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最近披露出来有不少上市公司直接通过虚增货币资金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造假呢?虚增货币资金,虽然看起来比较容易露出破绽,但相对于其他会计科目,操作起来要容易多了。
营业收入虚增,货币资金也随之虚增,直接对应,看起来更“合理”,如果选择其他资产的虚增进行对应,一是容易引起怀疑,二是比较麻烦。
比如虚增销售收入,如果选择“应收账款”科目对应,应收账款科目的金额必须大幅增加,就容易引起财报分析者的叽叽喳喳;如果选择“预付账款”“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进行对应,需要通过这些科目,先套出资金,然后,再通过“购买”方式回流企业,要做到与现金流相对应,虽然比较隐蔽,但太麻烦了。
因此,虚增收入,还不如直接通过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进行虚增货币资金。这样,只要搞定或成功骗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就大功告成了。
Jingyi_C7Y:货币资金科目审计都是100%发函,100%回函的嘛,造假得搞银行啊。
沉默的螺旋L:东北那家卖生物制剂的,花了几千万租了一栋楼,虚拟了一家支行出来。
MXJ-Mr-K:一般情况都是搞定事务所的审计师,骗过的很少,双方大都是心照不宣,博弈的都是审计费而已。
V__Mary:若将审计方式改为监管部门委托审计,审计力度及结果是否会有不同?现有的社会审计模式均为被审单位与审计公司的合作,归根结底是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利益关系。
货币资金是点得清楚的,也是完全可以通过银行函证进行核实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确实胆大包天,人家就是敢于在钱上造假。
总结起来,财报中的货币资金有三大陷阱:
- 一是虚增现金,方式简单粗暴,直接在账面上虚构现金。
- 二是隐瞒资金受限,也就是账面上的现金确实是真实的,但这些现金已经作了质押,无法自由支配。
- 三是“露个脸”资金,这些资金被安排在资产负债表日前汇入公司“露个脸”,在编完表后,这些资金就汇出消失了,账上还是没有多少资金。
有一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看似相当不错,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甚至比实现的净利润金额要高。该公司在没有银行借款的同时,货币资金高企,看起来企业财务状况真好!但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还是要通过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分析一下,如果该公司富余的现金流量不是建立在预收账款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而是由于应付账款的大幅增加造成的,这就要怀疑该公司故意推迟支付应付款,而人为地使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得“好看”,这是不可能持续的。另外,如果一家公司在坐拥巨额货币资金的同时,却仍然欠着大笔货款而不向供应商结款,这令人生疑,得分析下这些货币资金是不是造假了,是不是受限了。高品投资:马大哥, “中公教育”这家公司的“高存高贷” “借钱大笔分红” 是啥天秀?【案例回顾:货币资金造假大案】不少人认为,货币资金造假的操作难度很大,钱毕竟是可以数清楚的,造假容易被发现,因此,上市公司对货币资金动手脚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是,对于某些不讲武德的上市公司,报表上的货币资金是可以成为造假的重灾区。康美药业曾经是医药行业中的白马股,市场上追捧者不少,而它在资本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是在货币资金造假上的简单粗暴。康美药业主要是通过伪造银行存单的方式虚增货币资金,无中生有,它的“钱”表现在康美药业的报表上。当时一个很明显的异常就是存贷双高,存款很大,有息负债也很高。另外,该公司控股股东的质押率很高,上市以来大肆增发融资,对比净利润的经营性现金流质量不佳,存货高企,存货周转率远低于同行等问题,这些都是财务造假表现出来的特征。蜀地小女:审计向银行发询证函,难道不是每年审计的常规操作吗?没明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为何还会想到这种下策,审计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马靖昊:银行函证,对于审计识别货币资金舞弊行为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如果要财务造假,最常见的是在收入上造假,而这很有可能带来现金流造假,出现银行存款余额虚假记载的现象。因此,从源头上寻找证据,向银行发询证函,获取存款等现金等价物的证据,是审计的重中之重。木子坪哥:看评论大家都对资金函证有很大的疑问,现在的审计对银行支行,地址都会查证,但是也听过一个造假案例,网银截图是假的,函证回函也是假的,你说审计到底知不知道这些假?johnliao-2010:真不明白虚增货币资金能骗过财审,这样做假也不心虚?俺这老会计感觉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康美药业在货币资金上造假被查出来后,估计恨不得对货币资金直接计提减值损失。可是,会计准则不让这么干啊,货币资金总不能不翼而飞吧。因此,后来就有一种说法,说这些货币资金实际上是“存货”,货币资金不能计提减值,但存货可以。某上市公司为了吸纳部分由于收入造假而虚增的货币资金,通过伪造账户银行付款凭证,虚构付款行为,将虚构的货币资金转移至在建工程,从而最终虚增固定资产。转固后每年计提折旧会虚增以后年度的折旧费用。但是,由于折旧年限较长,每期的折旧费用通常较少,对利润的影响远小于虚增收入造成的利润虚增。中华复兴号:一般不用伪造付款银行付款凭证吧,销售收款和资金支付是真实的,最终流向了体外公司。马靖昊:你说得对,有些公司的是假账真做,比如以前的万福生科。
渔人的搏斗记:通威的固定资产是隆基的1倍。我也是感到蛮困惑的,所以我大幅减持了通威。在分析上市公司货币资金的真实性时,可以通过计算货币资金收益率以及融资成本来进行判断:1.货币资金收益率=利息收入/货币资金平均余额。如果货币资金收益率过低,且没有合理解释,那么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大概率被占用或被造假了。比如康美药业的货币资金收益率,近几年一直徘徊在0.8%附近,远低于七天通知存款利率,因此初步可判断康美药业货币资金的真实性非常可疑。2.融资成本=利息费用/有息负债平均余额。如果融资成本过高,且没有合理解释,那么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大概率被占用或被造假了。比如康美药业的融资成本,近几年高达5%以上。试问:康美药业为什么要用5%以上的融资成本借款347亿元,而收益率却只有0.8%左右,事出反常必有妖,康美药业那些子虚乌有的“货币资金”其实就是用来消化虚增的利润。穿过幽暗的岁月_:融资成本过高和资金被占用/造假有什么直接联系吗,没懂
彭智刚:你用5块钱的利息借钱,只能赚0.8元,不够还利息的,你借越多亏得越多,自杀式借钱吗?这不合常理,所以,有问题。用精炼的语言阐述深刻的财务逻辑,如文章得到您的认可,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谢谢。
I 课程背景
很多企业的分析主管、财务部总经理都曾经体验或正在体验着这样一种不愉快的情景:
每月、每季或每年,我们将费心尽力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呈交给公司CEO或其他高管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好的,先放我这里吧,我过一会儿再看。
其实,等我们走后,CEO们就将分析报告往旁边一丢或束之高阁。
CEO或其他高管似乎更愿意看经营管理部(或企划部、战略发展部、投资发展部等)写的经营分析报告。
为什么不少企业的CEO不愿意看财务部门写的分析报告呢?
不是CEO不重视财务分析工作、也不是CEO对财务部门有偏见、更不是有些财务主管、财务经理埋怨的“CEO和非财务高管们不懂财务”!
根据我与CEO、非财务高管的交流来看,他们对于财务本质、会计本质的理解,要高于一般的财务主管、财务部总经理,甚至是CFO。
因为,无论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还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CEO、非财务高管们,对于企业价值创造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一般都有深刻的理解。
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我们写的财务分析报告质量太低,缺乏参考价值。例如:
很多分析报告只是就数据论数据:看到资产负债率高,就认为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需要降杠杆、降风险;看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下降,就认为资产运营的效率降低。分析缺乏框架、缺乏逻辑性,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什么说什么。
很多分析报告不能发现经营中存在问题和风险,甚至将战略性举措看成问题了,比如说,有些企业通过降低价格、减少利润,甚至不惜亏损来争夺市场份额,而我们却说公司利润下降、EVA为负,是公司存在的一大问题或风险?这样的分析报告,CEO和非财务高管们能愿意看么?
很多分析报告只谈问题不分析成因,不能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公司CEO和非财务高管们会说,问题我也知道,还用你来说么?我希望你写的分析报告里有这样的内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后果或风险有多大?我们现在和以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