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 --- 福祥寺
【福祥寺】
骑摩托车从武乡县分水岭乡向东,径直横穿武乡县西北部,大约就是40km,虽然全部是土路,但是也不算难走。遗憾的是知道要在山间穿行,却忘了携带指南针,致使我很快就迷路了。更要命的是:到了武乡县石盘村以后,我本应该折向西北方向,进入榆社境内而直奔崇圣寺的,而我却误以为,从云竹镇先往岩良村的福祥寺也行。结果没有去下赤峪村却到了向阳村,而向阳村去岩良村根本没路,只好绕了云竹水库一圈。这一折腾耗费了三个多小时,耽误了计划中的一处元代建筑不说,差一点连崇圣寺也去不成了。好在我骑着摩托车,可以自由一点,到我离开崇圣寺时,已经傍晚7点了。
福祥寺,位于山西省榆社县河峪镇岩良村,云竹水库西北岸边,一块凸出的丘陵崖边台地上,湖水环绕,风景优美。福祥寺座北面南,为一进院落,东西宽约30步,南北约40步,面积约750㎡,规模不大。现存南北对应的两座殿宇,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面为天王殿兼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寺始建年代不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本世纪初曾在寺中两次出土各类石刻八十余件,其中一截经幢上刻有“大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铭文,据此断定为晚唐建造。公元2006年6月被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判定其大殿为金代遗构。
我去的时候,不巧正赶上大规模修缮福祥寺,正殿已经基本完工,所剩只有殿顶的砖瓦部分。而天王殿刚刚揭顶完毕,前檐的檐柱和斗栱铺作已经全部拆下,不过看上去不是要落架,只是校正一下梁架而已。虽然维修现场煞是混乱,已经拍不到殿宇的原貌了,但是天王殿的梁架却一览无余。
有资料说,福祥寺天王殿是明代结构,我看有误。天王殿很明显的特征是:用材粗硕,柱头卷杀明显,而明代建筑(即便是明代早期)也基本已经不再如此大卷杀粗壮的檐柱了。因为前檐柱和斗栱已经全部拆除,无法结合来判断,所以不好说。如果单说殿内梁架,元代特征太强烈了,上图柱头的情景表现无疑。
第一眼看到福祥寺大殿真的令人兴奋不已,竟想不到晋中也有如此佳构:大殿前檐下那一排整齐的铺作,形象古朴,阵容壮观。柱头补间各一朵、共十一朵丰硕的单杪双下昂斗栱,全部是琴面真昂;其后尾为三跳加尾楔,第一跳偷心,上两跳装翼型栱;真昂后尾夹在横栿与中平榑之间。一条令人惊讶的矩形横栿当面而卧,这是我见过的最粗壮的梁材,宽约50cm,厚足有80cm,要多么大的一棵树才能加工成这条横栿。
【前槽横栿】
【前檐铺作的后尾】
【大殿梁架后槽】
福祥寺大殿总进深七椽,四椽栿对前乳栿后劄牵。大殿内的梁架和武乡宋代大云寺如出一辙,只是用材比大云寺更粗硕一些。此种减柱构造宋、金、元历朝均有,比如武乡洪济院、芮城清凉寺等都是这样。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很奇怪的构制,不仅平梁两端有托脚,而且四椽栿两端也有托脚:她居然把四椽栿前端的托脚加设在了昂尾上,而后端托脚她用劄牵兼任,构架巧妙,实属罕见,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
【昂尾上的托脚】
在大殿的左右山墙上满布壁画,色彩绚丽,虽经白灰涂抹,所幸仍较好留存。所绘内容有佛、菩萨、护法金刚和供养人等形象,据传为元代绘制。因为正在修缮,壁画被用纸张、塑料和布匹等几重材料层层包住,无法看到全貌。由于装订的不太严密,我能拍到一点边缘处的壁画局部。
【东山墙壁画局部】
我历尽艰辛找到她时,恰是正午时分,骄阳似火。工地上一片寂寥,脚下的岸边有几位垂钓者在浓荫下打盹。看门的大爷正要去吃饭,工地上一片凌乱,已经无所谓“看门”了。看到我的样子,估计大爷误以为我是“自己人”,打了声招呼“吃了吗?”
“吃了!”我有些诧异。
“那你先呆着,我去吃饭。”
“噢。”我不明就里的应了一声。
接下来,福祥寺里只有我一个人,可以尽情多拍几张照片。
【拆下来的原构件】
【福祥寺外围景象(绿塑料处为大殿)】
【福祥寺周边的秀丽环境】
山西早期的木结构建筑,既遵循基本的传统原则,又保持鲜明的独特个性,真可谓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在晋中贫瘠土地上,竟不乏如此令人惊奇的木构杰作,看来历史真是有意垂青山西啊。不过这次来的不巧,既没有看到福祥寺的崭新容颜,也没有看到她的沧桑旧影,如果有机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