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情绪,最终都去哪里了? 2024-05-09 05:43:01 作者:罗琪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有时会压抑自己的情绪,避免体会它们,或者拒绝做出反应; 受到压抑的感受,可能会被转移到身体反应,或是行为倾向上; 我们可能会把被压抑的一种情绪,误认为是另外一种情绪。 有时,我们可能感觉到自己好像是情绪的奴隶,尤其是情绪格外强烈的时候——突然之间,爆发性的爱、嫉妒、内疚、恐惧、悔恨、愤怒,甚至是通常被认为是正面的,强烈的希望、幸福、解脱感等等,都可能会让我们感觉难以承受,失去正常认知能力。这些情绪好像会让我们的失去对身体和思想的控制,做出一些有失理性、不顾后果的事情,或者就是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强忍着内心煎熬,等着时间让它们慢慢消散。不过,有时我们又感觉自己是情绪的主人,好像可以很容易地忽略、压抑情绪的影响,就像是情绪来敲门,我们拒绝开门,就可以把他们赶走似的。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小安的经历就是如此。十年前,小安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她的爸爸去世了,为了不影响学业,她没有允许自己花时间完成哀悼(“哀悼有什么用?难道我哭了,父亲就会复活吗?”),当时她母亲也向安施加压力,说现在是她学业的关键时期,让她“坚强”,不要受这件事影响。十年之后的某一天,安偶尔想起了过世的父亲,突然情绪崩溃,大哭不止,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仍是如此,接连几天,都没有从这件事中走出来,好像要把封存了十年的眼泪,都一次流尽。就像安一样,当我们压抑情绪的时候,它们潜伏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在多年之后的某个时刻,突然爆发出来?以及,当我们说要“与允许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具体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我们就这几个方面,展开一些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到感兴趣的你: 注意力与身体 在众多压抑情绪的方法中,“转移注意力”可能是被用得最多、短期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孩子们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在感到害怕的时候,通过和人交谈,或是唱歌、编故事之类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可能很大程度上地减少恐惧难受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做有效呢?因为人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当孩子们将注意力放在对话、自己的声音或是故事的情节上时,就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容量,能够放在恐惧上面了,孩子们不太可能在讲话或唱歌的同时,还有心思惦记想象中的恐怖妖怪。(当然了,如果是像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嘉一样的神童,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嘴巴朗诵经史典籍,眼睛数羊群的数目,心中还可以构思四十个字数的诗,且脚趾夹笔同步写出五言绝句的天才,有天才的专属烦恼,不在此讨论范围内)同样的,遭遇到不幸的事情,感受到痛苦的情绪的威胁,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要找一些事情来填满自己的注意力,例如,不断刷手机,拼命工作,找人闲聊等等,总之,不允许自己感受到情绪,回避可能会引起沉重感受的可能性。又或许,我们会做截然相反的事情:将自己彻底沉浸在情绪中,甚至用一些外部的方式,放大自己的情绪,例如,听悲伤的音乐,看悲剧电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好像我们内心深处所有的地方都被悲伤占领了。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活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是将它们放大,有时是将它们减缓。当我们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冲刺跑,或是调动身体的大部分肌肉,在水中畅游的时候,几乎就不具备哀悼或发脾气的客观条件了。 对情绪的错误解读 有时候,我们压抑的方式,会让我们对情绪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心里明明是悲伤的感觉,却认为自己是在生气。因为悲伤通常会被认为一种“弱者的情绪”,承认悲伤,就等于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愤怒,则是一种展示力量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与关系亲密的人,例如伴侣、父母、要好的朋友分离的时候,明明双方心里都感觉到悲伤,最后却莫名其妙因为一些琐事吵起架来。 《老友记》中,瑞秋将要搬离莫妮卡的公寓之前,因为物品的归属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在朋友们的协调沟通中,两人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在用愤怒掩盖因分离而感到的悲伤与不安或许,我们可能也在做截然相反的事:误以为自己的愤怒是悲伤。尤其是在,我们感觉表达愤怒不合时宜,或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例如,在失去父亲之后,一个孩子可能会感觉很悲伤,而这悲伤的深处,其实隐藏的可能是对父亲抛弃自己和母亲的愤怒。当真正的情绪没有被辨识到时,躁动不安的感觉就可能会旷日持久地纠缠我们。如果这情绪的强度很深,可能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中的感觉 我们其实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情绪。就好比说,当我们在用愤怒掩盖悲伤的当下,是真的感觉到悲伤,在用悲伤掩盖愤怒的时候,也确实感觉到了愤怒。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推测出它的存在。例如:有一天突然感觉到,好像自己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份工作的热忱好像消失了,似乎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或者以前重视的事情,好像变得没有那么关心了。这种情况可能在仔细考虑之前就逐渐发生了,当你意识到变化的时候,距离情绪源头的事件发生,可能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在这长时间内,你甚至都没有想起过这件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背负着爱、恨、或冷漠的态度生活了很长时间,沉重的情绪,会让我们特别容易感到疲惫,磨损我们的精力和健康。虽然,在一些场合中,压抑情绪是难免的,甚至是必须的,例如:战争中的士兵,可能全力挣扎着只想活下来,没有余力哀悼死去的战友。又或者是,像文章前面提到的朋友小安,在十年之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允许自己的悲伤上涌,她哭了好几天,收集了一些父亲的纪念品,回忆了过往的一些美好的回忆,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指向同一个发展方向:完成对父亲的哀悼,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自我解脱出来。有时候,我们回避强烈的情绪,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一种否认现实的尝试——不是想否认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想否认它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清,想要装作若无其事、不受影响地继续生活,是没有这么容易的: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放弃抵抗,才能真正走到自己想去的方向。 你的点赞和在看我都想拥有 赞 (0) 相关推荐 当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让情绪波动了,应该怎么办呢? 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别人的一句话,别人的一句说辞,别人的一个眼神.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情绪的波动.这种波动感会带给自己一种无力感和茫然感,甚至会让自己 ... 在生命的流中体验(释放) 以前的释放是基于对自己的不接纳,我不想要所以释放. 当发现了对自己的抗拒.否定.攻击,就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就是对自己更多生命状态的接纳允许.在这个状态里以前不敢看到.不敢接触的面向开始浮现.开始被看见 ... 如何处理你的负面情绪? 编译:美行 每一种情绪之下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比如焦虑的根本问题是"害怕", 愤怒的根本问题是""被侵犯",伤心的根本问题是"失落" ... 爱人去世后,你能做的5个允许,3个不要,助你走出“情绪雾霾” 中医高智颖2021-01-07 15:47:59 生老病死几乎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 其实不止是爱人,包括身边最亲的亲人去世,那种沉痛也几乎能够击垮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 ... 高考在即:紧张的孩子,焦虑的妈 即将到临的高考,不仅让即将上战场的学生们紧张透顶. 同时,考生的父母在神经绷紧地想着: 不知道孩子考试那天的状态是否良好,是否能够考个好成绩,是否能被理想的学校录取,未来是不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嫁/娶个 ... 七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软肋”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件里,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情绪很常见,但又很多人,都感知不到,又或者不肯承认它们的存在. 有些人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 ... 《我的心“地震”了》 昨天,不经意间回想起儿子在3岁的时候,我曾经对他最严厉的一次批评,也是我在他面前表现得最失控.最恶毒的一次! 依稀记得好像是儿子说了几句什么样的话触动到了我脆弱的神经,我开始对他大吼.发脾气,还拿电视 ... 别让情绪控制你的人生,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遗憾终生的事情,所以学会情绪管理是每个成年人的必须课.但情绪管理也并非是易事,需要你有强大的自控力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如果自己的自控力不强,又该何如管理 ... 为什么医院看病总是要抽血?抽那么多血最终都去哪里了 为什么一生病就要抽血?抽血就算了,为啥还要抽那么多?多抽一管就多一次痛苦! 为什么检查一次要抽那么多管血 其实,血液检查一次抽个两三管血,都是正常的.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不同项目的要求不一样.不 ... 首批新能源车电池面临“退役”,这些电池最终都去了哪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5月底,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已经达到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在近年来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下,这一数据还将继续增长.如此庞大的新能源车保有量的背后 ... 姜超离职海通证券!梁中华“临危受命” 卖方大佬们最终都去哪儿了 "海通证券的姜超到底走不走?"是业内曾经流传的卖方研究领域十大未解之谜之一.这一次姜超是真的要走了,记者从海通证券内部人士处获悉,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姜超确实即将离任 ... 一切压抑的情绪,都会以身体和躯体的形式表达出来…… 一切压抑的情绪,都会以身体和躯体的形式表达出来…… 清华毕业的学生最终都去了哪儿?看完这份数据,你就明白了!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q ... 古代青楼女子年老色衰,工作退休以后,最终都去了哪里? 对古装剧痴迷的观众对"青楼"一词,应该都不会陌生.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职业之一,青楼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 闭上眼睛我们都能想象出,在一片灯红酒绿的酒楼前,一帮穿 ... 在亲密关系中忍气吞声、压抑情绪的人,最终都将遭到严重反噬 不知道你们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伴侣,你们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约会生活,但始终觉得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走进对方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一起的时候,对方总是迁就你的想法意见,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只字不提,久而久之双 ... 那些以找“媳妇”为目的,去电子厂打工的年轻人,为何最终都失败了? 过了年也就28了,从来没谈过恋爱.有时候真想单身一辈子,但是看到父母的样子又于心不忍.也许讨厌那些拜金女孩子的嘴脸,不愿意低声下气地求人家,这是个时代的悲哀啊.可是父母头发花白日渐老去,找个媳妇成了心 ... 张德芬新作《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最真实的你,都藏在压抑的情绪里 张德芬是中国大陆心理领域书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2007年,首次出版<遇见未知的自己>,就影响了千万读者. <情绪自由 人生更轻盈>为张德芬重磅新作,直击现代都市人的情绪困境, ...
注意力与身体 在众多压抑情绪的方法中,“转移注意力”可能是被用得最多、短期效果也比较好的一种。孩子们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在感到害怕的时候,通过和人交谈,或是唱歌、编故事之类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可能很大程度上地减少恐惧难受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做有效呢?因为人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当孩子们将注意力放在对话、自己的声音或是故事的情节上时,就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容量,能够放在恐惧上面了,孩子们不太可能在讲话或唱歌的同时,还有心思惦记想象中的恐怖妖怪。(当然了,如果是像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嘉一样的神童,可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嘴巴朗诵经史典籍,眼睛数羊群的数目,心中还可以构思四十个字数的诗,且脚趾夹笔同步写出五言绝句的天才,有天才的专属烦恼,不在此讨论范围内)同样的,遭遇到不幸的事情,感受到痛苦的情绪的威胁,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要找一些事情来填满自己的注意力,例如,不断刷手机,拼命工作,找人闲聊等等,总之,不允许自己感受到情绪,回避可能会引起沉重感受的可能性。又或许,我们会做截然相反的事情:将自己彻底沉浸在情绪中,甚至用一些外部的方式,放大自己的情绪,例如,听悲伤的音乐,看悲剧电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好像我们内心深处所有的地方都被悲伤占领了。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活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是将它们放大,有时是将它们减缓。当我们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冲刺跑,或是调动身体的大部分肌肉,在水中畅游的时候,几乎就不具备哀悼或发脾气的客观条件了。 对情绪的错误解读 有时候,我们压抑的方式,会让我们对情绪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心里明明是悲伤的感觉,却认为自己是在生气。因为悲伤通常会被认为一种“弱者的情绪”,承认悲伤,就等于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愤怒,则是一种展示力量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与关系亲密的人,例如伴侣、父母、要好的朋友分离的时候,明明双方心里都感觉到悲伤,最后却莫名其妙因为一些琐事吵起架来。 《老友记》中,瑞秋将要搬离莫妮卡的公寓之前,因为物品的归属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在朋友们的协调沟通中,两人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在用愤怒掩盖因分离而感到的悲伤与不安或许,我们可能也在做截然相反的事:误以为自己的愤怒是悲伤。尤其是在,我们感觉表达愤怒不合时宜,或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例如,在失去父亲之后,一个孩子可能会感觉很悲伤,而这悲伤的深处,其实隐藏的可能是对父亲抛弃自己和母亲的愤怒。当真正的情绪没有被辨识到时,躁动不安的感觉就可能会旷日持久地纠缠我们。如果这情绪的强度很深,可能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意识中的感觉 我们其实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情绪。就好比说,当我们在用愤怒掩盖悲伤的当下,是真的感觉到悲伤,在用悲伤掩盖愤怒的时候,也确实感觉到了愤怒。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推测出它的存在。例如:有一天突然感觉到,好像自己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份工作的热忱好像消失了,似乎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或者以前重视的事情,好像变得没有那么关心了。这种情况可能在仔细考虑之前就逐渐发生了,当你意识到变化的时候,距离情绪源头的事件发生,可能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在这长时间内,你甚至都没有想起过这件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背负着爱、恨、或冷漠的态度生活了很长时间,沉重的情绪,会让我们特别容易感到疲惫,磨损我们的精力和健康。虽然,在一些场合中,压抑情绪是难免的,甚至是必须的,例如:战争中的士兵,可能全力挣扎着只想活下来,没有余力哀悼死去的战友。又或者是,像文章前面提到的朋友小安,在十年之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允许自己的悲伤上涌,她哭了好几天,收集了一些父亲的纪念品,回忆了过往的一些美好的回忆,所有的这些行动,都指向同一个发展方向:完成对父亲的哀悼,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自我解脱出来。有时候,我们回避强烈的情绪,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一种否认现实的尝试——不是想否认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想否认它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清,想要装作若无其事、不受影响地继续生活,是没有这么容易的: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放弃抵抗,才能真正走到自己想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