不依附刘瑾,父子俩一时之间被刘瑾拉入了AAA级黑名单,盛怒之下的王公公当即就贬王守仁为驿丞,调王华为南京吏部尚书,没多久,又借故指摘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小谬误,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为所动,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
明 陈老莲 人物图
有人曾经问王华:“你人生最骄傲的事是什么?”
有人说是他做了《通鉴纂要》的编辑,写了《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著作等身。他摇了摇头表示这些都不是。
有人又说,是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及第。他依旧摇了摇头表示不是。
还有人说,是他拾金不昧、拒绝了色诱,抵住了刘谨的威胁。他依旧笑着摇头了摇头,表示不是这个。
也有人说,这个太简单了,他一生为官20余年,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虽无突出建树,但颇有节操,为官有清名,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
尽管那人总结性地说了一大堆,他依旧摇头表示否决。
众人不解,将目光看向他,看他说出了终极答案。
他说,他人生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生了四个儿子。
四个儿子里,老大王守仁,是一个亮瞎世人眼睛的名字,因为在不久的将来,王阳明三个字是超越同时代所有人的存在,包括他这个考上了状元的爹。
为了这件事,他和一般农村的小老头、小老太太一样,曾经当着别人的面絮絮叨叨地将自己的儿子夸得天花烂坠,全然不顾别人的白眼和埋怨:“就你有儿子,我家没有么?”
多少次,他甚至忍不住提笔写了不少赞扬的句子。
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注:王守仁平宁五之乱后,王华题于自己书斋上)
雪压孤舟,一叶载六花归去;雁横远塞,片笺写八字出来。(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藕笔盈池,竹简蕉书安可写;苔衣满地,秧针柳线不能缝。(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百尺竿头站脚;千层浪里翻身。(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一年春长长春发;五月夏半半夏生。(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这样的句子他写了很多,很多时候他独自一人抚摸回味,说不出的欢喜。
很多人说他宛如一个藏于江湖的高手,名字普通,事情也普通,唯独那活脱脱的人生却一点都不普通,这才是高手的境界。
对此他淡淡地一笑,许久才说了句:
“谁规定普通的名字,就不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呢?这样的人如果没有,那就从我王华开始。”
世间 · 好物
作者:景志祥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