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于环境,换个角度教育孩子,你会发现教育很简单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了,也论述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喜欢采用“否定式教育”,就是指出孩子的缺点错误,通过讲道理,甚至批评否定它们,迫使孩子改变,变得缺点越来越少,相对应的,孩子也就变得越来越优秀。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使得父母在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更注重孩子个体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把问题更多的归结于孩子自身。因为,假如把问题归结于外在环境的话,那么父母也就没必要批评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改正了,只需要改变环境,孩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问题,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恰恰是外在环境导致的。

被父母忽视的外在环境

持“否定式教育”理念的父母,因为这个教育理念的原因,他们会天然的把问题归结于孩子的个体因素,而忽略了外在环境因素。

我举几个例子:

孩子吃饭不好,父母不会考虑是不是饭菜做的不好吃,或者是孩子的脾胃不好,而是觉得孩子偏食挑食。

孩子总是玩王者荣耀,父母没有考虑过是不是孩子业余生活太乏味了,或者他的朋友圈子都玩导致的,而是觉得孩子自己喜欢游戏,所以沉迷。

孩子作业拖拉磨叽,父母没有考虑过是不是作业太难,或者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而是觉得孩子自己磨叽。

……

总之,在“否定式教育”理念下的父母看来,问题是孩子的内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他们要教育孩子,批评指责孩子,要求孩子从内部做出改变。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看过一个美国拍的纪录片,叫《成长的秘密》,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两个青春叛逆期的男孩,他们每天跟他们的小团体去跟别人打架斗殴,让父母操碎了心,周围小镇上的邻居也看着他们烦,觉得不是什么好孩子。

这一天他们两个又开车去跟朋友集合,路过一个农场时,看到旁边的农场冒烟了,而路上来回跑的汽车没有人停下去救火的,他们两个于是决定去看看。当然,纪录片中虽然没说,但是他们这时不一定是抱着救人的想法去的,更多可能是青春期孩子的天性,好奇+冒险。

当他们跑过去时发现,原来是电路老化导致牛棚着火了。他们可能原本是打算看热闹,但是看着牛被烟熏火燎的嗷嗷叫,就有些不忍心了,于是他们开始抢救这些牛。最后大部分牛都救出来了,但是他们两个却被烧伤了,好在两个伤的都不重。

而他们的救牛事件传开后,人们开始对他们刮目相看,称他们两个是“英雄”。而此后两个孩子像换了个人一样,再也不干什么打架斗殴,反而变得尊老爱幼,规矩懂事了。

孩子还是那孩子,只不过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孩子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其实忽略环境影响,不仅仅是父母,而是整个人类的通病。

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一群大学生们参与大学有奖竞答游戏。

在游戏中一个人提问,而其他人回答,研究者将提问者与选手这两个不同的角色随机分配给学生,要求作为提问者的学生想出10个最难的、涉及任何主题的,并且是他们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当然这一做法对选手们极其不利。他们几乎不知道提问者对什么感兴趣以及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因此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提问中,选手们对许多问题不得不悲惨的承认“我不知道”。在连番几轮提问后,在场观察了这一互动的其他学生们所得出的结果是提问者比选手更聪明更博学。尽管这些观察者完全清楚游戏规则及谁决定了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判断仍然会发生,显然这些观察者犯了错误,他们没能考虑到游戏情景非常有利于其认证,但对选手却十分不利,以至于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处处看见。

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垮掉的下一代,说他们能力不够,承担不了将来的责任,但是一代代下来,垮掉了吗?并没有,为什么?因为他们进入特定的环境,就会被环境改造成特定的人。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特立独行的一代人,当他们走上社会,进入自己的职位角色时,他必然要适应这个环境,适应这个角色,承担起这个角色要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就会被环境、角色所同化。

所以说,很多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他们没有处于那个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环境。

而我们“否定式教育”,坚持的理念就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本身是好的,是没有问题。而孩子现在之所以有坏的表现,不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而是父母做的不够,没有教给孩子相应的技能,或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所导致的。

正是因为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我们的“肯定式教育”,不会批评指责孩子的缺点不足,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通过环境来塑造孩子,使得孩子自然而然的呈现一个好的结果。

这才是正确的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