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熙春治疗“胃痛”临床经验

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满、胀、痛以及嘈杂、呕酸、泛恶、纳便不调为主症的证候。

叶老治胃病颇具特长,兹简要归纳如下。

01

注重胃腑的和降通达

脾胃相合,俱属土脏。

脾为脏,属太阴而恶湿,胃为腑,属阳明而喜润,故脾为阴土,胃属阳土。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胃属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盖胃之通降,有赖腑阳之温运,亦须津液之濡润,若有太过或不及之变,则通降失常,于是胀痛诸症作矣。

叶老认为阳明通降失司的病因与治法有四。

一、胃火过亢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胃火过炽,伤津杀谷,以致阳土失柔,胃气不和,通降亦失正常,于是胃脘胀痛以及呕酸、嘈杂、善饥、口干、口苦等症悉由所起。

热者清之,叶老喜用川连、银花、蒲公英苦寒清胃家有余之火,配合沙参、花粉、石斛甘寒濡阳明不足之液,再参入醋香附、盐水炒娑罗子疏达消胀止痛,或加海螵蛸制酸。

若大便偏干而小溲短赤,神烦寐不安者,佐入黄芩、制军苦泄,或再加生姜、半夏而成苦辛开泄之法,泻心胃之火,复阳明之用。

二、胃阳不足

胃阳内虚,阳虚生寒,寒性凝泣而主收引,以致气行不畅,腑阳失运,出现脘胀胃痛,甚者彻背,或兼嗳噫、呕吐、不渴、肢冷畏寒。

寒者温之,治用桂枝、吴萸、干姜或川椒、荜茇、甘松,配合甘草、生姜、制香附、醋玄胡、姜半夏、茯苓等辛热逐寒,辛甘通阳,辛香开痹,合成温中逐寒、行气和胃之剂。

夹湿者,加入制茅术、制川朴、生米仁;

夹食滞,参以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

若寒客厥阴兼见少腹胀痛,酌加天仙藤、台乌药、白檀香;

呕酸者,苔薄白加海螵蛸,苔白腻加煅白螺蛳壳。

方中香附一味,无湿者用制香附,夹湿者用生香附,取其辛燥以除脾湿,散气结,临床用之,其效益彰。

三、脾胃湿阻

湿困中州,遏阻阳气,脾阳不舒,胃阳不展,腑气通降失常,以致脘胀胃痛,纳呆不渴。

叶老认为胃湿之萌,过在脾土,故凡湿滞胃腑者,常兼见纳呆,肢软,疲乏,便溏等脾经见症,脾虚与嗜酒之人每多见此。

盖酒者质寒而性热,随人体之阴阳偏性而演化,故凡胃火旺者从阳而化热,成为湿热壅结之证,中阳虚者从阴而化寒,演成寒湿困阻之候。

治寒湿困阻致病者,叶老喜用良附丸合陈平汤、胃苓汤之类以治,除去甘草之满中,常用高良姜、生香附、制茅术、制厚朴、炒陈皮、姜半夏、茯苓、生姜等;寒盛痛著,加干姜、川椒,其他如党参、白术之益气健中,木香、甘松之理气消胀,均随证而投之。

亦有病久,或阳旺而气郁化热者,其属“胃气痞结”。

四、燥土失润

胃属燥土,宜柔宜润,胃阴不足,母病及子,往往肺阴亦亏,肺之肃降力弱,胃之通降失调,发为胃部隐痛,兼见噫干、干恶,甚者呕吐泛酸。

叶老治此,仿叶天士甘寒凉润法,采张仲景麦门冬汤意。

凡胃阴不足兼有胃热者,常用沙参、玉竹、川斛、甘草、白芍等甘寒濡养合甘酸化阴为主,配合银花藤、蒲公英微苦清热,或加青盐制陈皮、淡竹茹降胃逆,或参枇杷叶、饭蒸桑叶肃肺气以佐之,亦有投入杞子、木瓜等酸守津还者。

若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往往胃热不著,改用麦门冬汤为主方,出入以治。

02

重视脏腑间相互影响

叶老根据《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理论,注重详析病机,着意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认为治疗胃痛,对于有症之所当求之,无症之处亦当详究。

因而,临证中除胃腑本身以外,对肝、心、脾、肾以及大肠等脏腑的病机变化十分注意。

这种观点,明显地反映在临床治疗中。

一、肝木犯胃

肝强横侮其胃,土虚招致木贼,木能克土,此为五行乘侮之常也。《内经》又有“土得木而达”之说,肝木疏泄适度,中土枢运如常。

叶老认为木能克土,亦能疏土。凡木横而克,或木郁不疏,都能影响胃之通降,胃气通降失常则胃腕胀痛、恶心、呕酸等症纷起,甚或痛引两胁。

如此者,其病在胃而其治在肝,或肝胃并治,临床中如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胃阴虚者俱属此类。盖五志俱从火化,气郁久则生热,大凡肝木犯胃之胃脘痛,以气滞热郁者为多见。

叶老治此,常以左金丸合河间金铃子散为主方,以黄连清胃热,川楝子除肝热,吴萸与上药合成苦辛以散气结,制玄胡行血中之气而止痛,苦辛相合,寒热并用,并通过药物剂量上的配伍变化,或以降为通,或开中寓泄,按郁热之轻重而调制。

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故再以甘酸相合之芍药甘草汤与上药配合。

此外,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加当归、桑椹子合白芍养肝血;肝阴不足则肝热内萌,用生地、杞子配白芍养肝阴;再如夏枯草、石决明之凉肝散结,川石斛、天花粉之生津濡胃等俱可随证以进。

若肝气郁滞而内热不著者,则除去左金丸,加入绿梅花、佛手柑、小青皮等,兼胁痛者金沸梗亦可加入。

对气郁不达,郁滞太过以致痛胀剧烈者,每加苏合香丸行气止痛;若夹湿夹食,胀痛不休而舌苔黄厚者,改以越鞠丸治疗。

还有土虚木贼致肝胃不和,肝气不疏,胃气内虚,则用异功散与芍药甘草汤为主参入白蒺藜、八月札、制香附与玄胡等出入以治。

二、土虚火衰

心阳衰于上,肾阳虚于下,君相之火不足,不能暖中温土,以致胃阳内虚,腑气失运,伴以阳气不展,阴霾窃踞,证见心下疼痛,呕吐清涎,胸闷,心悸,肢冷,畏寒。

叶老认为此证寒因虚起,宜补宜温,痛由寒生,宜辛宜通。

常用桂枝加附子汤合良附丸为主方,以桂枝、附子护阳祛寒,良姜、香附逐寒通痹,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为主;

夹痰者配合瓜蒌薤白半夏,气虚者与六君子汤合用,或加天仙藤、娑罗子行气消胀,或佐荜茇、干姜温胃止痛。

总之,叶老治是证以辛热通阳,宣痹散结为常法。

三、脾胃同病

脾之与胃,脏腑相合,同属中土而为后天之本。胃病者久而及脾,脾病者亦往往及胃,以致脾胃同病,土德不振,中轴失运,升降失调。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症见胃脘隐痛,空腹著,食后缓,或伴痞满,纳少便溏,乏力神怠,四肢不暖,脉细苔薄白或薄腻。

叶老治疗以建立中阳,恢复腑运为宗则。

盖阳虚生内寒,对于脾胃气虚,因虚生寒者,治用建中合理中二方为主,重用炙甘草、炮姜甘温补中,参入南木香、制香附温中行气,或加清炙芪,炒当归补气和血,呕酸者佐入海螵蛸、浙贝母。

叶老治疗胃脘痛对姜的应用比较讲究:

  • 生姜用于和胃止呕,
  • 干姜用于温中止泄止痛,
  • 炮姜用于暖肾止血。
  • 有时取其性,如以姜汁炒竹茹;
  • 有时减其味,如用淡姜渣味淡微温以舒胃气。
  • 叶老用建中汤每以炮姜易干姜,取其色黑入肾而寓补命火以暖中土之意,循此法以进,则诸如附片、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均可随证酌情选用。

    至于对脾胃气虚而内寒不著者,治疗以甘温甘平为主,常用如异功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制香附行气,制玄胡止痛,呕酸者参入海螵蛸,浙贝母,夹湿苔腻者改用白螺蛳壳。

    此方疗效明显,后由他人实践总结后制成胃灵合剂,专用于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

    尚有脾虚胃热夹湿者,证见脘部痞胀或痛,口干饮少,不喜纳谷,食入则不适益著,大便或软或溏,苔黄厚腻,脉沉滑数,此与仲景泻心汤证相近,治疗则采用吴鞠通之加减泻心汤为主方,以黄连、黄芩、半夏、干姜为主药,参入茅术、米仁燥湿渗湿,厚朴、神曲除满消积,脘胀及腹而脉沉有力者,亦暂加制军以通因通用。

    四、胃肠痞结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二者经脉相系,属腑而以通降为用。凡胃气痹窒于上则大肠壅阻于下,或大便秘结,腑气失降而浊气上逆,则胃痛,腹胀,便秘,嗳腐,恶心,口苦,厌食等症俱作。

    叶老按六腑宜通,胃气当降之机理,以通腑泄热,降逆和胃为治,主用三黄泻心,或与小承气、小陷胸合用,前者用于热重,后者兼有湿阻。

    应用导泻时叶老从不过剂,此亦长沙之意,故药后得溏便即止,遂即改以清热养胃和中降逆之剂为继,如蒲公英、银花、石斛、芦根、陈皮、竹茹、白芍、生草之类,或加瓜蒌通泄,或参香附利气,或投山楂、神曲消积。

    若再见便干不畅而舌苔不厚者,投以玄明粉5~10克冲入以润下。

    03

    详辨气分与血分

    叶老宗天士“初病在气,久必入络”之说,认为胃脘痛者虽有属虚属实之异,或寒或热之别,在起病之初总属气机痹阻、通降失司之候,久之,气病及血,血因气瘀,于是络道不利,气血俱病。

    临床中十分注重其病之气分与血分的辨别。

    凡久病累及血络者,常见胃痛如刺,反复不已,按之益剧,或曾呕红,便黑。

    此积瘀不消,难于速拔其根。

    治疗或用失笑散加桃仁、赤芍、花蕊石、制香附活血化瘀,消瘀止痛;

    或以苏木、归尾、三棱、莪术、玄胡破积通瘀,推陈致新。

    瘀久化热者,增入红藤、丹皮、夏枯草或少量制大黄;

    瘀而夹寒者,投以黑炮姜、桂枝、川椒;

    中焦虚寒者,配合理中汤,除党参,改干姜为炮姜,再加红枣、蒲公英。

    其中,炮姜与蒲公英同用,寒热相济,既温经而又柔络。

    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如郁金、川芎以及广木香、娑罗子等理气药,均酌情选入。

    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理。由于阳虚阴盛,输化失常,水饮停积所致。故《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病治法,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邪实正虚应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当温凉并用。

    1

    通阳化饮

    叶老尝谓“水积于阴为饮,饮凝于阳为痰”,因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故苓桂术甘汤为治饮之主方。叶老认为“方中白术甘草显能健脾和中,终究嫌其呆滞,尤其是甘草味甘性缓,更有满中之弊”,所以两者均宜慎用。痰湿重者常减去不用,而易之陈皮半夏。叶老之意,痰饮留聚取桂枝、茯苓、半夏三味最为适用。桂枝味辛、能通阳化饮。茯苓淡渗、能健脾利湿。半夏性燥。可燥湿化饮。二药相参,切合健脾利湿,温阳化饮宗旨。饮病而脾虚明显长,可配以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化饮,化肝郁气滞。中虚停饮者宜配用制香附,乌药,沉香曲,炒枳壳等理气化饮;

    若中阳不足,寒饮较盛者,当以干姜、细辛助桂枝温运中宫;

    若饮邪上逆,喘咳气促者,又可与旋复代赭、苏子降气或葶历大枣等方互相配合,以降逆化饮。

    按:叶老此段论述,全是经验之谈,立法用药,本于长沙;但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古。其谓桂枝、茯苓、半夏最为饮证所宜,肝气郁滞者宜理气化饮,脾阳衰弱者宜温运中宫等,语语切合实际,堪供吾辈参考。

    2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叶老根据叶天士“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说指出,外饮内饮属脾属肾,不仅是指病机病位的不同,更表示病情的深浅和轻重。

  • 如痰饮初成,脾虚湿滞为患,病浅而轻,为外饮,责之脾运不健。
  • 若饮病久发,外湿引动肾水,水泛为饮,病深且重、属内饮,咎在肾阳虚衰。
  • 叶老对形瘦体弱,神倦肢重,纳谷不香,大便溏泻之患者,常用苓桂术甘汤合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外台茯苓饮,或理中汤加减,俾中阳充足,脾胃健运,则痰饮自必日趋好转。

    又对饮病兼有气短脉微,畏寒肢冷。腰脊酸楚,甚或面浮肢肿,喘逆不能平卧者,常用附子,熟地,盐水炒牛膝,合补骨脂,巴戟,仙灵脾,胡桃肉等助阳纳肾,或投黑锡丹降逆平喘,配合得法,效如桴鼓。但黑锡丹以硫磺黑铅为主药,久用则有重坠伤胃,温燥灼液之弊。只宜暂用而不可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常用量为一钱左右。

    按:以上所谈外饮内饮,辩证选药,心细如发。如治外饮以苓桂术甘汤合六君子汤。则补而不滞,温中寓补。治内饮用附子、补骨脂,巴戟、淫羊藿、胡桃肉等温补肾阳。却配以熟地牛膝滋肾益肝。用药审慎周到。故能效如桴鼓。

    3

    饮邪挟感标本兼顾

    叶老治饮病用小青龙汤,但加减化裁,恰到好处。例如表寒较甚,形寒指冷者,常去麻黄;若寒邪束闭肺金,咳痰不爽者,则去桂枝。因桂枝长于解肌散邪,麻黄善于宣肺散寒,二者同中有异。

    又如咳逆咯痰不畅者,重用干姜细辛之温散,少用五味子之酸收,若气逆较甚,痰伏不多者,重用五味子收敛而减姜、辛之辛散。至于外邪郁而化热,出现身热口渴,咳嗽痰浓,苔黄脉滑数者,常以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

    按: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主治风寒袭表。水饮内停恶寒身热,咳喘痰稀,脉浮紧者。故以麻、桂发汗解表,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配五味子以防肺气耗散太过。药只八味,配伍严密,叶老对本方的增损化裁,可谓尽善尽美。

    以上略谈叶老治疗痰饮的经验,其要点在于既须辨证论治,又须随证化裁,慎毋拘守成方,不知变通。笔者治气虚食少痰多之咳喘,用六君子汤加姜、辛、味,治肾虚喘逆用熟地、枸杞、山药、茯苓、牛膝、五味子、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等,补肾纳气。以上两方,用于临床,颇为应手。附于篇末,以供参考。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张仲景方剂学128首方歌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麻桂比3:2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

    •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思路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 ...

    • 方剂快快记

      一.解表剂  1. 辛温解表 l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干妈贵姓 l 桂枝汤  桂枝芍药草姜枣 桂枝肌表调营卫 l 九味羌活汤  羌活辛芩芎地白芷草苍防, 九味寒食,减轻里热 l 香苏散 香苏陈 ...

    •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2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 ...

    • 【叶熙春】治疗“胃痛”临床经验

      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满.胀.痛以及嘈杂.呕酸.泛恶.纳便不调为主症的证候. 叶老治胃病颇具特长,兹简要归纳如下. 01 注重胃腑的和降通达 脾胃相合,俱属土脏. 脾为脏,属太阴而恶湿,胃为腑,属阳明而 ...

    • 叶熙春先生治疗“胃痛”临床经验

      导语:今天学习叶熙春先生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一定能收获满满! 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满.胀.痛以及嘈杂.呕酸.泛恶.纳便不调为主症的证候. 叶老治胃病颇具特长,兹简要归纳如下. 01 注重胃腑的和降通 ...

    • 【验方】叶熙春先生治疗“胃痛”临床经验

      针灸正骨之多少 导语:今天学习叶熙春先生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一定能收获满满! 胃脘痛系以胃脘部痞.满.胀.痛以及嘈杂.呕酸.泛恶.纳便不调为主症的证候. 叶老治胃病颇具特长,兹简要归纳如下. 01 ...

    • 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刘渡舟 胃病 导读: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柴胡剂.苓桂剂.泻心剂类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 ...

    • 今天聊聊梁丘穴,一个治疗胃痛的要穴,足阳...

      今天聊聊梁丘穴,一个治疗胃痛的要穴,足阳明胃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鹤顶穴,跨骨穴.其梁者,屋之横梁也.丘者,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 ...

    • 治胃痛,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内附治疗胃痛中成药指南)

      最好的医生,往往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偶感风寒,亦或者胃酸胃痛,往往不会立即去医院,一般情况下都会自己找点成药来吃.但是对于中成药来说,如果不对症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这回,咱们就来看看,胃痛 ...

    • 治疗胃痛的药方.pdf

      治疗胃痛的药方.pdf

    • 指针治疗胃痛、高反、晕车、孩子高烧,效果杠杠哒

      指针治疗胃痛、高反、晕车、孩子高烧,效果杠杠哒

    • 治疗胃痛,胃胀

      在对胃痛,胃胀做治疗的时候,我根据八字疗法的原理,准确地选取,辩证点,全息点,和阳性点三个方面来进行治疗,就可以.就可以达到标本兼治. 他的辩证点,属于肝肾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我们可以选取肝腧穴和足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