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缸沿”
法国作家、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在 《昆虫记》 一书中讲过一个 “结串而行的松毛虫” 的故事。
铺了沙层的地台上,长着有虫窝的松树,树旁有几口栽着棕榈树的大缸,缸口周长有一米半左右。有一天,一只成员极多的虫队攀上缸口,等它们在缸沿上快要形成一圈时,法布尔把仍排在攀登纵队当中的毛虫全部撵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首尾相接的环形虫队,不再有什么队长。每只毛虫前头都有一只毛虫,它们都踩着前一位伙伴的脚印,在 “丝路” (毛虫吐的丝) 的引导下,向前迈步。沿缸沿转过一圈,丝线轨道铺设就位,形成了一个几乎和一个圆环别无二致的循环跑道。
这队毛虫在缸沿上整整爬行了7天,经历了霜冻、饥饿、脚伤的折磨,到第8天才分批从缸沿上爬下来,回到窝里。每只毛虫7天多的总行程435米,沿缸沿走了335圈,也没有能获得任何启示。如果不是露天、夜间寒冷造成的秩序混乱,不是一路劳顿后亟需休息,不是偶尔在环形路外丢下的丝线,那么它们就会在自己铺设的环路上丧生了。
读完这则故事,我想松毛虫真是太低等的生物了!但又转念一想,作为高智能的人类,我自己不是也有许多至今尚未摆脱的“无形缸沿”吗?
比如,“自以为是”是人际沟通中的最大障碍,而我总是固执己见。沟通失利时,我总是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下次我一定要认真倾听;下次我一定要换位思考;下次我一定要求同存异;下次,下次……结果下次,在同样情况下,却仍然犯着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亲人、朋友。
不吸取教训,也许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也许是内心深藏着的顽固不化,心底里不愿认错;也许觉得犯一些小错误根本不足挂齿,也不需要纠正;也许是存在侥幸心理,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只要注意到了就不会发生。
人的行为模式一方面给自身带来信心和便利,但在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固步自封的缸沿,人太容易自以为是,不愿承认错误,沉迷于旧的模式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情节: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都喜欢听他喜欢听的,看他希望看的。每个人都是从自身的观念和欲望出发,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人之所以会自以为是,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角度。
从傲慢傲的角度,我们看见的一切都很渺小;从悲观的角度,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忧伤。错误的角度让我们钻进牛角尖,看到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错误的角度导致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导致心智的迷惑;心智的迷惑导致心灵的分割,使我们一步一步滑向傲慢自大的深渊。
以自我为中心,强化自我或保护自我的归因现象,心理学家称为“自利归因”。比如迟到了不会认为是自己起床晚了,只会辩解说是天气不好、路上堵车等等外在原因,说白了就是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无理也要狡三分。自利归因,往往让人不去分析自身的问题,不去努力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好方法。而这种推卸责任、扭曲事实真相的做法,只会带来再次的失败。
松毛虫的机械行走和人类智慧不能相提并论。但就缸沿来说,松毛虫有同松毛虫的低级智商相应的有形缸沿,人类同样也有自己“无形的缸沿”。“无形的缸沿”不像有形缸沿那样浅显、直接,它是由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在内的高级素材所组成,是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怪圈,因而对人类的感受和思考能力同样构成高级的挑战。同松毛虫一样,在很多情况下,人类也缺乏相应的高级“悟性”来走出这类“无形的缸沿”。
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人的个性、观念一旦形成,往往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要摆脱自己打造的“无形的缸沿”,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承认错误。
人的成长是建立在尝试错误的基础之上。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错在哪里,怕的是找不到补救措施,怕的是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怕的是缺乏自我纠错能力,下次仍然重复错误。
要摆脱“无形的缸沿”,关键是不能被我们自己的积习、旧的行为模式所奴役。我们只有面对错误,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绕道前行的道路。这样,自我提升才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