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找到自己的“学习区”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很流行旱冰。想在看来,那时候的旱冰鞋真的好土,不过,大家依然玩得很高兴。
那个时代,娱乐项目很贫乏,想在女同学面前显摆显摆,这个是一定要学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属于对新鲜事物比较热心的人,这种热闹,自然不会缺席。很快,我就可以站在滑轮上,迈开腿,有点潇洒地移动起来。很快又学会了转弯,在很多踉踉跄跄的同学面前,自然有点矮树临风的感觉了。
那一段时间,几乎天天溜冰,不过,我的溜冰技术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发现:如果学习新技术,就会摔跤,不断学习新技术,就会不断摔跤。这种现象,肯定与牵手女同学的目标不符,女同学比较喜欢帅的,并不喜欢摔的。
多年后,我在读《刻意练习》这本书时才明白:我的溜冰技术为什么停滞了。
科学家们曾经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我几乎不敢写下这句话,怕天天练太极拳的人打我),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里面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就比如打太极拳,如果我们整套打下来行云流水毫无阻滞,一派大师风范,那就是在舒适区打拳;如果发现腿都拔不起来,一个定式都摆不住,那就是在恐慌区。
而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练习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记得李雅轩前辈留下的文字中提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在他拳架练习中,随时会停下来,反复揣摩一个动作,直到体验足了,练顺了再往下打。
太极拳练习,身法八要或者十三身法放在那里。搂膝拗步时,有没有做到尾闾正中;云手时,有没有做到松肩坠肘。时时检查、时时观照,练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舒适区打拳,就会行云流水;在学习区打拳,才叫练习。
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就会把这件事“自动化”。比如开车,刚学会开车的人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开熟了的人基本上可以一边跟人聊天一边开车(这事儿在加拿大违法)。甚至你问他刚才怎么避开那个行人的他都讲不清。大家有没有联想到打太极拳?一旦拳架动作熟悉之后,是不是就进入了“自动化”?
真正的训练,绝对不允许自己“自动化”。
再讲一个泰格.伍兹(Tiger Woods)的事。有一次比赛,伍兹已经挥杆,动作已经开始了,这时候现场突然有异动,可能有人喝彩,也可能有人捣乱,总之这个情况影响了伍兹的动作。伍兹会把做到一半的动作生生停住!然后调整姿势,重新开始。普通观众可能没什么感觉,而会打高尔夫的人看到后,“无不惊骇”。
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是有用的,譬如我们打完搂膝拗步,后面自动跟着手挥琵琶,但是,“自动化”到不管不顾地执行,就不是训练了。
心理学家的“学习区”理论介绍完了,想进步的话,只有找到自己的“学习区”。跟很多成熟的技能不同,很多太极拳练习者,在学完拳架动作以后,就会迷茫,其实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学习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