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肿瘤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

久久健康网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凝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多少年来它不仅为炎黄子孙解除病痛,而且还因其确切的疗效远播海外,恩泽众生。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所用的药物与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它是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治疗肿瘤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在许多方面可补西医之不足。临床使用的化疗药品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们试图在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寻找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特别在增效减毒、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一、传统中医对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与现代肿瘤完全对应的病名,有关肿瘤的记载包含在许多中医病证名称中。当然,这些中医病证名称并非与现代肿瘤完全等同,但对于肿瘤的治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将有关中医记载肿瘤的病证名与类似现代医学的病名对照如下:

  (一)相当于恶性肿瘤的病症

  噎膈:食管癌或贲门癌。

  翻胃(胃反、翻胃):胃体、胃窦部癌。

  症瘕(积聚):腹腔恶性肿瘤,部位包括肝、脾、子宫、卵巢、胰腺及肾脏等。

  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大。

  肝积(肥气、癖黄、肝着):原发或继发肝癌及肝淋巴肉瘤。

  肺积(息喷):晚期胃癌。

  失容: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伏粱: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乳岩(乳石痈):乳腺癌。

  妒乳:湿疹样乳癌。

  肾岩:阴茎癌。

翻花:阴茎癌或其他体表恶性肿瘤破溃呈菜花状隆起。

  茧唇:唇癌。

  舌菌:舌癌。

  喉百叶:喉癌。

  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阴道癌。

  石瘕:子宫肉瘤及盆腔良、恶性肿瘤。

  骨疽:骨的良、恶性肿瘤。

  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及何杰金病。

  缓疽(肉色疽):软组织恶性肿瘤。

  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疮:体表的恶性肿瘤、癌性溃疡。

  石瘿:甲状腺腺癌,甲状腺腺瘤。

  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的恶性肿瘤。

肉瘤:据《千金方》记载所描述者,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按《外科正宗》描述者相当于脂肪瘤等良性肿瘤。

  (二)相当于良性肿瘤的病症

  瘿瘤:甲状腺腺瘤、囊肿及癌。

  脂瘤: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肿。

  痰包:舌下囊肿。

  痰核:慢性淋巴结炎及结核。

  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胎瘤(红丝瘤):小儿血管瘤。

  筋瘤:腱鞘囊肿。

  气瘤:软组织肿瘤。

  耳瘤:外耳道乳头状瘤。

  骨瘤:骨良性肿瘤。

  疣、痣、息肉、赘生物:指体表良性小肿瘤及疣赘。

  二、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与对多数疾病的认识一样,中医认为肿瘤是属于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产生并非是人体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由内因、外因以及患者体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虚邪实

  正虚是指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侵犯机体,则疾病丛生,肿瘤的发生与正虚有着密切的关系。邪实既指感受邪气,又指体内邪气过盛,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劳伤,皆可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七血紊乱,或为痰凝,或为血瘀。而瘀血、痰块又反过来作为致病因素,在正虚的条件下,内外合邪,毒邪留滞,而成肿块,致发肿瘤。故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补先后天功能,增强和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常用的法则,对预防癌瘤、治疗癌瘤、带病延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气滞血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功用主要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气血失调,常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不舒,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瘀结日久,必成症瘕积聚。在治疗上,常于扶正药中配合理气活血之药。凡是癌瘤形见肿块,伴有疼痛,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故参合调理气机、活血化瘀的方法,是治疗癌瘤不可忽略的主要法则之一。

(三)脏腑失调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肺、肾、脾,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若脏腑失调,则引起气血紊乱,或先天脏腑禀赋不足,皆为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调整脏腑功能,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治疗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痰湿凝聚

  痰湿均属水湿为患。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皆可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痰湿凝聚。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凝聚是肿瘤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在治疗上,切莫忘记应用化痰散结、祛湿解毒治疗肿瘤。

  (五)毒热内结

  火热为阳盛所生,热多为外淫,火常自内生,但火热多混称。火为阳性,易伤津动血,耗气灼阴,常易致肿疡。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症状不明显,如高烧、渴喜冷饮、面目红赤、便秘溲赤等;虚火则以阴伤为主,有虚热证,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舌尖嫩红等。火热入于血分,可滞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上多见癌瘤患者呈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鸱张,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进展,属于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则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胬肉高突,渗流血水。治实热阳证火毒之邪应投大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品,而对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调和气血,祛除阴毒之邪。

  (编辑:陆进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