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月》:夏天结束的时候

电影《 八月》海报

夏天结束的时候

一棵树\文

五四青年节,送给你们的礼物。

很少写电影,电影《八月》让我有了书写的欲望。

听说这个电影的时候,《八月》已经获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导演张大磊在“一席”上讲这部电影,我先是被这个有些羞涩的大男孩吸引了,讲话让人很舒服,不做作。看过电影后,我发现电影里的小雷跟导演特别像,气质上的接近。

电影的中文名是“八月”,原来是“昙花”,发行前才改成现在的名字,确实文艺很多。电影的英文名是“The Summer Is Gong”,那个夏天过后仿佛一切都变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的世界都翻开崭新的一页。

细节里的生活是最真实的,《八月》讲述的是看似凌乱的平淡的生活。有些自传的意味,电影的最后导演说这部片子献给他的父辈,我想他也想通过电影回忆曾经的童年以及懵懂的青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企体制改革,“下岗”这个词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在当时端着“铁饭碗”的人们看来,这个词就是一场灾难。片子里小雷的大舅下岗后,厂里给了一屋子的毛线作为下岗补助,但他无法变现。刚从体制内出来还完全不适应市场的“下岗工人”着实度过了一段甚至余生都活在恐慌、迷茫与贫穷之中。他们作为时代的失落者,无法融入社会,与当时政府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做得不到位不无关系。这一段历史,不是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你如果想要了解可以看看贾行家在“一席”的演讲《纸工厂》。

小雷的家在电影制片厂大院,那个夏天,小雷学会了游泳,拿到了“深水游泳证”,喜欢的姑娘在梦里偷偷的吻自己,他也会偷偷的趴在窗台上看她在对面阳台上晾衣服;那个夏天,爸爸下岗了,厂区的电影院也不再可以免费观看了,三哥的爸爸去世了;那个夏天过后,他就要去花钱找人才进去的重点初中读书了;那个夏天过后仿佛一切都变了,就像是生命里最后的一个夏天,过完之后,就跟整个青春告别了。

这部黑白电影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时期,就像导演张大磊说的,有时候我们的记忆就藏在嗅觉里。梧桐树花的味道就能勾引出曾经的一个个炎热的夏天,小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是一大家子一起吃,几乎每个夏夜我都会吃着吃着就睡着,第二天醒来才发现已经在自己的床上了。那时候小孩的世界多么单纯,脑袋里惦记的是明天去哪儿玩,还有那个没有讲完的故事。现在再看回去也一样是黑白无声的,但就是那么美好。张大磊说电影一开始叫《昙花》是想表达,曾经那个美好的时代虽然像昙花一样短暂,但毕竟璀璨的绽放过。

小雷的爸爸有一句座右铭:永远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只是最后迫于生活,他还是屈服了,在离家的汽车上,当《你在他乡还好吗》响起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辈,还有我们这一代人,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也一直都在他乡。

电影以小雷懵懂的视角看着身边发生的变化,孩子们整日百无聊赖,而看似平静的大人们,心却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热。小雷就那么静静的耗着,感受着身边隐隐发生的一切。直到父亲为了生活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小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生活不一样了。立秋那天夜里,小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像是意味着什么……

影片的优点是对生活的尊重及捕捉视听形象的执著;缺点是编、导、演掌控的青涩;它并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影片,不是一部单纯怀旧的影片,它不是单单讲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如何改制的故事,更不是讲述小雷成长的青春片。导演通过这部片子,呈现了时代巨变对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就如同你我今天正在经历的时代巨变一样。

这部安静的片子,推荐你看看,看看能不能发掘那些深埋在记忆深处的回忆。

附1:

贾行家 《纸工厂》

附2:

张大磊 《昙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