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有寒和血虚有寒都可出现手足厥寒
第353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正常应该是服药后汗出热退,现在汗出了,而且是大汗出,热却没有退,说明两点,一、没有“烦渴”,不是26条所述的热盛于内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二、应该是误治病例,本来是个太阳病,误认阳明而过汗。或者误用太阳峻汗之法,虽大汗淋漓而表邪未去。
“内拘急,四肢疼”,“阳者,卫外而为固”,如果仅仅是“大汗出”的状态,那只是阳虚不能固表。但如果因“大汗出”而亡阳,寒从内生,寒主收引,就会出现少腹拘急疼痛。脾主四末,如果脾阳不能输布于四肢,还会出现四肢疼痛,这种四肢疼痛是因脾阳虚的里寒所致,不可误认太阳伤寒表证。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亡阳则里虚寒,若“内拘急”发展到下利,“四肢疼”发展到“厥逆”,“热不去”发展到“恶寒”,表阳、里阳皆亡,寒邪益甚,这时候对“厥逆”的辩证,反映出医生的真实水平。
刘渡舟刘老说:“阳虚有寒和血虚有寒不同,这两条的四逆汤证应与当归四逆汤证相鉴别”,非常有见地,仲师将353条、354条放在当归四逆汤之后,确有对比阳虚有寒之厥逆与血虚有寒之厥逆的意思在里面。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证虽“内有久寒”,却不用干姜附子,四逆汤证虽“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却不补津液,医家在临床中需时时自省。
“四逆汤主之”,国医大师王琦认为:“本条外大汗,内下利,阴阳俱伤,四逆虽可回阳而复阴,但从病机看不若四逆加人参汤为妥”,参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王琦教授所说似乎更合病机。其实不然,胡希恕胡老一针见血的指出,这里用四逆汤是为了救胃气:“那么你们看看这个地方啊,各家的注解都说这里错了,他们说这个津液这么样子的虚竭,怎么能用大温大热的药。事实上它这个就是救胃,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维持一分生机啊,这个津液哪来的?就是由胃来的,胃气不恢复,这个津液不会恢复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稍用这种滋阴生津的药都不行,用一点寒药都不行,腹内拘急而四肢厥,这个津液是虚竭到家了,就是因为发汗又是下利,可是你不能因为津液虚竭而来滋阴补液,如果是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一滋阴人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像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因为人参微寒嘛。如果是津液虚而有热,阴虚有热,用六味地黄汤就对了,没有热一片虚寒,这种津液虚绝不能滋阴”。
第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课前思考:
1.本条手足厥冷,是少阴病还是厥阴病?
第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既可能是疾病本身就出汗,也可能是误治而大汗出。
“若大下利”,如果大汗亡阳而致里寒,就会出现下利不止而亡阴,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手足厥冷。
“四逆汤主之”,以四逆汤回阳救逆,温阳固阴。
本条与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可以互参。本条是大汗亡阳而大下利,治表出现里证,四逆汤主之。91条是大下亡津液而身疼痛,治里出现表证的类似证,四逆汤主之。
附《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载易巨荪治疗“大下利”医案一则:“吴儿数月小孩,癸已八月得外感,发热恶寒下利,经某医用儿科套药,寒热仍在,下利至日十余行,呕逆。后延余诊,指纹青黯、舌面皆白。余曰:下利呕逆,里寒已见,虽表证未解,理宜温里。拟四逆汤一服不愈。附子用至四五钱,日三服,呕利乃止。是日用附子一两有余,夫以数月小孩,分量如许之重,闻者莫不咋舌,而病家笃信无疑,医者难,识者亦不易也”。
数月小儿,一日间用附子一两有余,非大医家大智慧不敢为之。
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课前思考:
1.脉乍紧代表外感风寒还是内有痰饮宿食?
2.既然“邪结在胸中”,病位在上焦胸中,为什么出现中焦的症状饥不能食?
3.内有痰饮宿食为什么要吐之?能不能用化痰之药或攻下之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