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孟頫的爱与恨
近日临写赵版《洛神赋》,每次看字,都有一种醉了的感觉.
赵孟頫的书法,配上曹植的文采,堪称一绝.
再加上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的相知相守,更为他临写的洛神赋注入了一种源自现实的深情。
如果说,历史上有很多跨越时空美的相遇,赵孟頫遇见洛神赋,就是其中之一。
赵字,自带一种风流宛转,妩媚到接近妖娆,宛若游龙,翩若惊鸿,任何美的文字,用来形容他的字,都不为过。
然而,有人因此形容,他的字,无骨。
身为大宋皇族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却当了元朝的官,在儒家正统的忠孝节义文化里,这种变节之举,大概算得上“精神上无骨”.
我们无从知晓赵为何作出如此的选择,说他为求政治抱负,然而最终他也并未施展抱负,作出任何可圈可点的政绩,只因元朝,汉族人被划为末等人,无论你才华满腹,也不过受人嫉妒排挤。
一失足成千古恨,说的大概就是赵孟頫了。
这种家国大义面前的大选择,涉及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人因为践行其道而名垂千古,有人因为背离其道而惨遭诟病。
在书法界,人比字贵的颜真卿,恰有铮铮铁骨,其字大气外拓,笔画当中,一股忠直之气跃然纸上,写得久了,仿佛自己也变得胸怀坦荡起来,俗称颜体舒肝解郁。
又有清朝傅山,同样身处朝代更替,却做出了与赵截然不同的选择。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无论赵在书画上的成就多高,在做人这一关,他的确是差了一个规格。
于是,我在欣赏赵字的同时,也开始有些纠结:
都说字如其人,赵字的圆融,是不是跟他内心时刻的矛盾与官场斡旋有关?又或者说,他在书画上登峰造极,是否恰恰因为政治上不得意,内心深受传统思想价值观判断的折磨,而将书画当作了唯一的解脱之道,从而在艺术上升华了自我,走向了尽善尽美的状态?
艺术和艺术家是一体的?还是一体的两面,可以分离?
一个人,究竟应不应该为求心中抱负,而将做人的道理抛开?
我很想说服自己,人无完人,人都有缺陷,然而,此刻神级偶像苏东坡出现在脑海里。
一个人,无论做何种职业,究竟还是应该先做人,再论其心中抱负。
纠结啊,对赵孟頫,产生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同样是屈辱,司马迁却受人敬仰,只因司马迁的屈辱,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人品和操守,其次,司马迁的屈辱,让普通人都见识到一种生不如死的悲惨人生,更重要的,他并未换来功名利禄。
因此,无论怎么考量,赵任元朝官员,终是无法解脱的尴尬和难堪。
在爱恨之余,又有一种怜悯,也许,他也算身不逢时,又或者说,文采风流于他,也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存在,忽必烈看中的,是他的才华,才华带来盛名,盛名让他一人事二主,才华带来了恩宠和后世的贬损.
也是才华,让世人终究还是舍不得丢下他,而在艺术殿堂里给他留有一席之地.
其实,世人对于赵孟頫,恰如对李煜,亡国之君,宛如笼中鸟,然而并不妨碍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念诵他的词,我们依旧在词的世界里,不忍丢弃他.
倘若带着悲悯的眼光看人,一切选择皆可释怀!
我想,艺术是宽容的,也是相对独立的,因为艺术相对纯粹.
从这一点来说,投身艺术,似乎比做政治家更划算,因为艺术跨越时代,甚至跨越价值观.
写到此处,我突然明白:赵孟頫唯一的错,就错在他没有坚定地选择做一个纯粹的艺术界大咖.
终究还是《大学》没读透,“知止而后有定”.
人生,知止是指导一切言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