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婷仕女图:玉貌花容 绰约多姿

中国古代关于仕女的艺术源远流长,如果从战国时期的作品《人物龙凤帛画》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仕女画以女性作为绘画的主导对象,每个时代的仕女画呈现当时朝代的女性生活,传达出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韵。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
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女史箴图》是一幅彩色绢本画,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成画于中国的东晋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下半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的艺术价值很高,从问世起就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后人也多有临摹。
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画卷上仅历代题跋、签章就占据了一半版面,且每一个在上面留有名字的人都曾声名显赫。
《女史箴》原文有十二节,顾恺之也画了十二段画面。
现存《女史箴图》摹本第1段,就是原作第4段,描绘的是冯媛奋不顾身拦熊护帝的故事。
在世界诸多传统画种中,中国画是唯一把文字当作绘画作品的一部分来做整体处理的,后世的题跋,就是来源于此。
而且,顾恺之在绘画中还是以书法中的篆法人画,完善了以中锋运笔,均匀而有节奏,像一根丝一样连绵不断的“春蚕吐丝描”,又名“高古游丝描”。
这种描法特别适合表现圆润流畅的丝绢衣纹。它连绵往复、灵动丝滑,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完美地刻画出贵族妇女轻盈的体态与绰约的风姿。
文中涉及一些著名女性的事迹,如楚庄王夫人樊姬有好生之德,拒绝吃鲜禽,劝阻楚王不要沉迷打猎;
汉元帝宠妃冯媛挺身挡熊,保护皇帝;
班婕妤劝谏汉成帝不要贪恋女色,拒绝和皇帝同乘一辇等。
《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画家以其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和敏锐的眼光,抓住劳动中富有意味的姿势,如捣练间歇的挽袖,扯绢因用力而使身体微微后仰,缝制中灵巧的理线,小女孩看熨练时和嬉戏、顾盼等细节都增添了该画的生动性。使画面洋溢着有节奏的律动和欢快的情调。
【名画赏析】
▲宋末元初·钱选 《杨贵妃上马图》(局部)
▲明·仇英 《贵妃晓妆》
▲明·仇英《四季仕女图》春季卷
▲明·仇英《四季仕女图》夏季卷
▲清·康涛《华清出浴图》
五代、宋、元时期,世俗、平民女子题材开始出现于画家笔下;明、清时期,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
仕女画的表现范围已从最初的贤妇、贵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的女子。

尽管在仕女画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

仕女画的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因此,一部仕女画史其实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

你不要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安静
你可以跟我们一起
学习快乐
忘记烦恼
共同进步
美好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