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议论”部分写作旨要

文|韩大伟

如果说“概述”部分是申论的基础,“对策”部分是申论的关键,那么“议论”部分则是申论的核心。从试卷布局看,“议论”部分所占比重最大,答题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分值也最高;它是对应试者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阐释论辩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思想素养、文化素养、政策水平的综合性考查,因而是申论考试的重心所在。

一、文体特征

申论“议论”部分本是一篇议论文,类似于普通议论文、古代策论、当代材料作文等文体;但是,它同时又具有与上列文体相区别的几个重要特征:

1.定向立意(区别于普通议论文)普通议论文的立意,一般说来都有个相当自由的广阔空间,即便是命题作文,只要能扣住题旨,那么选择任何一个立意角度也都不为“跑题”。而申论的议论则不然,其立意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指向,即必须依据“申论要求”,明确针对“给定资料”作定向立意;虽然有时也允许“选择角度”,但无论选取什么角度,都必须将立意的范围严格限定在“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对策”之间,否则便不符合申论要求。

2.重在议政(区别于普通材料作文)申论“议论”部分与普通“材料作文”,虽然都是从给定材料中引发议论,但两者却有明显的区别。

从所给材料看:“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较为简单,大多为一则材料或一篇短文,即便有几则材料相关联,其间的逻辑关系也非常清晰;申论的给定资料则相当庞杂,动辄几千字,而且若干条材料往往无序排列,枝蔓交错,没有清晰的逻辑线索。从写作内容看,两者所涉及的问题有深度、广度上的巨大差异:

“材料作文”主要是中学生作文形式,其内容所及多是一些有关认识观念或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问题;而用于考选公务员的申论则重在议政,它要求考生必须就政治、经济、文化或法律等问题发表政见、陈述治政方略,具有极强的“策见性”——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可以说,申论是普通“材料作文”的深化、复杂化与策见化。

3.据事说理(区别于古代策论)申论与古代策论都是用于陈述政见的文体,申论源自于策论,是古代策论的翻新与拓展。这里拟就两者的述理方式作个简单比较。

古代策论一般是依据“策问”(皇帝提出的问题)议论,而申论的议论则是依据给定资料而论。

前者“依题生发”,往往天马行空,广征博引,漫无边际,有的甚至典故连绵,让人目不暇接;后者则“据事说理”,应紧扣“资料”议论,笔墨相对集中,虽也可以使用“资料”之外的例证或引证材料,但不宜过多,更不宜漫无边际地广征博引。

二、写作要求

1.明确的针对性

“定向立意”与“据事说理”的文体特征,决定了申论的议论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即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议论,不要离开给定资料,去漫无目的地作联想、发感慨。

2.深刻的说理性

所有的议论文都是用来说理的,而对于“重在议政”、指点江山的申论来说,则尤要注重说理的深度,因为一切社会性问题都隐含在社会现象的背后或深藏其中,缺乏深入的探讨与论证,则根本拿不出中肯的策见,讨论发现问题的症结了。

3.严密的逻辑性所

有的议论说理,都讲求逻辑严密,而用于考查应试者逻辑思辩能力的申论,则更需要突出强调这一要求。

4.清晰的条理性

文章的结构条理是否清晰,能从一个侧面检测出作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有序;而对于析事述理的议论文来说,则更应讲究议论的条理,否则,将难以把道理说清。

三、写作方法

申论“议论”部分的撰拟,应紧扣其“文体特征”、依据其“写作要求”选择与确定最恰当的写作方法。

这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原则,倘若背离了这条原则,或别出心裁,或随意发挥,或抱定自己的“老习惯”不放,或生硬地搬用普通议论文、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刚刚毕业的学生常如此),或习惯性落入某些公文的写作套路(做过文秘工作的同志常如此),那么,所写出的文章很有可能不叫“申论”,此类失误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是颇不鲜见的。有鉴于此,特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1.如何把握议题

(1)依据给定资料来界定范围申论的“议题”,隐含在给定资料之中。无论选取怎样的议论角度,都必须将议论的范围界定在资料所反映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之间,千万不可脱离资料去节外生枝。

(2)开掘给定资料以提取议题上述“范围界定”,并不是说让议题仅仅局限于“问题”与“对策”本身,那样将无法深化议论,而且会让“议论”与前文的“概述”、“对策”两个部分形成内容上的重复;而应该是透过“问题”与“对策”,去开掘并提取给定资料所隐含的社会意义(启发意义或警示意义),并以此为基点去生发议论。

这就是所谓“据事说理”,而不是“就事论事”;“就事论事”是拟制“对策”部分的基本原则,而“议论”部分的写作则必须“据事说理”。

例如2000年试题(指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下同)关于“居民H状告印刷公司”的案例,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解决问题的“对策”,大致可从筹建隔音设备、给予H经济赔偿以及未来的公司迁址等几个方面提出(是为“就事论事”)。

而下一步的“议论”该如何进行呢?如果将议题锁定在上述“问题”与“对策”之本身,那势必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而且也难以写出深度;

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宏观高度去认识资料的普遍意义——摆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只有议论到这个层次上,才算真正的“据事说理”。比如几个优秀答卷的论题:《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事儿不是小事——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尽管议论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不失为紧扣资料的恰当议题。

相反,倘若所选角度脱离了资料,那么将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申论。比如,一位考生竟然以《浅论虑已虑人》为题,从“人生修养”角度,重点论述了“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这岂非“离题万里”?须知:我们是《申论》的应试者,而不是自由撰稿人,容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

2.如何使用材料

(1)给定资料的使用——“顺水推舟”法

虽说文章的议题生发于给定资料,但在具体的议论过程中则不宜于大量引用给定资料,以防形成资料堆积而削减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完全抛开给定资料去作“纯理性”阐释,为让论证有理有据血肉丰满,可不时地顺势将一些“资料片断”插入其间。这就是所谓“顺水推舟”法,一种最显轻捷、最为便当的使用给定资料之技巧。例如,下列一段论述文字:

认识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远远不够。x×印刷公司仅堵塞车间窗户来塞责,也只是将社会效益看得像他们公司的一道砖墙一样可有可无。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呢?这是企业在改革中所要想,想而后所要做的。尤其是国有企业,它所肩负的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何其大。

为什么中央将国有企业的改革看成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之大吗?印刷公司单纯地引进了先进设备,却没有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先进的企业理念。这种简单的改革并不是真正的改革。(《这事儿不是小事——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段文字引用了两个“资料片断”,一是印刷公司以“堵塞窗户来塞责”,二是印刷公司“单纯地引进先进设备”。

它们穿插进来以后,便与说理文字有机融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地推动了论述的进程,而且也丰富了论述的内涵并增强了生动性。这段文字,可视为使用给定资料的典范之作,它告诉我们:引述给定资料一要适时、合宜,二要少而精,三要为说理服务,并与说理有机结合;而那种盲目的、生硬的、大段大段的引述形式是最笨拙的,是极不可取的。

(2)外部材料的使用——“借水行舟”法

前文说过,申论的议论一般无需广征博引,但是,为使论据更加充分,必要时也可借用一些给定资料之外的例证或引证材料,这种方法称“借水行舟”法。例如下列一段文字:

但发展经济就可以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置之不理吗?答案是否定的。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

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这段文字,借用日本曾经的惨痛教训来说明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很有说服力。

(3)观点与材料一致

观点统率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就是“观点与材料相一致”的逻辑原则。议论中无论使用哪种材料,都应严格遵循这条原则,否则将是不合逻辑的。

3.如何论证分析

有些同志一写起议论文来,常常会陷入下列套路之中:论点一古今中外事例一结论即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罗列出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证,最后作出结论。

这叫议论文吗?它早已被人戏称为“中学生议论文三部曲”、“议论家族中的畸形儿”。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文章,故而又称为“说理文”,它必须通过辩证分析、推理论证将道理讲清,才算完成了“议论”任务,“三部曲”的中段缺乏必要的论证分析,大量事例的堆砌,至多只能算是对论点的“印证”,却不是“论证”,因此这种“议论文”是不合格的。如何展开论证分析呢?这里拟就几种常用的方法简略地介绍一下。

(1)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即以事实材料作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如前文所举日本的教训的事例,即为例证法的运用。

引证法:即引用理性材料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常见的理性材料有名人名言、哲人睿语、诗词名句、谚语格言等。

喻证法:即通过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因果法:即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进行论证的方法。

类比法:即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进行论证的方法。

对比法:即通过相反、相对关系的事物的对比进行论证的方法。

当然,论证方法还有好多种,而对于一篇“千字文”的议论来说,倘能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那么作出的论证就相当完美了。

(2)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横向分析:即对事物作多侧面的分析。

纵向分析:即对事物作多层次的分析。

以上两种分析方法,是申论写作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横向分析”可让分析更加全面,“纵向分析”可将分析引向深入,而且两种分析的纵、横走向,也作为行文的基本思路,十分自然地为申论“议论”部分奠定了结构框架的基础。

4.如何组织结构

这里,想着重介绍一下申论“议论”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

(1)全文“三大块”

“引论——本论——结论”,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申论“议论”部分作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当然可取用这种“三大块”章法。其中,“引论”为提出问题的部分;“本论”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部分(按,有人认为“本论”用于分析问题,“结论”则用于解决问题。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写作情况);“结论”则用于对全文的绾结或深化,当然,如果“本论”部分文意已尽,也可不加“结论”。

(2)引论“三步法”

先看一篇范文的开头: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让人为之害上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对人有害的消息传出,此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服,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

(选自2001年试题的一份答卷《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这段文字,首先是概括地引述有关资料作为议论的缘起,然后以一个设问句过渡,接着,便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就是所谓“三步法”的表述层次,即:概述——过渡——论点。实践证明,“三步法”是一种十分简便又顺理成章的“引论”形式,颇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3)本论“交叉式”

文章的“本论”部分比较复杂,宜根据具体内容的表达需要灵活安排最恰当得体的结构形式。如果需要用“横向分析”法,将问题分作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便会形成横式结构;如果需要用“纵向分析”法,将问题分作深浅有致的几个层次加以论述,那便形成了纵式结构。两种结构方式大致如图示:

不过,从申论的考查目标看,它分外看重考生的“策见”,常通过它的“议论”部分着意检测考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要想充分展示自己的“策见”,就必须说清“为什么”(即“论证”,“分析问题”)和“怎么做”(即“决策”,“解决问题”)的问题,如若这样去构思行文,就将形成下图所示的一种复杂结构形式:

从“为什么”到“怎么做”这两个层次的递进,形成整体上的纵向结构,而两个层次都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于是又分别形成了两个局部的横式结构。这种纵横“交又式”结构,正是申论“议论”部分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4)结论“一句收”

所谓“一句收”,是说用一句话结尾。这种说法,也许带有几分夸张色彩,以三句两句煞尾也未尝不可;其意重在强调结论要精短,当然,能用一句煞住岂不更好?请看范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保护,这就好像人的双腿一样,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努力,我们才会少跌跟头,少走弯路,大踏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条“结论”,就是一句话,前两个分句用来收束前文,接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地深化了论点,简练而有分量,堪称古人所说的“豹尾”。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一些常用的结构形式,“文无定法”,“定体则无”,应试者应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以防反复运用某一种套路而形成新的“八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拙论所及,至多不过是“纸上”谈兵。应试者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则必须加强战前写作训练,“劳于平日,逸于考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写作“诀窍”。

(0)

相关推荐